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就是幫助貧困的人員。yuwenm小編整理了扶貧工作心得體會,歡迎欣賞與借鑒。
扶貧工作心得體會【篇一】
今年九月,我作為市教育局派駐云縣栗樹鄉扶貧幫扶工作隊長、大村幫扶工作隊員駐村開展工作已過百日,按照“掛包幫”“轉走訪”和“回頭看”等工作要求,現已完成4輪遍訪。為深入推進精準扶貧,全面加快脫貧摘帽步伐,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關心下,云縣作為全省12個試點縣之一,將于2017年全面完成脫貧摘帽任務。自己深知扶貧任務艱巨,時間緊迫,需要我們準確把握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確保精準扶貧工作取得實效。
大村距云縣城138公里,距栗樹鄉10公里,是典型低熱河谷山區,平均海拔1200米,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產業及經濟發展滯后。受自然條件約束,沒有較好的經濟產業支柱,農民經濟收入始終無法提升,有點存款的農戶都是近年來沒有改造過房屋的農戶,也就是說農民辛苦勞作一輩子或者兩代人攢下的辛苦錢不夠一次的房屋改造花銷,目前仍有部分農戶住著土木或者石木瓦結構的老式房屋,少部分還住著爺爺輩留下的年久失修的危房。
究其貧困原因:一是群眾改善自身居住環境的極積主動性差,“等靠要”和觀望態度較為普遍。全村332戶農戶,磚混結構新民居房僅有13戶。建房大多數采取自己供材料,請大工方式建房,一般130平方米需投入14萬多元,平方米均價1100元,但發生建材二次搬運的需增加投入1萬元左右。村“兩委”班子成員還沒有建蓋新房,經過動員,他們表示要抓住當前好的政策機遇抓緊建房,同時,積極動員群眾建房。二是思想觀念落后,缺乏科學種田知識,無支柱產業支撐。戶均水田1畝左右,產糧700斤左右,戶均耕地8畝左右,主要種玉米、小麥,畝產1000多斤,糧食能自給自足并有部分余糧可以出售或者用于養殖業。戶均咖啡種植面積8畝左右,目前畝產值1000多元。戶均茶葉種植面積0.6畝,戶均澳洲堅果種植面積10畝左右,目前尚未大面積掛果,經濟效益尚未凸顯。三是少部分村民商品意識弱,缺乏市場經濟效益觀念,不懂賺錢途徑和賺錢理念。部分村民文化素質偏低,缺乏技術又不學技術,遲遲邁不進現代化農業的大門,也就導致了農戶經濟薄弱,收入不理想。四是教育思想意識淡薄,大村距縣城較遠,交通不便,群眾缺乏外出學習意識,與外界交流機會少,形成了較為落后的教育觀念。家長存在“讀書無用論”和“放養式”教育思想,“讀得上去就供,讀不上去就回家打工”,只提供受教育機會,不注重后期教育跟進現象比較普遍。據統計,大村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僅有16人接受過大學程度教育并成功在群眾眼中的“正規衙門”工作,教育成功的家庭范例較少,因學脫貧示范效應不突出,難以形成“知識改變命運”的重教氛圍。
因此,筆者認為,大村扶貧工作要以“一看房,二看糧,三看有沒有讀書郎”為切入點精準發力。一是堅定不移實施農村危房改造。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老鄉生活條件怎么樣,重點看住房的要求,積極調動農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導群眾自力更生、投工投勞,全民總動員,齊心協力建設自己的家園。堅持“規劃先行,實事求是,群眾主體”三個原則,把大村的危房改造建成具有特色,又確保安全的“安居房”“保命房”“放心房”和“滿意房”。二是全力推進產業扶貧。因地制宜加大產業培育扶持力度,通過產業的發展帶動農民脫貧致富。以產業扶貧為主要手段,整合資金,推動農業發展,穩定增加農民收入。三是著力實施教育扶貧。圍繞素質教育和技能培訓兩個方面,突出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從優化勞動力結構、提高勞動力素質入手,進一步夯實發展基礎,實現全村貧困農戶徹底脫貧致富。
通過采取以下具體措施實施精準扶貧:一是通過農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房工程項目建設,對建檔立卡貧困農戶,以及居住D級、C級危房的一般農戶在自愿的基礎上,采取政府補助、群眾自籌或者自建等方式進行房屋改造,確保戶均有一套安居房,有條件的采取補助與自建相結合的方式配套建設衛生廁所。二是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丙賢組、南門山組、巖子頭組、丫口組、大村組、字家組5條共計12.2公里的村組道路進行硬化,通過改善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產業發展和安居房建設。三是積極向上爭取建設項目,優化整合項目資金,部門形成“各炒各的菜,同做一桌席”的良好局面,同時爭取政策支持,加大公共財政向農村經濟發展的覆蓋范圍。四是掛鉤扶貧單位參與幫扶,制定幫扶扶貧規劃,想盡一切辦法為群眾解難題、辦好事、辦實事,盡可能提供強有力的幫助。五是引導貧困村的干部群眾,堅持正確的貧富觀,把“貧困”當做壓力而不是福利,努力工作,積極進取,早日從思想上和物質上都實現“脫貧致富”。
扶貧工作心得體會【篇二】
扶貧慰問活動結束了,可是我的心卻一直難以平靜,連續幾天晚上久久難以入睡,眼前不斷的浮現出原來只有在電影電視里才得一見的畫面:風一吹好象就要坍塌的歪歪歪斜斜的茅草屋,屋里是黑乎乎的木頭屋頂;廚房里是黑乎乎的鍋灶,邊上放著一個沒有了上半截的帶著高低不平的碴的缸,是用來裝水的;炕上攤著黑乎乎的最少得二、三十年的被褥;除了黑乎乎的老式的木頭柜子外,沒有見到任何家具和電器……整個屋子給人的整體感覺就是黑乎乎的,很平民、很壓抑、也很艱辛。在這樣的小屋里,墻角的最上方張貼著三、四幅毛澤東的畫像,紙已經發黃變舊了,估計也是有年頭的了,也許這就是這一家人生活的支柱吧。 這就是在活動中我見到的最貧困的一戶人家,家里三口人,70多歲的老兩口帶著一個30多歲的沒有自理能力的傻兒子。見我們去了,老兩口眼里滿含淚水,我知道那是感激的淚、辛酸的淚、無奈的淚;老人的手好象老樹皮一樣,一道道深深的黑色的溝,那是艱辛的勞作筑成的。從老人的口里得知,他的兒子由于小時候一次意外摔傷,大腦受損,因為沒錢醫治,越來越重,變成了現在的樣子,不只是傻,還要不斷的鬧騰,半夜經常起來鬧,把家里的炕刨得都是坑。對于沒有生活來源的老兩口,傻兒子是最大的心病。老人說,他只能把苦水吞在肚子里,出門在外時裝也要把笑容掛在臉上。窮點沒關系,精神上的折磨讓老人心力交瘁,無路可走。
看著飽經風霜的老人不斷用袖口擦眼淚,我心酸極了。沒想到還有這么窮困的家庭,這么令人辛酸的老人!七十多歲了,辛辛苦苦、認認真真的生活一輩子,把兒子養到三十還得繼續,卻沒有任何盼頭和出路,這需要多么大的承受力。回來的路上,大家都在為老人的生活擔憂和唏噓。我們的到來多少能為老人送去一絲慰藉,但卻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如果能從根本上解決老人的生活問題就好了,就比如想辦法治好老人兒子的病。
回到單位,與其他組的同志們交流,也都見到如老人一樣的困境,大家都說“窮,真窮啊!”只是窮的原因不一樣。我盼望國家能夠盡快的建立起全民的醫療、養老保障,給這些新世紀仍處在水深火熱中的善良的窮苦百姓們一點點依靠和慰藉!
現在,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已所能,為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盡一點力。哪怕是一個盛水的桶、一件御寒的衣褲、一套半新的被褥,都會給那些沒有任何生活來源的人送去一絲溫暖。
這次到幾個鄉鎮的扶貧工作調研最有意義、收獲最大、是我人生中感觸最深的一次.我深深的體會到,相比那些弱勢群體,我們是幸福的。我們有完整的家庭,健康的身體,整潔的樓房和風吹不到、雨淋不著的工作。我們沒有理由不努力工作,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為社會多創造價值,盡自己全力為需要的人盡一份愛心。我也希望今后多下村,多看一看扶貧戶,就會幫助那些無助的善良的人們撥開云霧,重現一片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