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的創作需要講究平仄,平仄的產生是古人智慧的結晶,人們對于平仄的學習還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對聯平仄的規則及案例推薦吧。
“平仄”的地位
平仄,是對聯體裁“六要素”之一,至低限度保持了“聯腳要講平仄對仗”。所謂用“今聲”或“古聲”制聯(只要不混用),就說明了“對聯要講平厭”。如果問理由,簡單地答:對聯是“格律文學”的一種。大小征聯啟事都強調應征必符合“聯律”,沒有排除平仄。這些都給“平仄”有了應有的地位。至于是不是每位聯家都承認“對聯是格律文學”,且不劃等號。但是有說“聲律只是一種‘對聯技巧’”,對聯技巧很多,并非每副聯都用上它們,豈不是“聯腳平仄”也可以“不講了”,平仄在對聯中就可有可無啦。
對聯怎樣運用平仄
這個問題,籠統而言不能解決問題。我曾總結對聯存在三大體系,應分別對待:
一、律詩對偶格律型——必定要正本清源,三平尾要忌,遇到拗句、孤平要“救”。但只限五、七言句,至于七言句子末向前裁出的三、四、六言的短聯(或長聯中這種短句),可側重在音步平仄的對仗。不過,五、七言句并非都是律詩句式,還有“三二二”或“二三二”等,這就要審辨,切忌混談。律詩對偶格律型,格式是固定的。
二、非律詩對偶的格律型——也有稱“聯律型”的,它沒有不變格式可仿。一般包含兩個內涵:①句子中的語意單位(即詞組、短語、名詞),突破雙音節(含雙音節),有三個四個至多個字不同為音步(節奏點)的。創作時,從嚴要求應該做到“句中音步平仄要交替,句間音步平仄要互對”;放寬一點來講,句中、句間音步可不計平仄,句腳一定要計平仄,如果力爭句腳按“馬蹄格”乃上乘。這類型對聯包括“押韻、拆詞”等有關修辭形式之“句腳連平或連厭”古今所公認的格律形式。如:
藺相如,司馬相如,名相如,實不相如;
魏無忌,長孫無忌,爾無忌,我亦無忌。
坐,請坐,請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欠缺了解“對聯技巧”的人,卻說:“若按平仄交替的死板要求,這樣的對聯還不應打入地獄么?”
三、寬對型——在此,只就平仄上來說它。除聯尾外,句子音步及句腳皆不講平仄,連平或連仄可達好幾個字,幾乎就跟口頭語一樣,以表現“句法、句式(節奏)”對仗為主,形成“駢體對”。因駢體自四駢六儷發展至今,早不受“字數”制約(可參閱《增廣賢文》與《幼學瓊林》等)。例如:
發展就是硬道理;
廉潔堪稱好作風。
改革潮/掀起/華夏大地特色;
東方紅/喚起/中國人民新生。
像“廉潔堪稱好作風”十足的口號也!
三種體系的對聯,平仄上的“嚴寬”各有要求,不可含糊混談。作為聯家的創作,可以自己的愛好選擇。在這種情況下,硬要淘汰某一種而提倡一種,現在沒有必要,將來估計也沒有必要。但是誰占優勢?除了“意境”這個前提,創作方式、對法、修辭技法等等當中的特殊點(如集句、磋對、某些假對……),恐怕是重要的鑒別因素。“寬對型”除了口語化占優勢,其創作藝術“面”難免有很多被壓縮,這就值得深思了。
從“聯腳平仄”說開去
既然提出要求對聯只講“聯腳平仄”,學對人起碼要懂“文字平仄”。懂了文字平仄后而限定用在“聯腳”,雖取消音步和句腳的平仄,還不是仍“有約束”。因為某些論說都提到“平仄是桎梏”,只不過是多與少的程度差別罷了,實際上是自相矛盾。當然,應該承認“小約束”與“大約束”無本質區別,但有“松緊”之不同。 “聯律型”的對聯,早已擺脫詩律型而獨立產生、存在,平仄已經寬到“句腳”(或含音步),并沒有“孤拗和三連尾”之限制。如:
與/有肝膽人/共事;
從/無字句處/讀書。(周恩來)
塵劫/歷一千余年,重復/舊觀,有幸明賢來作主;
詩人/題二十八字,長留/勝跡,可知佳句不須多。(寒山寺聯)
同時從語意節奏上也解決了“五講四美”、“愚公移山”等一些好的長短“詞語”入聯不“違律”的問題。如果說這還是“妨礙普及”和“影響創作的發展”,那不如把“聯腳的平仄”宣布取消還自由。確實在“也談不拘平仄的對聯屬于正格”一文中有這樣說的:“非聲律聯因無聲律的限制,……它使原來不熟悉聲律而受阻于創作門外的愛好者,比較容易地步入創作的行列。”這種說法我看不太妥當,因為聯律型體系已經給“造語”松了綁。至于強調非聲聯“好捕捉靈感,抒發情思,構建意境,塑造形象”,亦是脫離客觀的。這些方面不決定于哪種格式,而在于文學修養與藝術造詣。詩,如“少小離家老大回……”,聯如“雪里紅梅報喜訊;窗前綠柳訴芳心”,既口語化又意境高雅。某君舉例把“建立”用來編聯,再高明也是“口號”?蓪β撌俏膶W不是口號(其他兩體系的對聯,也有“口號”的,一般沒有寬對型容易出現),口號只是有關文體中的插曲!秾β摗烽_展國慶五十周年《祖國頌》大征聯,從見刊的副數上看,可能算得是近十多年收稿最多一次,“非聲律”應征之作,可沒有占鰲頭的,但是已獲“參賽權”。
有人提出“要爭取非聲律聯的發表權”,報刊上不是“沒有”,其決定是在其境界和藝術價值。發表與否,獲獎與否,對聯與對聯之間本身沒有鴻溝,無須談“爭取什么‘權’的”。
關于對聯平仄要求的寬嚴問題
其實,對聯的平仄要求在實際運用中還是松緊有度的,這就是所謂寬與嚴的問題,下面來分別說明,借以總觀其要。
1、必須從嚴的關鍵環節
其一,上下聯的最后一個字必須從嚴。如無特殊原因,上聯最后一個字必須是仄聲字,下聯最后一個字必須是平聲字,也就是要嚴格按照上聯收仄下聯收平的原則創作對聯。
其二,字越少的對聯(如三字聯或四字聯)越要講究平仄分明。最好是每個字都嚴格按平仄要求落實,這就好比干活的人越少越不要偷懶,否則很容易被人察覺。
其三,每個字節的節點必須從嚴。例如:
歌喧/帥氣/和風/正暖
花迎/美顏/麗日/方長
這副八言婚聯上下聯各有四個節點字,其中“氣”對“顏”、“風”對“日”、“暖”對“長”都平仄分明,而“喧”對“迎”因都是平聲則不合要求,如將“迎”改為“映”就好了。
其四,是中長聯的明顯語音停頓處或者短語短句的最后一個字平仄必須從嚴。例如:
酸甜苦辣,體味人生百態
喜怒哀樂,耳聞江湖群雄
這副習作聯上下聯的前四個字為一個成語式的短語且有明顯的語音停頓,因此“辣”字與“樂”字就必須平仄分明,然而它們卻都是仄聲,像這種情形,可將下聯的“喜怒哀樂”改為“喜怒哀榮”,讓“榮”字跟“辣”字一平一仄相對就可以了。
2、可以放寬的一些環節
其一,對聯中的成語平仄相間可以放寬。漢語中的成語極其豐富,它們精練的文字與豐富的內涵用在對聯中,既引人注目又有高度的概括性,但是有一些成語的四個字并非是平仄相間的,諸如:黔驢技窮、愚公移山、去粗取精、力爭上游、精打細算、群策群力等等,總不能把這些成語排斥在楹聯之外吧。
其二,關于“三連平”或“三連仄”的問題也可放寬。古人用詞都講究平仄相間的聲律美感,然而現代的許多三音節的新詞卻根本沒在乎這個,諸如天安門、祁連山、新加坡、迎千年、微波爐、冰淇淋等等“三連平”的詞語,又如互助組、跨世紀、奧運會、諾貝爾、望遠鏡、地鐵站等等“三連仄”的詞語,寫入對聯也是極其自然的。
其三、一些趣聯、游戲聯可以放寬。這一類對聯在許多情況下都是即興而作,如果過于苛求那就無趣可言了。例如:
坐,請坐,請上坐;
茶,泡茶、泡香茶。
這副對聯的典故,據傳是被稱為詩書畫“三絕”的鄭板橋到某寺中游覽,寺僧見他衣著簡樸就頗冷淡,只說了聲“坐”,又對小和尚說“茶”。然而聽鄭一開口談吐文雅,就補了一句“請坐”,并吩咐“泡茶”。再敘談時,得知來客就是大名鼎鼎的鄭板橋時,就畢恭畢敬地說“請上坐”,并高聲叫小和尚“泡香茶”。后來寺僧乞留下墨寶存念,鄭板橋就將前事寫成此聯贈給他。像這種即景即情應對的趣聯,它的上聯七個字居然都是仄聲字,但因為是如實記錄的現場情景,全聯又極其生動傳神,那就沒必要再去苛求什么平仄相間的原則了。
其四,涉及現代名人或者名言的對聯也可以適當放寬平仄限制。例如: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寫/一句/空
這是歷史學家范文瀾的一副自勉聯,語句精警,耐人尋味。然而上聯的前兩處節點字“凳”與“坐”、下聯的中間兩處節點字“寫”與“句”,卻都是仄聲,這就違背了一聯之內平仄相間的原則,而且下聯用“寫”來對上聯的“坐”,又是仄對仄,這又違背了對字平仄要相反的原則。如果過分強調這些原則,這副對聯恐怕是重病在身了,然而卻流傳了多少年,因此我們也沒有必要死死咬住原則不放。再如:
發展/就是/硬/道理
廉潔/堪稱/好/作風
這一副詠嘆時政的對聯盡管下聯努力做到了“字節平仄要相間”(“潔”是入聲字歸仄),但因為上聯四個節點字都是仄聲,那么“潔”對“展”、“好”對“硬”就無法做到平仄分明了,像這種原本不是聯語的語錄入對聯的情形,當然也就沒有必要計較平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