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新常態新形象新作為心得體會【1】
3月初以來,旬邑法院在以馬亞軍同志為黨組書記、代院長的新一屆領導班子帶領下,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作風、全新的狀態、全新的目標開展工作,下基層、進庭室、訪群眾、詢干警、聽意見、謀舉措、促發展,主動適應新常態下經濟社會發展新需求,力求法院工作在促進和諧、保障穩定、服務發展上有新作為、新成效,努力建設“學習型、團結型、務實型、創新型”法院。
一是學理論強素質,堅定政治規矩。連日來,先后召開3次黨組中心組學習會,深入學習領會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各級政法工作會議精神、法院工作會議精神和重要講話精神,深刻理解新思想、新舉措、新要求、新目標,增強大局意識、服務意識、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始終堅持向中央基準看齊,堅定理想信念、堅定政治方向、堅定政治規矩,確保法院正確的政治方向。
二是強班子帶隊伍,凝心聚力促發展。堅強的領導班子,才能帶領出一支過硬的法院隊伍,因此,新班子上任以后,首先從黨組班子自身抓起,黨組書記先后與班子成員分別談心談話不少于3次,互學互勉、有錯必糾、有難必談、有策必議,堅持議事公開、發揚民主,堅持率先示范、樹立形象,堅持團結協作、共謀發展,建立全院干警“周五下午例會學習制度”,學理論、研業務、改作風、講廉潔、樹形象。加強黨建工作,以黨建促隊建,深入開展“五個堅持、五個過硬”、“兩學一讀”、“三會一課”等活動,全面促進隊伍正規化、職業化、規范化建設。
三是抓審判強執行,維護公平正義。狠抓執法辦案是法院的主業,維護公平正義是法院的神圣職責。因此,該院要求審判執行工作要緊緊圍繞“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這個根本要求,緊緊圍繞“司法為民公正司法”這個主線,緊緊圍繞“深化司法改革”這個動力,主動轉型審判執行工作新常態,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依法公正妥善處理各類糾紛案件,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為促進旬邑經濟穩定增長、社會和諧穩定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四是建機制嚴管理,促進規范化建設。科學的管理制度,是促進規范化建設的保障。新班子組建以來,目前已先后制定出臺了《旬邑縣人民法院規范化建設若干規定》、《旬邑縣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調警令制度》、《旬邑縣人民法院司法輔警管理制度》,修訂完善了《旬邑縣人民法院崗位目標責任制管理辦法》、《旬邑縣人民法院請銷假制度》等制度,同時,還將對審判管理、案件評查、司法作風、行政事務、司法宣傳、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制度進行全面制定、修訂、完善,不斷促進法院規范化建設。
五是搭平臺推公開,打造陽光司法。繼續以“三大平臺”建設為契機,不斷加強信息化應用建設;強力推進“審判五進”、“征詢旁聽庭審公民意見活動”、 “一村一法官”工作,規定院內業務庭室“審判五進”占審理案件的20%,基層法庭達到25%;加強網絡視頻、微博庭審直播工作,規定每名辦案法官全年直播案件不少于3件。同時,積極推進網上立案、網上接待;深入開展法院開放日、法庭開放日等活動,全面打造陽光司法,積極回應審判工作新常態下人人民群眾新需求。
六是配人員強基層,全面加強基層法庭建設。馬亞軍同志到任以來,最關心、最迫切解決的問題就是基層人民法庭人員配備問題。黨組會議研究決定,2014 年度安置的8名退伍軍人分兩批每年4人輪換一次,分別下4個基層法庭輪崗,加強基層法庭安全保衛、警務值班等各方面工作,與此同時,3月13日,新分配4 名公務員全部下基層法庭工作,至此,4個基層法庭人員分別達到4-5人,解決了法庭人員少的突出問題。同時,針對法庭建設方面、信息化應用方面等問題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措施,全面加強基層人民法庭建設。
七是強紀律轉作風,樹立法院新形象。新班子上任以后,狠抓紀律作風、司法作風、審判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深入開展紀律作風、審判作風整頓教育活動,從具體事務抓起,從每一個案件審理做起,從接待每一位來訪群眾做起,守信念、重禮儀、講規矩、嚴紀律、轉作風、守廉潔、樹公信,切切實實讓人民群眾感受到新變化、新作為,樹立人民法官、人民法院的良好新形象。
法院新常態新形象新作為心得體會【2】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隨著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社會發生深刻變化,利益關系正在深刻調整,由發展差距、收入差距引發的社會矛盾多發。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追求和呼喚前所未有,人民法院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要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內涵和特點,統一思想,提高認識,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
一、提高思想認識,準確定位經濟社會新常態
我國經濟已進入一個新常態,出現了速度換擋、結構優化、動力轉化的新特征,經濟發展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主要特點,簡要的講就是三句話:一個是速度,一個是結構,一個是動力。速度就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結構就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動力就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新常態的新意識同以往相比,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在條件都呈現了一系列的趨勢性變化,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
社會也體現出新常態,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國內經濟的持續下行,對工業、制造業沖擊巨大,過去經濟高速發展掩蓋的一些矛盾和風險逐漸顯現。地方財政收入下降,財政金融領域潛在的風險增大。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將促使企業在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方面投入更大精力,因此對新技術、新產品的保護和現有法律之間的矛盾將更加突出。根據市場供求的變化和地區資源的特點,農業結構將不斷調整,涉農經濟方面的糾紛必然增加。經濟新常態要求協調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人民群眾更加關注生態環境保護,環境資源類的糾紛必然上升。今后一個時期的就業、收入問題必然導致社會心理的變化,從而有可能引發一些新的問題和矛盾,關乎民生保障的問題更加突出,刑事案件將會上升。經濟新常態下政府職能必然發生轉變,加之新的行政訴訟法的實施,公民、法人與政府機關的認識統一的問題會更加突出,行政案件將持續大幅上升。
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變化必然導致各類經濟關系、社會關系的新變化。種種變化無不表明人民法院將面臨各種新問題新挑戰,任務將更加復雜和繁重。法院要主動適應,主動作為,敢于擔當,深刻認識世情和國情,把準經濟發展的規律。
二、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法院工作面臨的新挑戰和新任務
法院立案工作的新挑戰主要表現在立案登記制方面。經濟社會發展出現新常態,必然導致矛盾激化,法院受理案件激增,案件復雜化程度加劇,案件的性質劃分越來越困難。立案登記制擴大了法院的受案范圍,可能導致眾多的社會矛盾糾紛以案件的形式涌入法院,無論是從數量還是類型上都會大大增加。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案件,如村級債務糾紛、工業園區土地征收、群體性勞動爭議、農村群體性土地糾紛、土地管理行政非訴執行等案件,由于信訪維穩風險高、執行難等棘手問題,均采取委托調解、訴前調解、協調處理等方式進行化解,沒有進入訴訟程序。實行立案登記制度后,案件數量將大幅上升。同時,各種新類型案件將會不斷出現,這也會給目前法院的內部機構設置帶來挑戰,比如是否需要重新劃分業務庭室的業務范圍或增設新的庭室。此外,案件受案范圍擴大后,案件的審理就更需要大量的綜合性、實戰型、專家型法官,這也需要進一步加強法官的教育培訓工作,提高法官隊伍的綜合素質。立案登記制的建立將會給行政訴訟領域帶來最大的影響。由于法院對于自身與行政機關之間關系的考量,有時甚至就是由于來自于黨政領導的干預,許多“民告官”的起訴明明符合法定條件卻不能得到受理,或者即便受理也盡量通過協調或說服撤訴等方法處理,一度成為不少地方司空見慣的現象。實行立案登記制以后,法院不能再以實質性審查為借口把符合法定條件的這類案件關在門外,更不能采取“不收材料、不予答復、不出具法律文書”等違反程序規范的辦法。
法院審判工作的新挑戰主要表現在法官獨立審判、終身負責制。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常態進一步強化了法院的審判職能,這就要求法院公正裁判。法院的嚴肅執法、公正裁判最終是通過法官的嚴格執法和公正裁判來體現的。然而實際情況卻不容樂觀,在法院內部看,經常實行審理和判決分離,獨任審判員或合議庭只審不判,庭長、審判委員會、主管院長決定案件的裁判,法官對案件的處理無完全的決定權。在法院外部看,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的獨立審判也時有不適當干預。為防治法官濫用權力,突出法官辦案的主體地位,明確法官辦案的權力和責任,各級法院應當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法官獨立審判及責任制,要保障法官獨立審判,同時對所辦案件終身負責,嚴格錯案責任追究,將獨立審判落實到法官個人,確立法官在訴訟中獨立的地位、權利和責任。
法院審判工作的新挑戰還表現在司法公開工作。為防止法官、檢察官濫用權力,需要同步研究健全對司法權力的監督機制。運用信息化手段,加強和規范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嚴格落實裁判文書、審判流程、執行信息公開要求,加強司法公開三大平臺建設,深入推進司法公開,努力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充分發揮律師在訴訟中的作用,確保司法權依法公正運行,真正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加強與新聞媒體的溝通聯系,利用微博、微信、門戶網站,加強輿論引導工作,牢牢把握輿論主動權。積極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社會各界人士旁聽典型案件審理,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司法過程,破除司法神秘。
法院執行工作的新挑戰主要表現在法院需要破解執行難方面的問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常態導致涌入法院的各類糾紛倍增,從而進一步加劇了執行工作的壓力。我國分級管理民商事案件的執行體制、社會信用制度的缺失、司法強制措施和刑事懲罰手段乏力等外部因素,以及一些執行人員執行能力欠缺、極個別執行人員受人情因素的干擾、執行隊伍力量不足,裝備差等內部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執行工作的有效開展。然而,執行難的根本原因在于執行體制不順,依照我國目前法律的規定,國家執行權主要由人民法院、行政機關和司法行政機關分別行使,這就造成了國家執行機關的多元化,同時也導致了國家執行權力的人為分割,不利于體現執行權力的強制性和權威性。執行難問題不僅讓權利人的利益受損,同時也影響了由法律文書的權威所體現的公共利益,因此需要亟待破解執行難問題。
三、推進司法改革,服務經濟發展新常態
扎實推行立案登記制改革。為了充分保障當事人的訴權,法院要堅持“有案必立、有訴必理”,立案登記制的改革意味著為當事人通過訴訟程序主張權利尋求救濟“減低門檻”或“打通渠道”,讓更多的社會矛盾在法律的框架內得到化解。推行立案登記制實行漸進式的改革。立案登記制度不能一步到位,要給法院一個適當的適應期,在目前的法院可以承受的條件下,適當放寬案件受理范圍,對一些原來法院不受理的案件進行選擇性的受理,借以積累處理類似案件的經驗,一步步的放開,直到實行完全的案件登記制度。立案登記制未必是來案必立。對于不屬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應當依照《民訴法》第一百二十四條的規定,告知起訴人向有關機關申請解決,或向有管轄權的法院起訴。對于當事人起訴狀不符合要求的,立案工作人員要為其提供文書范本,要求其更改補正后提交。對于案件繁簡分流和訴調機制對接問題,應當充分發揮現有的小額訴訟、委托調解、訴前調解等制度的優勢,并逐步探索和完善。加強立案窗口建設,完善訴訟服務中心的各項功能。完善機構設置,做好配套制度改革。應對新型案件,可以適時增設必要的業務庭室,理順人民法庭和法院內部各庭室的關系。
扎實推進法官員額制改革。我國的法官群體正處于新陳代謝的關鍵時期,近些年陸續進入法院的年輕法官,已經成為各級法院尤其是廣大基層法院的辦案主力,也是未來挑起司法大梁的“生力軍”。其次,由于法官等級與行政職級掛鉤,許多一線辦案法官受制于職級、職數,只能長期以助理審判員身份辦案。第三,相當一部分法官不是不能辦案,也并非不愿辦案,但因為業務、寫作能力突出,而被安排從事司法調研、審判管理等工作,成為“不辦案的法官”。第四,受歷史因素影響,無論在審判部門,還是行政部門,各級法院的確有一部分知識結構和業務能力都不適合從事審判工作的人員,長期占用著法官員額。一系列原因要求我們建立法官員額制,對法官在編制限額內實行員額管理,確保法官主要集中在審判一線,高素質人才能夠充實到審判一線。建立員額制后,法院將分為法官、司法輔助人員、司法行政人員三類,法官的具體員額應根據該地區案件的數量、案件的復雜疑難程度設定。 建立法官員額退出機制,法官入額前須承諾遵守司法職業操守,完成辦案任務,承擔辦案責任;入額后定期進行考核,經考核不能勝任法官崗位工作的,退出員額。建立符合職業特點的保障制度,明確薪酬待遇。法官員額制改革的目的是要讓各類人員各歸其類,各司其職,各盡其才。
扎實推行審判權與執行權相分離的執行體制改革。執行權是國家權力的組成部分,它顯然不同于司法權,也不同于一般的行政權,而是一種具有特殊性質的行政權,因而只有設置專門的執行機關,建構特殊的管理體制,才能適應現實需要。要消除執行權分散行使的現狀,必須建立統一的執行機構,統一行使民事執行、行政執行和刑事執行權力,整合執行資源,實現國家執行權資源的優化配置,實行一體化的法律調整和管理。除此之外,要制定執行程序法,統一民事執行、行政執行和刑事執行,設計完善的執行程序,建立獨立的執行員體制等等來配合執行體制改革。
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堅持不懈抓好隊伍建設,實現法院形象新提升。要嚴肅政治紀律和組織紀律,引導干警增強政治意識,嚴肅黨內政治生活,遵循組織程序,營造守紀律、講規矩的政治氛圍。要大力弘揚法官職業道德,解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整治“庸懶散浮拖”、“六難三案”、“吃拿卡要”等突出問題,糾正“四風”,鞏固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效。加強素質能力建設,打造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法院隊伍,重點挖掘和培養政治立場堅定、業務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發展潛力大的年輕干部,形成結構合理的后備干部體系。通過法院文化建設,提煉法院文化主題,使“貼近審判、貼近群眾、貼近干警”的“大文化”理念,不斷融入法治建設。
人民法院要以積極有為的新姿態主動適應和服務經濟發展的新常態,緊緊圍繞“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目標, 堅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嚴格司法,準確把握深入推進司法改革與主動推動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內在邏輯關系,以扎實有效的措施推進司法改革,堅持不懈加強隊伍建設,推動各項工作不斷取得進步,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為經濟穩定增長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法院新常態新形象新作為心得體會【3】
在全國兩會后舉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年會,歷來被視為中國向世界釋放最新改革信息、世界深度了解中國的窗口。今年,經濟新常態成為論壇“熱詞”,反映出全球經濟復蘇動力不足的背景下,海內外高度關注中國經濟走向。
在步入以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為特征的新常態后,中國經濟何去何從?這對全球經濟格局有何影響?縱觀論壇上各方意見,堅定發展信心、保持戰略定力,以新思路新作為主動適應和引領新常態,是本屆年會帶給人們的啟示。
心態往往能決定成敗。去年以來,中國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但應看到,盡管“三期疊加”令不少問題集中顯現,外部環境也空前復雜,但這些都沒有改變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新常態下的中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推進新型工業化、縮小城鄉差距、增加公共產品供給、協調區域發展等措施,都將持續為中國經濟注入活力與動力。
新常態的“新”是相對于老路而言。當前中國潛在增長率、資源環境的承受程度都不允許再盲目追求高速度,過去靠拼投入、高消耗、過度依賴外需的發展路徑已經走到盡頭。面對轉型陣痛,決策者不回避現實問題、不為一時經濟增速波動而患得患失,保持戰略定力,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找準穩增長與調結構的平衡點,在過去一年取得了明顯成效,促進經濟在發展中升級、在升級中發展。
應該看到,“新”“舊”增長階段轉換,表面上看是增速的換擋,實質上是增長動力的轉換與接續,這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糾結于短期數據變化并不意味著無所作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治理和發展戰略更強調市場內生力量、更強化“質量關切”,要用過去拼速度的勁頭來追求高質量。
新的增長邏輯已初見端倪:以改革開放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創造新引擎與改造舊引擎并重,最大限度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既增進社會福利又創造有效需求;建設生態文明,為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為經濟平穩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在全球化加速發展的今天,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利益日益交融,一方面中國國內產業轉型升級、包容發展需要來自外部的智慧和支持力量,另一方面中國的經濟改革進程、“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等也將在區域乃至世界范圍產生溢出效應,為各方提供互利合作、共贏發展的機遇。隨著中國經濟體量的增長,這些機遇只會增多、不會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