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后重建工作總結一】
7月份以來,鎮康縣連續強降雨,導致全縣7鄉鎮農田、民房、溝渠、橋梁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造成經濟損失12400萬元。針對此次災害受災面廣、受災程度深、損失慘重的實際,鎮康縣從五個方面抓好災后重建工作。
一是妥善安置災民,確保生活正常。在引導災民自救為主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幫助災民解決實際困難,確保安置工作不丟一戶、不漏一人;
二是全力支持、幫助災區群眾盡快恢復生產。積極做好被毀田地的復墾工作,組織好救災種子、化肥等物資的供應;
三是搶修水毀工程,確保安全運行。加快修復電力、通訊基礎設施、水利工程、交通干道及受災校舍,全力為受災群眾恢復生產提供保障;
四是加強消毒殺菌,確保災后無疫情。縣、鄉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檢測重點區域疫病的發生,控制傳染源,做好洪水消退后的環境清理工作,避免疫情發生;
五是進一步做好防汛工作,確保安全度訊。牢固樹立防大訊、抗大災的思想,做好今年后兩個月主訊期的防汛抗洪工作。
【災后重建工作總結二】
13號臺風“啟德”17日襲擊我縣,我縣持續普降大雨,我局在縣委、縣政府、縣民政局、縣防汛辦的統一指導下,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緊迫感,強化大局意識和服務意識,全力以赴抓好防災減災工作,我局抓緊災后災民住房重建的核定工作,有序推進,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災后重建戶核準情況
(一)重建戶的核定:災情發生后,我局根據各鄉鎮民政部門上報的災情,會同保險公司對全縣各類房屋倒塌共129間、房屋損壞651間進行全面核查,做到不遺不漏,準確界定,及時把賠償金和補助資金送到受災群眾手里。
(二)重建戶的界限:嚴格把握重建標準,堅持“一戶一宅”的原則,凡在受災前已建新房或另購住房,以及無人居住的原舊房因災倒損的,不列為重建對象;對房屋有一定損壞但可以修復加固的,也不列為重建對象。確保重建對象不重復、不漏批,不出現搭車現象。
二、災后重建工作開展情況
1、災情發生后,我們民政部門立即收集統計上報信息和開展救災工作,確保災害發生后第一時間救災人員、物質、資金到位,各項救災措施和責任落實到位。全面掌握相關信息,做好隱患排查,妥善做好受災人員緊急轉移、安置工作,做好災情后勤保障工作。到目前為此,我縣受災人口252500人,緊急轉移17151人,需要救助人口17151人;我局共出動200人次、車輛150車次,運輸救災物資花費3噸汽油,購置1000床棉被、3000套衣物,發放10頂帳篷發放糧食、食品50噸、礦泉水611件,設置3個災民安置點,共安置災民17151人(包括分散安置),全縣倒房129戶129間。折合人民幣85萬元。保障了災民的生活,維護了社會的穩定。
2、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統一要求,我局緊緊抓住災后重建這一中心任務,深入各受災戶家中了解災情及其家庭困難情況,宣傳災后重建政策。
三、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是資金缺口大,目前因災倒房戶大多家庭經濟比較困難,長期住在土木結構的住房中,沒有能力對住房進行修繕,當自然災害來臨時,是造成住房倒塌的重要原因。這些重建戶籌措資金較為困難。
二是選址難度大,有些受災戶住房都是祖輩遺留的,居住面積小,交通不便,需另行擇地重建,但目前難以找到合適的重建地址,影響重建進度。
四、已采取和擬采取的辦法措施
一是加大宣傳。鼓勵住房倒塌災民在原地修復重建。
二是政策傾斜。根據市、縣有關規定,落實好救災重建優惠政策,協調有關部門對農村災后住房重建報批手續予以優先上報。
五、重建工作計劃安排
一是建議調整完善縣民房恢復重建工作領導小組。以縣政府名義行文下發。
二是積極籌措資金。積極爭取區、市、縣資金補助,爭取社會資金對受災重建戶進行救助。
六、工作要求
1、重新核實重建戶戶數,切實做到不虛報,不重報,不少報,各鄉鎮務必在8月30日前以鄉鎮政府名義向縣政府上報災后農房重建計劃報告。
2、重建戶分別造冊登記,形成一戶一冊。
3、落實責任:①各鄉鎮要向縣政府簽訂救災重建承諾書。②各鄉鎮要與重建戶簽訂重建合同。確保在春節前搬進新居。
4、明確完成時間,抓緊重建進度,8月底必須全部開工,國慶節前爭取重建的住房建成一層以上,元旦前基本具備入住條件,春節前搬進新居。
5、統籌使用好災情資金。
6、加大部門配合。
7、匯報要及時,各鄉鎮務必在每逢10日和20日下午4:00前將重建進度旬報,每逢1日下午4:00前將重建進度月報及重建進度情況臺帳向縣民政局報送,縣民政局按時向縣委縣政府、市民政局上報。
【災后重建工作總結三】
高寨子鎮位于寧強縣中部,縣城以東10公里處,全鎮總面積108平方公里,轄12個行政村,98個村民小組,5362戶,20077人。鎮黨委、政府一直把"茶、畜、藥"確定為三大主導產業,現已形成以玉皇觀為主的千畝茶園示范基地兩個,總面積達10000畝,被漢中市政府確定的"寧強雀舌"茶葉生產基地。畜牧養殖上建成生豬養殖專業村2個,全鎮有1000頭以上的生豬養殖2戶,100頭以上頭大戶50戶,年出欄生豬2。8萬頭,建成規模家禽養殖場5戶,年出欄家禽5萬只。中藥材上形成以高寨子、大安溝為主的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2處,發展中藥材2200余畝。
今年上半年全鎮完成工農業生產總值5812萬元,占年任務的50%。財政收入完成141萬元,占全年任務170萬元的82。6%。
一、受災情況
"5。12"地震造成全鎮受災5329戶,19114人,22528間村民住房受損,垮塌民房180戶455間,重度危房1797戶6408間,鎮政府辦公住房受損40間,羅村壩小學80間教室全部受損;薛家壩教學點4間校舍全部倒塌,兩處手機塔倒塌,橋涵損毀5處,村組道路損壞2。4公里,4座小(二)型水庫受損,堰渠損毀230米,電桿折斷5根,傾斜25根。直接經濟損失達1。08億元。
二、災后重建的主要做法:
1、成立工作組深入農戶進一步核實災情,確定"三無""三孤"和需建房災民戶數,全鎮"三無"戶1515戶2125人,"三孤"戶108戶108人,災民需建房1830戶。確保了救災物資發放的公開、公正、公平,使受災群眾真正享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目前,災民情緒穩定,重建家園的積極性高漲。
2、加快實施因災受損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對全鎮6座小(二)型水庫全部是病險水庫,現已加固除險1處。同時,加大水利設施修復力度,盡快修復因災受損的堤防、引水堤壩、灌溉渠道、農村人飲工程等水利設施,保障受災群眾生產生活秩序正常。
3、加大了學校排危工作力度,安全地拆除了羅村壩學校全部危房,搭建起了臨時帳篷學校,同時,對全鎮學校進行了安全排查,確保了全鎮所有學校按時復課。
4、在抓好抗震救工作的同時,堅持抓好經濟建設。一是積極培育養殖大戶,新建年出欄500頭以上的大戶1戶,20頭以上的.養殖大戶10戶;二是加強茶園管護和示范基地建設,實施改造低產、老化茶園4000畝,完成茶園除草、剪枝和追肥4500畝;上半年加工茶葉達到108噸,其中名優茶64。8噸,實現產值1620萬元。三是新發展中藥材規劃化種基地1個,規范化種植面積達到500畝;四是積極促進鎮內企業盡早恢復生產。
5、把災民建房放在突出位置。一是堅持以災民"自建為主,政府扶助、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嚴格按照上級政策規定,對倒損房屋數量進行核實,在廣泛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張榜公布,接受群眾監督,按程序對擬救助恢復重建家庭及救助標準進行公示,并分別建立因災倒塌民房恢復重建和損壞房屋修繕補助臺賬。二是堅持長遠減災與當前需要相結合。倒房重建要科學選址,合理規劃,確保質量。規劃選址要同村鎮規劃建設、鄉村道路、農村改水改廁結合起來。堅持做到無整體規劃不得建設,無房屋設計不準施工,不得在低洼地帶、地質災害和其他復雜地帶選址建房。經濟條件較好的地方,要適當超前規劃,分期建設實施;經濟狀況一般的地方,在堅持設計、安全標準的同時注重經濟實用。堅持分散建房為主,集中建房安置為輔。教育和引導災民建房要考慮自己的承受能力,不貪大求洋,避免因建房新增債務返貧。三是在災民建房工作中,堅持以鎮、村聯動,領導包片、部門包村,干部聯系戶的辦法。主要領導每人聯系一個集中安置點,班子成員每人包建15戶建房戶,鎮干部每人包建10戶建房戶。全鎮需新建房屋1830戶,維修加固3352戶,目前已拆除危房的戶數達60%。全鎮規劃集中安置點3個,安置災民111戶450余人。目前,全鎮已有700余戶災民開工建房,已有15戶房屋主體基本竣工。
6、切實做好災后重建和奧運會期間的社會穩定工作。六、切實做好災民建房和奧運會期間的社會穩定工作。鎮上堅持矛盾糾紛按月全面排查調處制度,具體工作中做到"三不放過",即穩控責任不落實不放過,工作措施不到位不放過,非正常上訪的隱患不排除不放過。對排查出的矛盾糾紛,認真進行梳理歸類,專題研究,逐件弄清情況,提出解決方案,明確責任,落實專人逐一解決。力爭把問題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針對奧運期間社會穩定工作,鎮上落實了領導責任和值班制度,進一步夯實了工作職責。
三、存在問題及今后重建工作打算
存在問題:
1、災民建房戶數多,涉及面大,建筑材料上漲過快,供應緊張,影響了災民建房的進度;
2、災民貸款因受名額限制,大部分已經拆房災民因貸款無法解決,只能處于停工狀態;
3、建房技工、勞力緊缺;
(一)、鄉鎮政府災后重建工作總結(通用五篇)
(二)、鄉鎮地震災后重建工作總結范文(兩篇)
4、重建工作中矛盾凸現點增多。
以上因素大大影響了災后重建步伐,在今后工作中,我們將進一步研究,圍繞這些問題,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加快災后重建步伐。
1、創造良好建設環境,確保鎮內四磚廠開足馬力生產,最大限度的確保災民建房的需要;
2、加強與金融部門的協調,積極爭取災民貸款,同時,引導災民多渠道籌措建房資金;
3、加大困難災民建房結對幫扶力度,協調解決建房中存在的困難,加快建設步伐;
4、做好受損基礎設施恢復重建規劃,爭取盡早開工建設;
5、加大矛盾糾紛排查和化解力度,確保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