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攻堅工作千頭萬緒,加強基層黨建十分關鍵。只有把基層黨組織的堡壘作用、組織作用、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才能不斷攻堅克難。下面是思而學教育網小編整理的2017個人扶貧攻堅心得體會,歡迎大家閱讀!
【2017個人扶貧攻堅心得體會1】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文化、政治、社會等各方面有著突飛猛進的發展,各行各業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們不禁會問,為什么在這樣的一個國家,貧困發生率還這么高?不可否認,我國還存在著大量的貧困人口,但是我們應該看到,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之間和地區內部經濟發展很不平衡,特別是貧困落后地區的生產力發展十分緩慢,這就產生了惡性循環。新一代領導集體高瞻遠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和精準扶貧兩大歷史任務,成為當前各級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扶貧不是一句口號,是新時期必須完成的歷史任務。當前,全國上下一盤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懈奮斗。各級黨員干部需認識到,要做好扶貧工作,就必須深挖貧困的根源,就必須深入基層一線,就必須放得下“身段”,做得了“泥腿子”。
對中國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中國貧困人口的大多數在農村。農村為什么會產生大量的貧困人口?一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相對滯后。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知道,道路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命門。人們對“要致富,先修路”這樣的宣傳語耳熟能詳,然而我們的財政支出難滿足這樣的要求。為什么難滿足?因為對于縣來講,縣域經濟的中心在縣城;對于縣領導班子來講,農村的發展需要投入巨額的資金和技術投入,且進展緩慢,而將財政偏向于縣城的發展,更有利于在短短幾年時間內看到“政績”。二是農村人才外流,勞動力嚴重外流。隨著人們對生活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農村的經濟收入已經很難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于是大量的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留下“老弱病殘”留守農村,無法承擔農村經濟發展的重任,形成惡性循環。
貧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沒有解決貧困的決心。黨中央以負責任的態度,制定“五年扶貧規劃”,向全世界莊嚴承諾:到2020年,我國實現全面脫貧。今年正值“五年扶貧規劃”的第一年,扶貧工作穩步推進,各級政府高度重視,落實“一把手”責任制,扶貧實行“包干”;貧困戶評議公開透明,是不是脫貧群眾說了算;戰斗在基層一線的鎮干部走村入戶,實地查看,精準評估……這一切措施和舉動,都足以說明各級政府打贏扶貧攻堅戰的決心和信心。
【2017個人扶貧攻堅心得體會2】
扶貧攻堅是實現全面小康的一個必要過程,四川從省到鄉層層立下軍令狀,無疑抓住了當前扶貧工作的要害。新形勢下,扶貧攻堅要摘窮帽取得突破,需打出讓人耳目一新的“三拳”。
打好“自主拳”,撤了拐杖不返貧。在思路上應是變“輸血”為“造血”,引導貧困戶自主脫貧,基建式扶貧見效快是快,但是沒有產業的支撐,就沒有根基。一些貧困地區自然條件惡劣,資源稟賦差,難以吸引產業。產業與市場有效對接,就能引來投資,就可創造就業,就會拉動消費。有了“造血”機能,環境條件再不好的地方,也會有立根之基。“造血”機能未建立,“輸血”一停,地方就往往是“富一年,窮三年”。如此扶貧,容易空耗人力物力,甚至被市場“抽血”以致“返貧”。
打好“創新拳”,機制派生新氣象。只有制度性的根本轉變,才能把準脫貧命脈。而在那種觀賞性大于實質性,只注重資金傾注的扶貧操作里,自然難免杜絕個別村民“等、靠、要”,甚至“希望分錢”的懶惰想法。要靈活使用創新扶貧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農戶“強身健體”,激活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脫貧發展潛力。因地制宜創新發展專業合作社、旅游產業等,把貧困戶手中的農產品變成錢,幫助大家樹立起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脫貧致富的理念,還可以培養出農戶合作經營、市場化經營的意識。
打好“計劃拳”,掌控全局奔小康。一個健全的扶貧行動體系,必須在政府、市場和貧困人群之間建立起“良性互動”的伙伴關系。扶貧要對準群眾的獲得感,脫貧更要瞄準市場和產業的結合部。不糾結于資金和項目主導權,扶貧者善于理解貧困,脫貧者勇于反思貧困,在共同消除貧困的目標下保持互動的誠意。在“統籌推進農業產業化、新型工業化、城鄉一體化、基礎設施現代化”的統一計劃部署中,同步推進,建設產村相融、農旅相融的新農村。
扶貧,顧名思義,就是扶持貧困戶,達到共同富裕。其關鍵在于真正落實,任重而道遠,需要匯集全社會的力量,上下齊心協力共打“組合拳”,扶一扶,多一份發展社會經濟的有生力量;幫一把,減少一個貧窮困難的家庭,實現全面小康。
【2017個人扶貧攻堅心得體會3】
脫貧攻堅,全國一盤棋;全面小康,決勝在合力。“認清形勢、聚焦精準、深化幫扶、確保實效。”在寧夏調研期間,專門召開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深刻論述了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的重要意義,并就進一步做好這項工作提出四點要求,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注入了思想動力,提供了重要實踐遵循。
久久為功,窮根必拔。福建對口幫扶寧夏20年來,探索出了聯席推進、結對幫扶、產業帶動、互學互助、社會參與的扶貧協作機制,使素有“貧瘠甲天下”之稱的西海固駛入發展快車道,為寧夏發展帶來強勁動力,成為我國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的生動范例。東部支援西部,先富帶動后富,開創了優勢互補、長期合作、聚焦扶貧、實現共贏的良好局面。實踐告訴我們,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的大戰略,是加強區域合作、優化產業布局、拓展對內對外開放新空間的大布局,是實現先富幫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大舉措,充分彰顯了中國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必須長期堅持、不斷深化。
做好新形勢下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需要加強領導,增強組織推動力。提高認識才能自覺行動。從決勝全面小康、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高度來理解脫貧攻堅的艱巨使命、繁重任務,西部地區才能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和主動性,不以事艱而不為,不以任重而畏縮,抓緊落實、強力推進;東部地區才能進一步增強責任意識和大局意識,下更大氣力幫助西部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事不避難,義不逃責,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雙方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敢于擔當、親力親為推動工作,加大組織實施力度,就能為東西部扶貧協作提供組織保障和前進動力。
做好新形勢下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需要深化幫扶,提高脫貧精準度。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閩寧扶貧協作之所以成果豐碩,一個重要經驗就是明確重點、精準聚焦,通過對癥下藥、靶向治療,實現從輸血式扶貧到造血式扶貧的深刻轉變。用好精準的經驗,做足深化的文章,就要在完善省際結對關系基礎上,著力推動縣與縣精準對接和縣以下結對幫扶探索,動員東部地區各界力量積極參與脫貧攻堅工作;要加大產業帶動扶貧工作力度,著力增強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要在產業合作、勞務協作、人才支援、資金支持等方面精準發力,既注重增加就業、拓寬合作領域,又加強對基層干部、致富帶頭人的培訓,為貧困地區發展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戰斗、帶不走的人才隊伍。
做好新形勢下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需要真抓實干,激發攻堅執行力。扶貧開發到了攻克最后堡壘的階段,所面對的多數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工作來不得半點花架子。要突出目標導向、結果導向,不僅要看出了多少錢、派了多少人、給了多少支持,更要看脫貧的實際成效。效果好不好、成績實不實,要用嚴格的制度來要求和監督,用科學考核評價指標來衡量。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要有雄心壯志,更要有科學態度。確保領導工作實、任務責任實、資金保障實、督查驗收實,才能實打實地推進扶貧開發、惠及貧困群眾。
人心齊,泰山移。“脫貧攻堅是干出來的,靠的是廣大干部群眾齊心干。”以更加振奮的精神狀態、更加扎實的工作作風,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發揮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優勢,我們必將凝聚起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強大力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的新長征路上砥礪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