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愛幼的故事(一):
香九齡,能溫席。黃香九歲的時候,母親早故,黃香跟他的父親相依為命。家里很窮,根本用不起鋪褥。黃香對父親十分的孝順。怎樣孝順呢?炎炎夏日,他怕父親睡不著,那時候又沒空調,所以,他就用扇子把父親睡的席子和枕頭給扇涼快了,伺候父親安寢。在寒冬臘月,天寒地凍,黃香就自我先睡下,用自我的體溫去溫暖席子,溫暖枕頭,讓父親能夠安寢。所以,這個故事又叫"黃香扇枕",也就是黃香這個孩子把枕頭給扇涼快了。另外也叫"黃香溫席",黃香把席子給弄暖和了。
這個故事被《二十四孝》所記載的,黃香被稱為天下至孝之人。所以傳統中國老百姓之所以明白黃香,乃是因為他是個大孝子。
尊老愛幼的故事(二):
雷鋒尊老愛幼的故事
雷鋒樂于幫忙人,在學校是人所共知的。有一天下大雨,河水淹沒了小橋,一群一二年級的小同學,上學去不敢過橋,雷鋒就一個個地把他們背過橋去。同班有個同學患了重病不能上學,他就組織隊員前去慰問,還經常到她家里給她補課。同學小朱上課不專心,作業做得馬虎,字寫得歪歪扭扭。雷鋒為了幫忙他,放學后,情愿自我多繞點路,也陪著他一同回家,給他講要努力學習的道理,教給他寫字方法。經過多次幫忙,小朱的進步還是不大。有一次,雷鋒悄悄地把小朱的作業本拿來,用紙蒙著他的作業本中寫得歪歪扭扭的字,一個一個地描下來。第二天,雷鋒拿出描的字給小朱看,問他可認得是什么字小朱認了半天也認不出來,便噘著嘴說:
“這是鬼畫桃符,哪像字呀。”
“這些字就是你自我寫的呀”
小朱聽了,不禁吃了一驚,心里感到十分慚愧。雷鋒又耐心地勸他必須要好好學習。這件事對小朱的教育可大了。從此,他學習認真了,字也寫得規矩了,成了班里的一個好學生。
有一天,雷鋒看見一位雙目失明的老人在山上摸索著砍柴,腳突然踩空了,摔倒在地上。他急忙趕上前去,扶起了老人。雷鋒很關心這位沒兒沒女的貧農老人,經常用課余時光幫忙老人砍柴、挑水、打豬草。鄉親們看到雷鋒這樣尊老愛幼,都夸他是個熱心的孩子。
一九五五年夏天,雷鋒在農業合作化的高潮中,主動地把土改時分得的二畝四分田全部入了社,堅決同廣大貧下中農一齊走。
農業社開展掃盲運動時,雷鋒用心幫忙社里辦夜校,主動當了小教員。他每一天放學吃罷晚飯,就去催促那些比自我大六七歲的“大學生”來上課。有的人因為操持家務,不能按時到夜校來上課,他就抽空兒上門去包教。雷鋒從小就是個熱愛勞動的孩子。每當學校發動同學們去農業社義務勞動的時候,他總是用心響應,站在最前列。有一次大家幫忙農業社挖凼肥,因為工具少,他就卷起褲腿,跳進田邊的凼肥池里用手挖。幫忙農業社除害蟲,雷鋒也是最用心的一個。他不僅僅參加群眾的捉蟲活動,還經常利用課余時光,提著瓶子到田里去捕捉。這個貧農的兒子深深懂得,每一顆糧食都來之不易呀
農業合作化的第一年農業生產獲得了豐收。雷鋒看到那沉甸甸的稻穗把稻稈都壓彎了,心里真有說不出的高興。一天,他放學回家,飄過一片剛割完的稻田,發現丟得滿地都是稻穗兒。他禁不住生氣了,心想:這是誰割的這樣不愛惜社里的糧食他疾步拐過山彎,看見一個姓葉的地主正有氣無力地在田里打稻,濺得稻桶四周都是稻粒子、稻穗子;一看這塊田也照樣丟了滿地稻穗兒。雷鋒不由得心里冒火了,怎能叫地主任意糟蹋群眾的糧食他上前質問地主說:
“這塊田是你割的嗎”
“是的。”
“那一塊也是你割的嗎”
“是的。”
雷鋒再也壓不住心頭的火氣,指著丟在地上的稻穗兒,正言厲色地說:
“叫你在社里勞動,是給你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決不許這樣糟蹋群眾的糧食”
姓葉的地主冷笑了一聲,又漫不經心地拿起一把稻子打起來,照樣打得稻粒兒、稻穗兒四處亂飛。雷鋒揮手攔住,大聲喝道:
“住手不許這樣打稻”
“你管不著。”
“我必須要管”雷鋒上前奪下稻子,準備到社里去報告。這時,恰巧一個社干部聞聲趕來,狠狠地訓斥了姓葉的地主。這下子他才低了頭。
雷鋒熱心維護群眾利益的行為,受到了鄉親們的稱贊。他在家鄉這塊富饒的土地上,像一株茁壯的幼苗,一天天地成長著。
一九五六年,雷鋒以優秀的學習成績,在荷葉壩小學畢業了。在畢業典禮大會上,他情緒十分激動,代表畢業同學上臺發了言,并情不自禁地朗誦起這樣的詩句:
我們新中國的兒童,
我們新少年的先鋒,
團結起來,
繼承著我們的父兄,
不怕艱難,不怕擔子重,
為了新中國的建設而奮斗,
學習偉大的領袖毛主席。
雨露滋潤
高小畢業后,雷鋒像一只羽翼剛剛豐滿的小鷹,他多么想展翅高飛--他對自我的未來充滿了獻身祖國的豪情壯志。
鄉政府本來打算送他到縣里去讀中學,但當時農村知識青年很少,鄉親們期望他留下來做個新式農民。經過思考以后,他找到彭鄉長要求留下。彭鄉長見他人小志氣大,又見他一個人生活也不方便,就留他在鄉政府當了通信員。
雷鋒到了鄉政府,高高興興地參加了工作。那時,鄉政府正忙于秋收準備工作,缺少人手,雷鋒每一天除了完成通信員的本職工作,還主動幫忙搞秋征統計,填制報表,有什么工作都搶著干,從不拈輕怕重。由于他思想覺悟高,工作用心,勤勤懇懇,完成了秋征工作,鄉政府就推薦他到望城縣委當了公務員。
雷鋒初到縣委工作的時候,還像個孩子,圓圓的臉上露著稚氣。縣委的同志見他年歲小,手腳勤快,成天唱著歌,快快活活地工作,都很喜歡他,親切地稱呼他“小雷”。雷鋒經常跟著縣委張書記。張書記對他很關心,很體貼。他時常跟著張書記下鄉,跟著開會去。張書記有時夜間工作,他也守在一旁關照著。張書記工作雖然很忙,但一有時光就給他講些革命故事。有一次,張書記講到毛主席在湖南領導秋收起義時,有個共產黨員被捕了,受盡敵人嚴刑拷打,仍然昂首挺胸,寧死不屈,英勇斗爭……
“我也要做這樣的人”雷鋒聽了很受感動。
“這很好,”張書記開導他說,“小雷,你要記住,共產黨、毛主席領導中國人民推倒了三座大山,咱們勞動人民才得到解放。這個勝利來之不易呀它是無數革命先烈經過流血斗爭換來的。你已經是個少先隊員了,就應更加努力,爭取早日入團、入黨,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雷鋒默默點頭,牢牢記住了張書記的這些話。
一次,他跟著張書記一齊下鄉,走著走著,看見路上有一顆螺絲釘,他上前踢了一腳就走開了。張書記看見了,卻不聲不響地走過去,彎下身子把螺絲釘撿起來,抹去塵土看了看,然后裝進了衣袋。雷鋒當時覺得很奇怪:一個縣委書記撿一顆螺絲釘干什么
過了幾天,雷鋒要到一家工廠去送信,張書記掏出了那顆螺絲釘。
“小雷,把它一齊送到工廠去吧。咱們國家底子薄,要搞建設,就得艱苦奮斗啊”張書記把螺絲釘放在雷鋒手上語重心長地說,“一顆螺絲釘,別看它東西小,缺了也不行;就像你這個公務員,別看職務不高,我們的工作缺了你也不行”
雷鋒凝望著張書記,又低頭看看手中的螺絲釘。他這才明白了張書記把它拾來的用意。就是這顆小小的螺絲釘,在雷鋒心中留下了終身難忘的記憶,以至成了他人生觀的一個啟迪。
他決心在自我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這樣一顆螺絲釘。
尊老愛幼的故事(三):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古人又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僅要孝敬自我的父母,還就應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營造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共同的職責。
尊敬老人、愛護兒童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幾千年來,人們一向把尊老愛幼作為一種社會職責和行為規范。戰國時期的孟子就曾說過:要像尊敬自我的老人一樣尊敬別人的老人,要像愛護自我的孩子一樣愛護別人的孩子。在中國,違背了這種道德的人,不光會受到輿論的批評,嚴重的還要受到法律的懲處。
東漢時有個叫黃香的人,從小孝敬父親。為了讓父親睡得舒服,他夏天用扇子為父親扇涼席子,冬天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窩。漢文帝的母親生病時,文帝每次都要親口嘗過湯藥的冷熱,才端給母親。早在漢朝時,政府就曾多次發布命令,提倡、獎勵孝敬老人的行為。當時政府發給70歲以上的老人一種拐杖,用這種拐杖的老人,在社會上能夠得到特殊的優待和照顧。清朝康熙、乾隆年間都舉行過大型的尊老敬老活動,皇帝親自在宮里宴請65歲以上的老人,每次人數都多達千人。
中國人對后代的關懷愛護是愛中有教,慈中有嚴,包含著強烈的道德職責感。古人留下的《誡子書》、《家訓》等超多有關教育子女的著作,是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道德遺產。著名的《孟母三遷》故事,就說明了中華民族十分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孟子小的時候,母親擔心住家周圍雜亂的環境對他的成長不利,連續搬了三次家,直到把家搬到了學校的旁邊,孟母才放下心來。
尊老愛幼的傳統在當代得到了繼承和發揚。此刻,中國的老人和兒童有自我的法定節日“敬老節”和“兒童節”,政府還專門制定了保護婦女兒童的法律,法律中也明文規定了公民務必履行贍養父母、撫養子女的義務。
尊老愛幼這種傳統的美德保證了家庭的和睦和社會的穩定,也為中華民族繁衍發展帶給了堅實的社會基礎。提示:百度上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