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立德立言,無問東西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西方有學者認為21世紀始于中國的1978年。改革開放將豐富多彩的世界帶進了中國,也讓一個生機勃勃的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當今時代的開放性正在不斷擴大,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開放格局中,社會單元緊密聯系,競爭與合作相伴相隨。同學們,你們正處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歷史節點上,面對的是一個更加開放的時代。你們要努力與時代同行,以開放精神點亮人生。
節選自“邱勇校長2018年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典禮校長寄語”
材料分析
大中心:
努力與時代同行,開放精神,點亮人生。面對更加開放的世界,抓住時代發展的契機,實現人生價值
小中心:
1、與開放的時代同行,要有創新的勇氣。不畏艱難,勇于擔當,敢于挑戰,為祖國的創新發展作出貢獻。
2、與開放的時代同行,要學會尊重不同的聲音。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美人之美,美美與共,才能更好的發展自己。
3、與開放的時代同行,要遵從內心的價值取向。堅守初心,不迷茫,追逐夢想,把握好人生方向。
主題金句:
同學們,海闊天空的人生畫卷正在你們面前展開,無限光明的未來正在呼喚你們勇敢前行。“惟希望也,故進取”,“惟進取也,故日新”。身處開放的時代,我希望你們始終遵從內心的選擇,永葆進取的精神和創新的激情,在包容和尊重中不斷獲取人生的力量。“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我相信你們一定能夠融入這個偉大的時代,以開放精神點亮人生,成就自我,引領未來!
材料二: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功成名就的袁隆平為何又去沙漠種稻了?
今年1月,來自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的科學家在這片不毛之地上成功播種。經過5個月生長,首批水稻已近成熟。近日,相關專家進行了產量測評,帶頭人袁隆平表示,結果超出他的預期。而他們的雄心不止于此,未來將在中東和北非各地打造“人工綠洲”,幫助那里的人們擺脫貧困與饑餓,同時大力改善當地環境。
當西方媒體紛紛驚嘆于“沙漠種稻”的奇跡時,很多國人都捕捉到了新聞之外的另一個震撼事實:已屆耄耋之年的袁隆平,居然還在辛勤耕耘,而且心中夢想澎湃如昨,奮斗熱情依舊高漲。這位“當代神農”,不僅讓更多人遠離了食不果腹之憂,還以自身經歷給了世人另一種精神財富。
大中心:
“達則兼濟天下”,生命的激情來自對事業的熱愛和專注,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小中心:
1、不斷升級的夢想,始終如一的熱忱,“生命不息,奮斗不止”。
2、工作中不務虛名、沉心實干,生活中低調簡單、樸實無華。
3、從老一輩身上,我們能夠感受到一股返璞歸真的氣質:耐得住清貧、守得住寂寞,那是可貴的靜氣與專注。
主題金句:
大師之大,大在學術,大在德行,更大在精神。小到普通人成就一番事業,大到國家民族實現復興,都需要同樣的精神。這個社會的人生選擇可以很多元,但只有更多人在公與私、義與利、奮斗與惰怠等大考中作出正確選擇,我們的國家才能更具向心力,充滿希望地往前走。
材料三: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寒門女孩“感謝貧窮”何以看哭無數人?
“貧窮帶來的遠不止痛苦、掙扎與迷茫。盡管它狹窄了我的視野,刺傷了我的自尊,甚至間接帶走了至親的生命,但我仍想說,謝謝你,貧窮。”近日,一篇18歲女生關于自己、關于貧窮、關于希望的文章引發了網友的強烈反響。這名女生叫王心儀,剛剛在高考中取得了707分的成績,被北大中文系錄取。王心儀“感謝貧窮”的文章,據說看哭了無數人。
大中心:
面對貧窮,寬厚豁達,堅忍不拔
小中心:
1、要正視貧窮。人天性是平等的,但生來又是不平等的。很多時候,正是貧窮磨煉了人們的意志。
2、要超越貧窮。我們感謝貧窮,當然不是說我們要刻意去追求貧窮,還是用于追求更寬領域的上升通道。
3、要接納貧窮。不僅僅要正視貧窮、超越貧窮,從更深的層次說,只有內心坦然接受貧窮,真正不把貧窮當作一種可恥,才會得到人生的樂趣。
主題金句:
物質的匱乏帶來的不外是兩種結果:一個是精神的極度貧瘠,另一個是精神的極度充盈,而她選擇了后者。正因為她“更加執著地相信知識的力量”,因為努力是寒門學子唯一的宿命,教育是當下唯一能阻止貧困代際傳遞的有效途徑。
類別二:事咋辦?
材料一:實事求是
老教授為何聲明“我錯了”?
最近,年逾八旬的復旦大學教授裘錫圭一則聲明引發熱議。他說六年前發表的一篇論文有錯誤,宣布該文“自應作廢”,“請大家多多批評,以便改正”。這像一面鏡子,照出了一個學者唯真是求的志趣和心胸;也像一把尺子,提供了一個學者的境界和精神所應達到的高度。裘先生是古文字學著名專家,古文字學屬于人文學科,但他的做法,不論對人文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都有普遍意義,因為他讓人們意識到:在學術研究中得到正確的結論很重要,但勇于說出“我錯了”是更可貴的科學精神。
方案一:都賴“它”,開藥方
大中心:
“我錯了”是一種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小中心:
1、勇于認錯是一種可貴的美德,在當下,這種精神更值得珍視和倡導。
2、人只有在實踐中,才會發現和勇于承認錯誤。
3、嚴肅認證對待每一次錯誤,不管是自覺還是被發現,都應該作為前進的機會。
主題金句:
“失之毫厘,謬以千里”??求真求是是不可動搖的原則。古今中外的學著、科學家孜孜以求、不懈探索,人類社會才得以發展。虛榮心、功利心是人性的弱點,唯真求實的志趣和心胸彌足珍貴,令人敬仰。
同類事件:
歷史課本八年抗戰改十四年抗戰,日本歪曲歷史篡改教科書,網絡輿論反轉類事件,各種數據、榮譽造假等。
材料二:敬畏規則
又有人因為無視規則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一度備受關注的南京南站“旅客穿越鐵道被擠壓致死案”,7月13日在南京鐵路運輸法院一審宣判。法院認定,死者擅自闖入危險區域,需負全責,鐵路部門已履行安全保障和提醒義務,不承擔責任,據此駁回死者家屬的索賠請求。目前,死者家屬尚未提出上訴。
方案一:都賴“它”,開藥方
大中心:
尊重規則,規則無處不在
小中心:
1、在生活中,只有遵守規則,社會才能有序運轉,不按規則出牌,會付出慘痛代價。
2、不以惡小而為之,不敬畏規則,才會隨意踐踏規則。不守規則有時就是從各種不文明的行為開始的,當這樣的行為成為一種習慣之后,也就釀下了危害生命的惡性“種子”。
3、規則的存在對個人、企業、社會、國家都有重要意義。
主題金句:
規則首先是一種契約,是對肆意而為的一種約束,對單個人來說,這或許是某種程度的制約,但對整個社會來說,卻是保證其暢通有序、有條不紊的必須。由此可見,社會規則尋求的是社會利益的最大化,個人看似受限,實則獲益。
同類熱點:
八達嶺野生動物園事件;教師高鐵扒門事件;中國式過馬路;廣場舞擾民等。
材料三:起跑線之爭
別把童年空間填得太滿
一位杭州媽媽給即將“小升初”的女兒報了11個培訓班,其中語文、數學就各有3個;一所小學的四年級班里,人人都參加了校外培訓,大部分孩子報的學科類培訓班從2個到6個不等……又到了孩子們的暑假時間,“培訓班熱”也在各地再次升溫。
“假期不是用來休息的,而是用來反超的”,不少家長抱著這樣的想法,把孩子的假期生活安排得滿滿當當。雖說父母希望孩子多充電的初衷是好的,但任何事物都過猶不及。近日,一段視頻熱傳:在某市青少年活動中心做作業的小孩,被問到上學累還是暑假累時,哽咽不語,忽然就哭了。連軸轉式的過度培訓、高額的培訓費用,是否真能收到預期效果,家長們還是應該有一個冷靜而理性的判斷。
方案一:都賴“它”,開藥方
大中心:
培訓班培不出龍鳳,不能替代真正的教育。
小中心:
1、教育是慢的藝術,有自身的規律。
2、學習之外的天地,對孩子的成長更重要。
3、少拼些花錢,多給些陪伴。
方案二:怎么辦?具體做法
大中心:
家校社共同努力,幫助孩子們,擺脫培訓班。
小中心:
1、家庭-建立正確的教育觀。
2、學校-加強落實素質教育。
3、社會-完善教育公平,降低教育焦慮,增加公共課外教育場所。
主題金句:
在今天互相攀比的大背景下,孩子從小就被剝奪了無憂無慮的童年,入托入學,每天上不完的課,寫不完的作業,考試排名次,假期上培訓班,幼小的身體難以承受生命之沉重。他們過早地品嘗了人生的焦慮。“樹欲靜而風不止”,如何給孩子們一個快樂的童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
“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擺脫分數邏輯的影響,遵循兒童成長規律,還學習以興趣,還童年以色彩,才能給孩子們更多自由成長的空間,讓他們擁有一個更快樂的現在和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同類熱點:
奧數競賽,入托入學難,技能學習變成了加分工具……
類別三:這是啥?(僅限新興事物)
材料一:網絡時代,誠字為先
網絡社交的時代,誰來保護大家?
微信好友發來消息,稱正在住院急需用錢;社交群里都說某項目掙錢,投入之后就被對方拉黑……近年來,各種類型的網絡社交平臺不斷涌現,在滿足人們社交需求的同時,也帶來類似的網絡社交詐騙問題。“聊天有劇本、情節靠虛構”,以熟人關系為幌子的詐騙更加隱蔽、更易成功,也更需提防、更要監管。
方案一:都賴“它”,開藥方
大中心:
網絡時代,以誠為先。
小中心:
1、對個人而言,人無信不立。
2、對企業而言,弄巧不如拙誠。
3、人以誠立身,國以誠立心。
方案二:怎么辦???具體做法
大中心:
個人/企業/國家,共同努力,改善網絡環境,構建誠信社會
小中心:
1、個人-積極健康,遵紀守法。
2、企業-技術投入,管理效率。
3、國家-完善法律法規,加強監管力度,精神文明建設。
方案三:看發展??和稀泥
大中心:
我們要用嶄新的視角看待它。
小中心:
1、帶來的好處
例文: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歷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現代化進程。從“鄉土中國”變為“流動中國”,從“熟人社會”轉為“陌生人社會”,社會急劇轉型,人口大量流動,這一進程深刻影響了人們的社交方式:社交工具更便捷,社交半徑在擴大,社交對象在增多,熟人社會的社交模式正在發生變化。網絡社交平臺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交際需求。
2、帶來的壞處
例文:網絡社交平臺多建立在虛擬、開放的基礎上,除了現實中的熟人外,使用者很難了解其他虛擬ID的真實情況,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更重要的是,一些社交平臺不善監管、缺乏自律,給詐騙分子可乘之機。
3、提一些建議
從當下看,個人……;網絡社交平臺……;國家……
4、固定句式總結
從長遠看,相信我們最終會迎來一個清澈、安全的網絡環境。
發展帶來的問題,發展最終會帶走它。
主題金句: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不管什么人,一旦喪失別人的信任,幾乎沒有什么前途可言。大至國家,小至個人,現實中是這樣,網絡世界同樣如此。誠信就像空氣,用之不覺,失之難存,須臾不可離。只有讓每個人都自覺守住誠信底線、維護人際和諧,才能構建既承載傳統文化精髓,又能滿足現代人社交渴望的、值得信賴的網絡平臺。
同類熱點:
企業出的各類質量問題(奶粉/滴滴/疫苗),假捐款事件……
材料二:網絡流行語,既來之,則安之
既然網友創造了流行語,就讓它們“野蠻成長”吧!
日前,有媒體評出了2018年上半年的“十大網絡流行語”“十五大網絡流行語”,包括“皮一下”“一首涼涼送給你”“確認過眼神”“大吉大利,今晚吃雞”等我們耳熟能詳的時髦話語,都被納入了這個盤點榜單里。其實,新世紀以來,網絡流行語的評選和盤點,是不少媒體每年都會關注的事,連《咬文嚼字》這樣向來以嚴肅專業著稱的雜志也開始關注這一現象。
方法三:和稀泥(例文)
標題:讓網絡流行語“野蠻生長”
開頭:
網絡流行語是新生事物,有爭議在所難免。對待來勢兇猛的流行語,我們不可將其視為洪水猛獸,心懷恐懼,我們應當報之以尊重、寬容的態度,讓其接受歷史的大浪淘沙和人們的自然選擇。
好處:
眾所周知,語言的變化是客觀存在的,語言和詞匯的創造和湮滅是服從自然的規律。而且,語言詞匯能否流行,甚至能否繼續通行下去,最終取決于使用者的習慣。網絡流行詞是網絡文化的產物,是網民創意的結果,從中也能看到語言變化的諸多趣味。比如,流行語“皮皮蝦我們走”并沒有什么復雜的內涵,只是因為語言俏皮被廣大網友接受。流行語的存在本身,就是社會文化生活發展旺盛的標志。
壞處:
當然,還有一類網絡流行語,的確反映了社會現實或者一些年輕人的不良心理狀態。比如前幾年流行開來的“?絲”“土豪”“高富帥”“白富美”等概念折射出階層差異的無奈現實,今年流行的“佛系”“隱形貧困人口”則體現出一種面對現實困窘的自嘲情緒。我們分析和思考這些網絡流行語,并不必在什么文辭語法上斤斤計較,而是要看待它們背后所呈現的社會問題。
建議:
對于網絡流行語,首先我們要尊重,不要用正確與否之類的“大棒”去打擊這些概念,這是迂腐而無聊的舉動。因為,你可以不讓某些詞“出現”,但沒法抹去它背后的真實問題。其次,要對它們足夠寬容。當傳統詞匯無法描述或者無力描述新現象的時候,網絡流行語的確可以發揮“奇效”: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讓受眾接受,讓大家明白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
總結:
既然是網友創造了這些詞匯,就讓它們“野蠻成長”吧,因為人們最后一定會選擇保留那些有價值的流行詞,至于更多紅極一時的概念則會在歷史的變遷里逐漸消失。
發展帶來的詞語,可能會被發展帶走,也可能會被時間留下。
大家都差不多,你怎么能脫穎而出呢?必須苦其心志、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SO??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大家開始修煉內功積累素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