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是和平之路,而和平正是現在世界需要的。下面是思而學教育網小編收集的一帶一路形勢與政策心得體會,歡迎大家閱讀!
【一帶一路形勢與政策心得體會1】
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實踐;非凡的構想,呼喚非凡的行動。
“‘一帶一路’建設逐漸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愿景轉變為現實,建設成果豐碩。”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主席全面總結了4年來“一帶一路”建設的豐碩成果。“一帶一路”建設取得的積極進展說明,這一倡議順應時代潮流,適應發展規律,符合各國人民利益,具有廣闊前景。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這4年,致力于戰略對接、優勢互補,“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得以實現;從陸海空通道、信息高速路到鐵路、港口、管網,復合型基礎設施網絡正在形成;合作廣泛開展,人們往來頻繁,心與心的距離拉得更近。4年來,“一帶一路”建設在一步一個腳印推進實施、一點一滴抓出成果,推動著參與國家的經濟發展,增進了億萬人民的民生福祉,為人們帶來沉甸甸的獲得感。
在演講中,*主席從歷史和現實兩個維度,闡述了當今世界的發展大勢和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面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怎樣減少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以互聯互通為著力點,促進生產要素自由便利流動,打造多元合作平臺,*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正是要開辟一條人類社會相遇相知、共同發展之路,實現共贏和共享發展。
“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當今世界的很多難題,深層原因都在于發展不足。在發展問題上,各國相互依存,誰也不可能獨善其身。“一帶一路”建設之所以成為“最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一帶一路”倡議之所以應者云集,就是因為它找到了發展這個最大公約數,回應了各國人民的共同期待。正如*主席所說,“一帶一路”建設,是歷史潮流的沿續,也是面向未來的正確抉擇。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后。世界經濟發展的實踐一再表明,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國發展環環相扣,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協調合作是必由之路。*主席以4年來的豐碩成果向世界表明,“一帶一路”建設通過打造發展這把金鑰匙,為實現聯動式發展注入了新能量,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方案,為解決當前世界和區域經濟面臨的問題找到了新路徑。
“人類歷史始終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發展。”過去,戈壁的陣陣駝鈴、海洋的點點云帆,見證了人類文明的大交流。今天,沿著相遇相知、共同發展之路,“一帶一路”建設也必將成為21世紀的偉大敘事,書寫人類歷史更壯麗的篇章。
【一帶一路形勢與政策心得體會2】
如果說倫敦的“格林尼治時間”曾刻度經濟全球化到來的新時刻,那么“從倫敦到義烏”的距離可以說定義著經濟全球化的新半徑和新尺度
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現場,幾位坦桑尼亞嘉賓分享了這樣的故事:在坦桑尼亞,看電視曾是件很奢侈的事,一個月的數字電視費曾高達50美元。中國企業的進入,不僅讓費用驟降到3美元,還送去了像《媳婦兒的美好時代》《西游記》這樣觀眾喜聞樂見的中國影視作品。
你的唾手可得,是他的奇貨可居,生活細節詮釋的,是世界經濟再平衡的必要性。降了價的數字信號,恰如發展的隱喻:只有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精神,才能減少不必要的阻隔,讓發展的成本降下來。*主席提出倡議4年來,“一帶一路”已經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公共產品。哈薩克斯坦的農產品抵達中國市場的通關時間縮短了90%,比雷埃夫斯港集裝箱業務的世界排名從93名躍升至38名,烏茲別克斯坦的大學生來到深圳學習4G基站搭建……“一帶一路”托舉起許許多多“曾經不敢多想”的夢想,正如*主席在論壇晚宴致辭中所言:“一帶一路”建設承載著我們對共同發展的追求,將幫助各國打破發展瓶頸,縮小發展差距,共享發展成果,打造甘苦與共、命運相連的發展共同體。
有發展經濟學家曾不無遺憾地說,今天人們更多盯著分配,而很少關注增長和發展。事實上,“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面對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只有充分挖掘各國的發展潛能,才能平衡好未來的“資產負債表”。反過來說,如果不繼續把蛋糕做大,不抓住產業這個經濟之本,不進入深度合作的具體場景,就很難制造新的發展勢能。比如,哈薩克斯坦盛產石油,但因為煉化技術滯后,修路的瀝青也一度靠進口,中哈合資的阿克套瀝青廠投產后,才提高了瀝青質量,讓路面不再開裂。跟“一帶一路”倡議對接的很多項目,正是憑借產業合作的抓手,催生出行之有效的發展動能,去縫合發展的裂痕。
曾有人質疑,“一帶一路”是不是要輸出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是不是要搞一家獨大?其實,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按下復制鍵就得到繁榮。“一帶一路”并非是傳播一份書寫“中國經驗”的說明書,而恰恰是送去一份致力于“當地發展”的邀請函。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代理署長蓋圖認為,中國對“一帶一路”項目的勇于擔當和接納眾多國家的開放包容讓人印象深刻。不限制國別范疇,不會搞封閉機制,不唱獨角戲,更不搞一言堂,這樣的理念和思維,正是“一帶一路”朋友圈不斷擴大的原因。
前不久,首趟倫敦?義烏班列抵達義烏,這趟穿越歐亞大陸的超級列車,滿載貨物也承載著深刻的隱喻:經濟全球化的下一站在哪?如果說倫敦的“格林尼治時間”曾刻度經濟全球化到來的新時刻,那么“從倫敦到義烏”的距離可以說定義著經濟全球化的新半徑和新尺度。面對逆全球化思潮,面對全球治理機制的碎片化,面對不斷拉大的貧富差距,是時候用互聯互通消除人心的隔閡,用和平合作減少對抗沖突,用互利共贏替代零和博弈了。
“這個世界會好嗎?”問題需要用行動給出回答。“一帶一路”倡議,奔著建設好沿線各國發展的“站臺”而來,更奔著探索出全球治理與全球發展的“下一站”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