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推動改革發展穩定實踐中建功立業發言稿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體現了我國經濟發展思路和宏觀調控指導思想上的新思維。需求和供給是一對“相反相成”的概念,政府調控的職能在于實現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動態平衡。我們所熟悉的需求側管理,通常通過抽緊或放松銀根,對總需求進行抑制或刺激,實施“反周期”操作。供給側管理則不同,它具有明顯的區別對待、突出重點、定向調控等結構性特征,操作難度也大得多。
首先,從經濟學基礎理論創新的視角看,供給側對需求側的響應機制及其特征,是劃分經濟發展不同階段或不同時代的決定性因素。人類社會從自然原始狀態,一路走過以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和信息革命為標志的文明提升過程,其中關鍵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創新,都發生在供給側。在全球化時代,供給側以美國蘋果公司產品為代表的產出創新,可以在中國釋放出巨大的消費需求;出于對國內供給不足的響應,中國游客會到日本去“爆買”馬桶蓋。我們以往密切關注的需求側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凈出口,其實已衍生出“結構化”的邏輯,只有將這種結構化邏輯傳導、轉移到供給側,才形成對整個經濟增長動力體系的完整認知和把握——在現實世界,完全的市場競爭并不能解決結構優化問題,引導結構優化的“政策供給”和激發潛力釋放的“制度供給”必不可少。
其次,從經濟調控實踐看,政府實施供給側管理已有成功經驗在先。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美國當局區別對待、重點支持,先后給花旗、“兩房”、通用注資,成為引導復蘇過程的決定性轉折點。中國近年也一再實行“定向寬松”,結構化運用貨幣政策,在財政政策方面更是為優化結構而不遺余力。
第三,從經濟社會轉軌過程中的我國具體國情看,客觀上也需要實施理性的供給側管理。在“三農”、區域協調、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科技創新、國防、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建設、補短板優結構等方面,急需通過深化改革和制度供給,解放生產力,化解矛盾和隱患,打造經濟發展新動力,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后勁。
由此可見,供給側改革不是貼標簽、造概念,而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理論聯系實際的轉軌與創新;不是否定需求側作用和簡單搬用美國供給學派的“減稅為主”思路,而是借鑒中外所有需求管理、供給管理有益經驗,側重于供給體系建設的系統工程;不是搞所謂“新計劃經濟”,而是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前提下,把有效市場和有為有限政府相結合,構造中國式現代治理,實現中國式超常規發展。換言之,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內涵,是以改革為龍頭,結構優化為關鍵,解放生產力的長期行為。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的中國,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須打造新的動力體系。從供給側相關因素看,主要涉及勞動力、土地及自然資源、資本、科技、制度及管理這五項。歷史經驗表明,這五大要素中的前三項,在一個經濟體達到中等收入水平過程中,對于發展的支撐和貢獻明顯。在此之后,難免出現“邊際收益遞減”。因此,為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我們必須更多地依靠后兩大要素的潛力釋放——以科技創新提供“第一生產力”,以制度改革帶來“最大紅利”,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打造發展“升級版”新動能。
針對現實經濟生活中的突出矛盾與問題,亟須在改革中解除供給約束,包括合理調整人口政策,優化勞動力供給及人口結構;積極推進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深化金融改革,使間接、直接融資產品多樣化,加大服務實體經濟的力度和精準度;推進教育、科技改革,破解“錢學森之問”,釋放科技創新潛力;減輕企業綜合成本,激發微觀主體活力;主要通過市場化的兼并重組,淘汰落后、過剩產能;改造政府行政架構,轉變政府職能,等等。
雖然從供給側發力攻堅克難任務艱巨,但我們別無選擇,必須迎難而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不僅可以有技術層面的“后發優勢”,不僅可以消解漸進改革路徑依賴的某些“后發劣勢”,還有望形成政治經濟學支持之下供給側實踐的“先發優勢”。
篇二:推動改革發展穩定實踐中建功立業發言稿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對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實現發展目標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直接指導著財政改革發展。財政部門要始終堅持五大發展理念,更加全面謀劃、更加主動擔當、更加積極作為,扎實有效做好財政工作,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平穩健康發展提供支撐和保障。
一是夯實五大理念,凝聚財政共識。要增強政治大局意識,主動把財政工作融入到黨委、政府謀劃中心工作中考慮,真正放到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考慮,切實放到滿足人民群眾期盼的角度去考慮,確保財政工作保持正確的前進方向。要增強質量效益意識,更加注重財政工作、財政政策、財政資金、財政項目的質量和效益,堅持在深化財政改革、強化財政管理中提高財政質量和效益,在提高財政質量和效益中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轉型發展、有質量的發展。要增強安全風險意識,統籌處理好支持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與防風險的關系,統籌處理好當前和長遠的關系,在制定財政政策、安排財政資金、推進財政工作都要時刻強化風險意識、底線意識,確保財政工作始終站在更加安全的保障線上。
二是運用五大理念,正視財政短板。要深刻認識財政短板,進一步增強問題意識,始終堅持問題導向,敢于正視當前財政改革、財政管理、財經紀律、財政監督、財政績效等領域存在的薄弱環節和問題,將問題考慮得更充分、更深入,將工作謀劃得更超前、更細致。要深入查找財政短板,深入查找財政各個領域、各個層級、各個類別的問題,把握影響和制約財政改革發展的全局性問題和深層次問題,提高財政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要切實補齊財政短板,在“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點問題上下真功夫,在“落一子而滿盤活”的關鍵環節上求新突破,無論是制定發展規劃,還是完善體制機制、出臺政策措施,都要著力補短板、解難題,切實把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一一破除,在攻堅克難中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協同性、平衡性,奮力開創財政工作新境界。
三是根據五大發展理念,確定財政目標。要著力保障基本需求的目標,財政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既要保運轉、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更要堅持普惠性、;、均等化、可持續,在投入上、管理上、制度上、機制上不斷創新,發揮政府和財政職能作用,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的就學、就醫、養老等需求。要著力支持社會供給的目標,財政要將市場能干的交給市場,避免直接介入競爭性領域,更多通過推廣運用政府購買服務、PPP模式等,鼓勵公辦單位、國有企業改革創新,鼓勵各類企業依法經營、誠信經營,鼓勵社會力量興辦社會事業,提高供給的質量,豐富供給的層次,為人民群眾提供更高水平的、差異化的服務,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要著力促進平衡統籌的目標,堅持協調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充分運用財政管理、改革的手段,發揮激勵引導作用,用好財政增量、盤活財政存量,支持和引導各個領域統籌用好各方面資源,激發創業創新的活力,不斷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后勁。
四是貫徹五大發展理念,綜合財政施策。要厚植財源建設,全面落實結構性減稅和普遍性降費政策,依法依規減輕企業負擔,貫徹落實穩增長舉措和“調轉促”行動計劃,通過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基地建設、加強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強財政融資擔保體系建設等,創新財政支持方式,放大財政杠桿作用,千方百計培育財源、涵養財源、壯大財源、厚植財源。要保障財政民生,堅持財政資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全面謀劃推進財政“十三五”民生工程工作,既積極作為、又量力而行,多做打基礎、利長遠、建機制、可持續的事情,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要推進財政績效,把質量效益作為財政工作的生命線,財政收入上要實事求是,依法征收,不收過頭稅,堅決避免“空轉”;財政支出上要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嚴格壓縮一般性支出,集中財力辦大事;財政支持發展上要堅持以質量效益,建立分級分層分類的績效管理要求,切實做到財政收支有質量、財政管理有質量、財政支持發展有質量、財政改革有質量。要深化財政改革,認真落實中央財政改革總體部署,深入推進稅收制度、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制度、預算制度等財稅體制改革,統籌協同支持其他領域改革。要提升財政能力,主動適應形勢、事業、崗位和責任的需要,以開展專題學習研討為抓手強化政治理論學習,以深化部門會商、系統幫聯、結對共建、行風巡查為抓手提高財政服務水平,以實行責任清單、約談和問責機制為抓手提升財政工作效能,深入推進財政黨建工作和作風建設。
五是圍繞五大發展理念,落實財政責任。要履行財政預算的責任,堅持持續、平衡、協調、共享,加強預算統籌安排,優化財政資源配置,強化財政資金整合,編好中期財政規劃,加大預算公開力度,確保財政預算科學、規范、陽光、透明、可持續。要履行財政運行的責任,加強財政收入預期管理,建立收入預測機制,全面掌握稅源,確保應收盡收,不收“過頭稅”,強化財政支出管理,加快財政支出進度,確保財政資金盡早發揮效益,推動全省戰略性、區域性、公共性等方面的發展和民生政策足額兌現到位。要履行財政監督的責任,大力推進財政系統內部控制建設,建立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監督和糾正的機制,加大對各級各類財政資金的有效監管。要履行財政紀律的責任,增強對財政財務干部和社會各界對財經紀律的敬畏心和遵從度,推動形成紀律嚴明、秩序井然、風清氣正的理財環境。要履行財政社會的責任,把保障改善民生作為財政工作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使全省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篇三:推動改革發展穩定實踐中建功立業發言稿
在系列重要講話中,反復強調的一個要求就是“狠抓落實”。他指出,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如果不沉下心來抓落實,再好的目標,再好的藍圖,也只是鏡中花、水中月。當前,我國改革發展已全面進入了新常態,面對新的形勢和問題,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強化責任和擔當,狠抓各項工作的落實,以保證中央政令暢通,推動穩定健康發展,實現廣大群眾期盼。
抓落實,態度要聚焦在“狠”上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實現了高速發展,一些干部也由于種種原因出現了憂患意識淡薄、創業熱情減弱的現象,工作中“講得比干得多”“表態比行動多”“轉手比動手多”,有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黨的事業。強調,“治沉疴必須用猛藥”,在抓落實中,也必須首先在思想上提起一股子狠勁。
“狠”就是要紀律嚴明、令行禁止,以最嚴格的標準向中央基準看齊。一個強有力的黨,必然是紀律嚴明、集中統一的黨,而紀律的權威來自于嚴厲的執行。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改革發展的重大部署和整風肅紀的嚴格要求,我們要清醒認識到,將這些措施不折不扣落實到位,是所有黨員必須無條件做到的政治自覺,這方面不能有任何商量和妥協,99%不行,必須100%不可。
“狠”就是要抓鐵有痕、踏石留印,以最無畏的勇氣沖破困難和阻力。我們從事的事業是開創性的,本就充滿了來自外部的阻礙,加之自身改革進入深水區,涉及資源環境、民生改善等長遠發展的矛盾和問題集中凸顯,此時稍有松懈,將會功虧一簣。開弓沒有回頭箭,要求我們知難而進,形勢也不容許我們有絲毫退縮,必須像焦裕祿那樣堅定“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決心,把硬骨頭一塊一塊啃下來,為前進的道路掃清障礙。
“狠”就是要持之以恒、久久為功,以最堅韌的毅力達到預期的目標。抓落實貴在持之以恒,也難在持之以恒。有些地方和部門之所以工作成效不佳,就是缺乏“經常抓、反復抓、持久抓”的韌勁。解決這一問題,關鍵要強化“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和境界,不貪一時之功、不圖一時之名,有規劃、有目標,一步緊跟一步走、一錘接著一錘敲,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抓落實,行動要體現在“抓”上
抓落實不僅要有堅決的態度,還要有科學的方法,如果“抓什么”“怎么抓”的問題不明確,工作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運用系統思維抓,做到統籌兼顧。強調,要對工作“審大小而圖之,酌緩急而布之,連上下而通之,衡內外而施之”,這是科學的方法論,也是各級各部門抓好落實的基本遵循。當前最大的任務是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我們要善于站在全局高度,圍繞中心,深入研究各領域政策的關聯性與耦合性,把各方意見和本地、本單位實際綜合起來,將中央要求細化為一項項可操作、相促進的舉措,努力發揮出政策的整體效果。
針對具體問題抓,避免機械推進。發展與時俱進,抓落實不能憑經驗、講教條。各地的資源稟賦不同、發展基礎不同、民風習俗各異,在這里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那里就可能行不通。對此,我們要善于處理原則性和靈活性的關系,在堅持目標不變、過程合法的前提下,立足本地實際、針對具體情況,采取更加靈活務實的措施、順應事物的變化規律,促進工作順利推進。
盯住細致環節抓,確保精益求精。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抓落實的過程就是一個積小勝為大勝、積跬步致千里的過程。每位黨員干部都應強化嚴謹的責任意識,深入實際和群眾中研究問題,在確保效能的前提下,慎之又慎出臺政策,特別要高度重視并切實辦好一些看似不太起眼、但卻事關全局的“小事”,避免小問題淤積成大事件。
抓落實,作風要彰顯在“實”上
工作要靠干部來推動,干部的作風實不實,直接影響著抓落實的效果。中央在實施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后,又開展了“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活動,就是要徹底解決一些干部的衙門習氣、浮躁情緒、本領恐慌等問題,讓機關的運轉更高效、工作推進更有效。圍繞這一目標,陜西省政府辦公廳近兩年也進行了一些探索,特別是通過建立長效機制,促進干部作風不斷改善,有力保障了抓落實的效果。
健全全員督辦制度。打破廳內各業務處室條狀分割,成立廳督查工作委員會,廳主要負責同志親自掛帥,督查室具體牽頭,各業務處室全面參與,全體干部網格化狠抓督辦,把決策學習傳達、任務分解調度、工作檢查調研、執行情況反饋等環節全部納入抓落實的范疇,做到年初有計劃、年中有檢查、年底有考核、全年有臺賬,把壓力層層傳導到各級各部門,確保工作不走樣、效果最大化。
健全落實報告制度。要求各地各部門在重要工作辦結后及時書面向上級報告,對因客觀原因確無法按時辦結的事項,要第一時間說明原因、拿出具體推進時間表和路線圖,并定期報告進展,對落實不力的,責成迅速整改,情節嚴重、造成后果的嚴肅追責。
健全考核問效制度。把抓落實的任務轉化成可量化的指標納入績效考核,對工作出色的予以獎勵,與提拔晉升掛鉤;對懶作為、慢作為、不作為現象嚴厲問責,定期通報,以剛性約束倒逼工作效能、以風清氣正激發工作熱情,使崇尚實干、恪盡職守、甘于奉獻、狠抓落實在機關蔚然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