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師上午好:
下面我代表實驗二校語文組,講一下我們的一些做法和打算。
一、 前一階段做法:
、加強集體備課發揮集體優勢,不管人多人少,
、先學后教當堂達標,草案----成案----個案
、發揮半日教研的作用
、創辦刊物,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學校有《梧桐語》,許多班級有自己的刊物。
二、今后的設想
、 教學重點前移
我們傳統的教學一般分為預習---上課---復習鞏固三大步,預習只是對所學知識做初步了解,略知一二即可,甚至有的學生認為課前不預習,上課好好聽也可以,有的時候我們教師甚至不安排預習,因為上課時中心,是教師傳授知識,學生掌握知識的殿堂,如果說課堂還受時間限制的話,那么復習鞏固則成耗時最多、投入精力最大達的一個環節,我們習慣把預習中的不足,課堂教學中的疏漏之處,都依靠課后的復習鞏固來彌補,于是出現了作業、測試、反饋、再測試、再反饋等等累贅的環節,學生累得苦不堪言,但這似乎成了我們教師提高成績的唯一辦法,這種教學方式即使學生的成績好一點,也是靠死記硬背,高投入,低效能,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更是無從談起。在實施素質教育課時大量減少的今天,這種吧重點放在復習鞏固環節教學方式已經再也走不通了,我們認為應把教學重點有課后移到課前,由復習環節移到預習環節,預習的內容不要僅僅限于字詞、文學常識等小兒科的東西,而應放手讓學生對文章的內容、結構、語言等各方面去了解,去品味,生成自己對文本的認識,久而久之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會大幅度提高,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前提下,把課堂變為學生展示預習成果的舞臺,而不是教師展示自己講的舞臺。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著句話真正落到實處。課后只是抽測一下就可以了。
、 淡化對課文的講練
淡化不是不要課文,也不是將其放在一個無足輕重的地位,只是把我們過去浪費在課文上的時間充分利用起來,想想我們過去一個學期中,作文寫不了幾篇,閱讀上不了幾節,%的精力都用在了分析課文,和圍繞課文做大量的重復性練習上,學生的閱讀量小,知識面窄,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寫作。去在去鄒平學習時,我們看到鄒平一周的語文課也是節,他們的分配是節學課文,節上閱讀,節上寫作,課文照樣學得很好,因此我說課文就是一節甘蔗,你嚼分鐘和嚼個小時,得到的東西差別不大。其中一個結果就是讓吃甘蔗的人再也不愿吃甘蔗了。
、 善于抓住學生心理,增強語文學科的吸引力
李宗盛的演唱會是那樣火爆,而我們的課上還有學生精力不集中,甚至昏昏欲睡,說明我們的課確實缺少吸引力。
我在上學過程中給我印象比較深的兩位教師,初中的 閻老師給我們講電視連續劇,讓我們學會了夾敘夾議的作文寫法,高中的劉老師給我們講古今中外文化名人的事例,如李白、蘇軾、郭沫若等我們不但聽得津津有味,我們也加深了對作家作品的認識,更重要的是他讓我們發現了語文的趣味,喜歡上了語文這一科。
在很多學校里,語文課無法同別的學科相對比,就人品而言,語文教師比較仁慈,不會不顧一切地布置那么多的作業,就學科而言,布置多了也檢查不過來,閱一篇作文比數理化費時多得多。又不愿與同事去爭,所以語文學科只好在夾縫中生存。這樣,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只有調動學生的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主動性,也就是通過想各種辦法讓學生愿意學語文,比如尊重學生的意愿,尊重學生的人格,善于分析學生的性格,不要吝嗇褒獎的語言,和學生推心置腹,這些話說起來都知道,但平時遇到情況,特別是學生犯錯誤時,我們就忘了,就會發揮語文教師語言的特長,用盡一切可以挖苦的語言去挖苦學生,使學生的心靈受到很大傷害,老師一時的痛快,造成了學生長久的痛苦,有時傷害的不僅是一個學生,嚴重時會引起其他學生對你的不滿,對你這一學科的厭惡,(給教師的條建議:對犯錯誤的學生與其批評諷刺不如找個沒有人的地方痛扁他一頓,因為給他身體上帶來的疼痛,遠不如對他心靈的傷害嚴重。)當別的學科老師批評一個學生,或與其發生沖突時,你不要火上澆油,此時心理上他是一個很孤獨的人,很需要安慰的人,在沒有人的時候,說幾句寬慰他的話,既要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又讓他感覺到你是一個真正理解他,又真心幫助他的人,從此他會不顧一切地學習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