篇一:雞毛飛上天觀后感范文
今天跟大家一起分享<<雞毛飛上天>>電視劇的第二部分21世紀初期的品牌商業模式。
從樹立義烏批發市場的品牌,再到玉珠集團的成立。這個過程在該劇的背景大多放在了一九九五年到二零零五年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內品牌正是如雨后春筍一樣,一個一個地冒了出來。
先說九十年代末,當時的品牌宣傳平臺主要依賴央視,也是在那個時代,讓很多老百姓知曉了“秦池”“孔府家酒”“景陽春”“沱牌”。曾經的快速消費品神話“三株口服液”也是在那個時代的背景下創造的,雖然后面因為它的發展出現了致命的問題。在這個時期,多數老百姓和企業的認識是只要打廣告,就能創造品牌了,只要多投入廣告就能成為品牌了。那時候大多數企業只是在圍繞商品品牌做文章,而忽略了品牌的本質,就是商品質量,也就是在那個年代,有一個口號出來了“質量萬里行”。也恰恰是在這個大多數企業都在思考品牌的時候,另外一個行業也悄悄地進入了國內市場,這就是---互聯網。
再說千禧年過后,新浪UC、騰訊QQ、網易泡泡以及各聊天室等社交平臺陸續發熱,隨著“非典”的發生,導致了很多娛樂、公共場所關閉停業。電子商務在這個時候非常適宜地發揮了它的作用,讓很多網民在這個非常時期第一次體驗了新模式營銷,京東就是在這個時候轉型開始進入的電子商務。同時,這個時期傳統商業模式進行了多次洗禮。加入WTO、走出國門、歐盟標準等等,每一步都得讓自己提升一個新的高度,每一步都得讓自己收獲一個新生。很多企業和品牌在這個時候陸續地開始沉下來,精心研究自己的產品,重新拾回產品最根本的東西。商品質量才是企業的生存根本,商品質量才是品牌的基本保障!
篇二:雞毛飛上天觀后感范文
電視劇從陳江河地乳名“雞毛”的來由開始,后來隨著敲糖幫學到雞毛換糖的精髓,獨自走南闖北跑遍大江南北,并在其間認識了商業天才邱英杰以及后來人生中的妻子駱玉珠。
整部電視劇我個人分成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改革初期的生意商業模式;第二部分,21世紀初期的品牌商業模式;第三部分,2010年后的現代企業商業模式。電視劇的第一集為鋪墊部分,改革前的傳統手藝商業模式,這一部分在整部電視劇中所占比例不多,但是它卻代表了很多浙商的精神,劇中陳江河后期所創辦的玉珠集團董事長辦公室里的那幅“雞毛換糖”無時不作為該劇的主題。
今天先給大家一起討論該劇的鋪墊部分,改革前的傳統手藝商業模式。
我出生在80年,兒時在村里經常會和小伙伴一起圍著“撥浪鼓”,我們那個地方最流行的是用塑料布換東西,再后來條件稍微好一點了,可以用雞蛋換東西,再后來到九幾年的時候可以用小麥換東西。
小時候經常聽爺爺輩的講,老家那里五八年鬧饑荒,人餓得連樹皮都啃光。后來到了七幾年,生產隊里陸續地能有一點收成了,生活條件才稍微得到一些改善。但是有的地方是一直得不到改善,解決不了溫飽問題,這些解決不了溫飽問題的人沒辦法,只能自己想出路,有的離家出去討饑荒,有的選擇找一些城市去謀生計。
浙商的“敲糖幫”據資料記載起源于清代順治年間(1643年~1661年),隨著種蔗制糖技術的引進,義烏以“雞毛換糖”的敲糖生意迅速崛起,到清代乾隆年間達到極盛,約有糖擔萬副。
敲糖幫“進四出六”、義利并舉的道德準則,之后演化為義烏人做生意時“讓利、共贏、交朋友”的樸素價值觀。“出六門”“進四出六”也是在該劇中多次被提起。
篇三:雞毛飛上天觀后感范文
作為一個出生在義烏并在義烏這個地方生活生長了二十多年的義烏人,對《雞毛飛上天》這部電視劇還是很感興趣的。這部電視劇通過講述陳江河和妻子駱玉珠的感情和創業故事為主線,反映了義烏改革發展30多年曲折而又輝煌的歷程。該劇經典之處是從一個城市折射中國經濟幾十年變革的歷史。該劇的社會意義很豐富,不但寫了商人個人奮斗,更完成了對于大時代背景變遷和政府政策調控的展現。
作為義烏人,對義烏的近些年的歷史相對了解。該劇從人物塑造上還是符合義烏改革創新的,從社會合作社發展改革到個體戶的資本創造群體這個人物參照比較符合現實。先說一說電視劇里那些角色的原型,引領義烏改革風氣之先的老書記謝高華,義烏第一個取得“雞毛換糖”許可證的馮愛倩,駱玉珠原型之一的成功商人周曉光。1982年,以時任縣委書記謝高華為首的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解放思想,敢破敢立,敢為人先,沖破種種禁令,作出了正式開放義烏小商品市場的決定,首創了“興商建市”的發展戰略,“資本主義尾巴”搖身變成了“改革旗幟”,在一大批“邱英杰”、“小蔣”式的精英人才推動之下,義烏大地瞬間變成了一片創業創新的熱土。
雖然現在經濟普遍都實現了大發展,從溫飽甚至饑寒急迫的情況下發展到小康社會。但是我們要銘記,要記住那個艱苦的時刻,要了解和體會到父輩那時候艱苦奮斗的艱難困苦。要知道改革開放初期商品還不能流通的年代,大部分的人民群眾,都在姓資還是姓社上搖擺不定,“雞毛換糖”被稱作投機倒把,成為政府嚴厲打擊的對象,作為我們的父輩的他們,不等不靠不退縮,一手挑著貨郎擔,一手搖著撥浪鼓,行走大街小巷,走南闖北,在整個金華的周邊縣都留下他們的蹤影。他們不怕苦不怕累,最終開辟了屬于自己的“絲綢之路”。還記得我們小時候還親耳聽到過“雞毛鴨毛鵝毛來換糖?”這種清脆的吆喝聲,我只記得扁擔很重,可是他們卻面帶笑容,不卑不亢,臉上洋溢著熱觀向上。雞毛換糖雖已成歷史,但其精神卻不斷地在延續、傳承!
如今的義烏,功勛累累,擁有一身的榮譽,但容不得半點遲疑,不擼起袖子加油干,“雞毛”會重重地摔回地上。不待揚鞭自奮蹄,搶抓國家“一路一帶”戰略機遇,讓“雞毛”漂洋過海,做大“朋友圈”,深耕“朋友圈”,做堅定的追夢人,堅實的筑夢人,堅毅的圓夢人,才能不斷續寫義烏新的傳奇,建設成為世界“小商品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