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朗讀者第三期觀后感
理查德?希爾斯
美國漢學家
一個美國人,
自掏腰包研究中國漢字來源演變,
為此常常陷入窮困潦倒,
心氣卻一如少年,
他被網友親切地叫做漢字叔叔。
“如果生命只剩下24小時,
我會打電話給朋友說再見;
如果生命只剩下1年,365天,
毫無疑問我會電腦化《說文解字》。”
1994年,漢字叔叔44歲時,
一場嚴重的心臟病讓他走到了生命的邊緣,
讓他對畢生一定要做的事情有了清晰的判斷
。
徐靜蕾暢談感情觀 稱不會再拍愛情片
從演員到導演,徐靜蕾執導每一次電影的選擇都是一次不同的經歷,即將上映的《綁架者》是她嘗試的另一風格作品。而在《朗讀者》的舞臺上,徐靜蕾坦言不會再拍愛情片,“我現在對感情就特別簡單,所以拍不出來就百轉千回的那種東西來。”
同時,她還透露最觸動自己的是親情題材的電影,但是由于自身經歷,目前心理還沒強壯到選擇嘗試這樣的題材。究竟是怎樣的經歷,讓大家眼中敢想敢做的才女徐靜蕾對親情題材的電影望而卻步呢?
秦?飛
熱愛腳下的泥濘
從耶魯大學畢業后,
秦?飛的故事就不僅是他自己的故事了。
它成為一個獨特的大學生村官的故事,
一個群體、甚至是一個國家的故事。
偉大的民族需要泥濘的磨礪和鍛煉,
它會使人的脊梁永遠不彎,
使人在艱難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愛、
博大和不可喪失。
央視朗讀者第三期觀后感
《致信兒子》被贊“2017最美家書”
作為中國最有商業價值的傳統文學作家,麥家曾憑借諜戰小說《暗算》摘得中國傳統文學最高獎項“茅盾文學獎”,由他的每一部小說都被改編成影視劇,曾一度掀起中國當代諜戰影視的狂潮。
雖然麥家憑借作品在業界和讀者群中獲得了巨大的影響力,但在生活中,他行事低調內斂,極少在公眾面前講述自己的個人生活。此次,在《朗讀者》節目中,麥家是第一次公開分享自己與兒子的父子故事。
“兒子,當你看到這封信時,你已在我萬里之外,我則在你地球的另一端。地球很大,我們太小了,但我們不甘于小,我們要超過地球,所以你出發了。這是一次蓄謀已久的遠行,為了這一天,我們都用了十八年的時間作準備;這也是你命中注定的一次遠行,有了這一天,你的人生才可能走得更遠……”《致信兒子》是一封麥家寫給遠在美國留學的兒子的信件,字里行間,不但有麥家對兒子的叮嚀囑咐、有對生活感悟的分享、對人生的探討、也有不吝表達的切切愛子之心。
茅獎作者也曾頭疼兒子的青春期
周六播出的《朗讀者》以“選擇”作為主題。而麥家關于“選擇”的故事,關于自己當時正處在叛逆青春期的兒子。“很多人的青春期都有叛逆難弄的一面。面對這種有問題的青春,父母應該怎么辦?是選擇放棄還是堅持?忍耐還是放任?”以父親的身份,麥家分享了自己與兒子的點滴。
采訪中,麥家說:“我的兒子青春期可以說是特別的作、特別的叛逆。”麥家直言,青春期來了就是“鬼敲門”,高中開始,兒子就把自己封閉了起來,三年全部待在家里,每天把自己關在房間里,打游戲、上網、聊天、惡作劇。對于兒子,麥家無數次想放棄,因為忍無可忍,但是最后又無可奈何。
“我們始終不放棄,每天把老師請到家里來,但很多老師上了幾天后就勸我,麥家,還是算了。”兒子氣走了家庭教師,麥家卻仍然不放棄尋求讓孩子可以繼續接受教育的途徑,甚至一度自己掏錢開了一家培訓機構,只是為了讓兒子和同齡人在一起,然而最后還是以失敗告終。但麥家一直未停止對兒子的陪伴,他說:“年輕人,或者說青春期就是一個危險,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鮮花。我們作為長輩,只有一種選擇,幫助他變成一朵花,抹平堅韌的地方。幫助他度過最搖擺不定,定時炸彈的這樣一個階段。”
終于,麥家的兒子到了本該高考的時候,情況發生了變化。看到曾經的小伙伴們都開始努力讀書,紛紛準備出國讀大學,孩子突然意識到和朋友們的差距。“他本身英語基礎很好,人也聰明,努力了半年,靠著他的童子功過了英語關,通過了6所美國那邊大學的申請。”當有一天兒子告訴麥家,自己被一所大學錄取了,麥家一度完全不信,經過確認才喜出望外,“他申報了八所學校,陸陸續續過了六所,包括他現在正在讀的費城藝術大學,還給12000元(美金)的獎學金。”麥家提及兒子,似乎在慶幸自己當初選擇陪伴兒子,“現在他的情況也比我期待得要好,學業不錯,也交到了朋友。其實兒子雖然話不多,但是為人大方,受人歡迎。當初我的選擇,就是用我的力量來保護他,陪著他承受青春期的痛。”
央視朗讀者第三期觀后感
選擇無處不在,面朝大海,出暖花開是海子的選擇;人不是生來被打敗的,是海明威的選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是司馬遷的選擇。(PS高中作文排比句材料)
王千源:因電影《鋼的琴》而越過演藝之路的橋,小眼睛、大長臉、高個子,他塑造的形象很多,可能在多數人的認知里還是《解救吾先生》中的那個“壞人勁”,這都不是最重要的,因為
你可以消滅它,可就是打不敗他,打不敗他!
――海明威《老人與海》
秦?飛:不是所有人都能放下身段,去擁抱土地,扎根田野。
一個偉大的民族需要泥濘的磨礪和鍛煉,
它會使人的脊梁永遠不彎,
使人在艱難的跋涉中,
懂得土地的可愛、博大和不可喪失,
懂得祖國之于人的特殊含義。
――遲子建《泥濘》
讀書就是回家。
――麥家《致信兒子》
“忠貞的人會永遠得到忠貞,勇敢的人會用勇敢來結束。
世界很大,卻是大同小異。也許此刻最不同的是你,你的父母變成了一部手機、一份思念,今后一切你都要自己操心操勞,餓了要自己下廚,累了要自己放松、哭了要自己擦眼淚。這一下,你是那么的不一樣了,你成了自己的父親、母親。這一下,是那么的神奇,仿佛你一下子就長大了。
但這只是仿佛,不是真實。真實的你只是在長大的路上,如果不是吉星高照,這條路必定是慢慢長長、風風雨雨的。”
作家的信必然是細節之上,即使飽含深情,也不會錯過文字的修辭,卻還是很動人。我們這代人應該是最有感觸的,寫信,這么復古的一件事,或許會當做麻煩來對待,文藝青年心中的情懷,才是波濤洶涌的存在。
雖然我從未收到過父母的信,但卻收到過很多小紙條。這種慣例多半是因為日常,媽媽的紙條更多的是數字,她把家里的支出和沒有記住的全都記在她的便簽本上,密密麻麻。小時候是各種不解,外加亂涂亂畫,真挺欠揍的;老爸寫的紙條,印象最深的是一句道歉留言,夾在了桌子上的《小王子》里,還有兩張毛爺爺附帶著,后來想想,好像說不上來是誰的錯。只是那個年齡的我固執的以為錯的不是自己,所以才如此心安理得的接受。
我喜歡收藏舊物,更多的就是因為在那些物件的味道里可以觸摸時間的味道,還有無法復刻的斷點回憶。
徐靜蕾:給至愛的奶奶
我慢慢相信,每一個活過的人,
都能給后人的路途添些光亮。
也許是一顆巨星,也許是一把火炬,
也許只是一支含淚的燭光。
――史鐵生《奶奶的星星》
人死了,就變成一顆星星。給走夜道的人照個亮。老頭的當時是這樣說的:星星是思念的眼睛,當你害怕的時候,抬頭看見星星,就是我在沖你笑。所以小學、初中一個人上學走夜路的時候我從來都不害怕,偶爾遇到仙境般的大霧、閃電加大雨會哆嗦那么幾分鐘,之后騙騙自己,回家的路也就走過來了。高中不用走夜路,因為三點一線不超過300米,抬頭看星星是晚自習之后,那時候經常會夢到老頭,所以關于人物的作文,老頭寫的是最多的。直到現在都是不關燈睡不著覺,看著窗外有星星總會是好夢。
理查德?希爾斯 :美國學者的一生所愛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劉禹錫《陋室銘》
英國詩人拉迪亞德?吉卜林寫給即將奔赴一站戰場兒子的《如果》,這是三期節目最大愛動人的段,在進行時面前,郭小平校長用時間守護著這群有缺憾的孩子。
如果周圍的人毫無理性地
向你發難,
你仍能鎮定自若保持冷靜;
如果眾人對你心存猜忌,
你仍能自信
并認為他們的猜忌情有可原;
如果你肯耐心等待不急不躁,
或遭人誹謗不以牙還牙,
或遭人憎恨卻不以惡報惡,
既不裝腔作勢,亦不氣盛趾高;
如果你有夢想,而又不為夢主宰;
如果你坦然面對勝利和災難,
如果你敢把取得的一切勝利,
為了更崇高的目標孤注一擲,
面臨失去,
決心從頭再來,
而絕口不提自己的損失,
如果人們早已離你而去,
你仍能堅守陣地奮力前驅,
如果你能惜時如金
利用每一分鐘不可追回的光陰;
那么,
你的修為就會如天地般博大,
并擁有了屬于自己的世界,
更重要的是:孩子,
你成了真正頂天立地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