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經濟發展到什么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下面是思而學教育網小編整理的遼寧三個推進心得體會,歡迎大家閱讀!
【遼寧三個推進心得體會1】
五大發展理念是我們必須牢牢把握并長期堅持的重要遵循。
以推進深化改革為抓手。只要對五大發展理念進行過認真學習的都知道,是針對實際存在的問題提出來的,實事求是地講,長期以來,在經濟與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確面臨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問題,雖然有些問題是在發展中逐漸暴露出來的,但追其根源,這些矛盾和問題都是深層次的、結構性的。隨著問題的越發突出,如果不能夠及時有效對其處理解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就難以實現。究其原因看,主要的還是創新能力不足,特別是體制機制障礙嚴重制約了發展的平衡、協調和可持續。因此,要著力破解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就必須強力推進深化改革,不斷釋放改革紅利,增強發展活力,這也是“創新”位列五大發展理念的重要原因。
以推進依法治省為抓手。首先應清楚地認識到,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與提出五大發展理念,都是建設實踐的深刻總結。通過依法治省的深入推進,促進各地區法治政府建設,提升各級政府部門的依法行政、依法執政能力,促使其將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貫穿于地方發展工作始終,堅持法治與創新、改革發展的有機統一,讓法治真正成為保障發展、保障民生、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的一道重要防線。
以推進從嚴治黨為抓手。從嚴治黨是新時期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四個全面的一個根本保證。只有推進從嚴治黨,才能有效加強黨的領導,才能樹立黨的領導核心地位,發揮黨在推進各項改革中的領導作用。只有加強黨的領導,不斷增強黨員干部把握大勢大局大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素養和能力,才能為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提供方向指引,防止在大的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為落實五大發展理念提供堅強保證,為推進兩個跨越,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凝聚共識、凝聚力量。
【遼寧三個推進心得體會2】
通過創新將生產要素重新組合,可以激發增長潛力、增強內生動力。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需要更加注重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著力打造創新驅動這一經濟發展新引擎。新的時代條件下,實現創新驅動發展,需要從包容性發展、綠色發展、智能發展三個層面積極推進。
包容性發展。創新分配機制,注重機會平等、規則公平,縮小收入差距,讓廣大人民群眾更多更公平分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可以極大激發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活力,是不斷提高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增強消費這一經濟增長最終動力的重要舉措,是實現包容性發展的基礎條件。促進包容性發展,一方面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吸引社會資本進入教育、養老、醫療等需求增長快的服務業,創造更多商業和就業機會,同時拓展困難群體發展空間,增強其自我發展能力;另一方面需要繼續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社會救助體系資助水平和覆蓋面,為困難群體構筑社會安全網。以戶籍制度改革為突破口,促進城鄉統籌發展,扎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公共財政陽光普照全社會。將包容性發展理念擴展到國際范圍,就是秉持合作共贏理念,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以“一帶一路”戰略為牽引,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與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繁榮和進步,體現發展的平等性、和平性、包容性特征。
綠色發展。過去人們通常認為環境只具有生態承載功能,環境保護投入是社會成本的增加。現在應改變這一慣性思維,樹立環保創造財富的新理念,將環境作為創造財富的重要載體、作為自然資本參與經濟分配;同時,引入和完善開發使用清潔能源機制和碳排放權市場交易機制,打造綠色經濟新模式,激發綠色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促進綠色經濟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發展綠色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由之路,可以協調推進經濟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發展綠色經濟,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發展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有助于解決廢棄物的環境污染問題,運用3R原則(減量化、資源化和再利用)實現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二是發展低碳經濟。低碳經濟有助于解決氣候變化問題,促進能源結構優化和溫室氣體減排。三是發展生態經濟。生態經濟有助于解決生態環境超載問題,促進生態系統(如草原、森林、海洋、濕地等)的恢復、利用和發展。
智能發展。依托新科技發展新產業,可以提高技術進步貢獻率、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是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當前,以信息技術、智能技術為代表的現代科技發展及其產業化,資源能源投入低而經濟附加值高,是技術革命和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如,生機勃勃的互聯網經濟以信息和數據為投入要素,對能源資源的依賴程度低,對其他產業的滲透力、帶動力強,具有巨大發展潛力。探索智能發展新路徑,可以電子信息產業和互聯網產業為重點,選擇全城無線網絡體系建設、云計算平臺建設等作為切入點,努力促進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協同,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在數據動態收集、加工處理和物聯網建設等方面積極建設智能城市及城市群,打造強勁的區域經濟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