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志愿者是一個特殊的團體,它代表一個樂于奉獻,用心服務的“學雷鋒”的團體。下面是思而學教育網小編整理的2017最美志愿者事跡材料,歡迎大家閱讀!
【2017最美志愿者事跡材料1】
陳炳興,男,1960年7月出生于一個貧困家庭,1976年參加工作,199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擔任生產隊記工員、會計、隊長、村委主任、支部書記,原敦義鄉綜合治理工作隊隊長,敦義鄉計生辦辦事員、副主任等職,現任斜橋鎮丹華村黨總支副書記、村委主任。至今接近四十年,不管是平民時,還是任職后,不管是加入組織前,還是加入組織后,他的慈善關愛之心從未間斷過。
他始終堅持以黨的十八大精神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主動踐行人道主義和,大力倡導基本道德規范,牢固樹立“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有強烈的社會責任認識和奉獻精神。工作中他踏實懇干,為人忠厚實在,生活中他樂于助人,自覺履行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熱心公益事業,在工作和生活中以不求回報的奉獻的志愿服務精神指導自己的言行,主動投身志愿服務活動,用愛心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樂章。
他沒有腰纏萬貫,沒有一擲千金,卻有一顆愛心充盈大地。他多年來一直從事公益和慈善事業,以博愛精神關愛社會,主動為公益事業捐款、捐物。他主動給他人無私幫助,主動參加公益志愿,定期服務,多次參加無償獻血,無償為弱勢群體維權。他關愛老人,和殘疾人及其家庭每逢中秋、春節等全家團圓的節日,總是自備慰問品去敬老院慰問老人和殘疾人,并給他們理發、刮胡子、修指甲,與他們促膝交談,多年來從未間斷。他真誠奉獻,信守志愿者承諾,熱衷慈善、資助貧困學生家庭和殘疾人家庭學生以及重災重病戶家庭,心系特困家庭、殘疾家庭。
他學雷鋒做善事,不圖名利,只要他能做到的總是力所能及有求必應,他熱心本職工作,誠信為民服務,主動帶領村民致富。他就是泰州市優秀志愿者、靖江市首屆道德模范、靖江市斜橋鎮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陳炳興。
好德行從小做起。他從小就幫助孤寡老人、五保戶殘疾人、烈軍屬等,幫他們抬水、拾柴火、打掃衛生,12歲就幫助本隊王姓殘疾孤老修危房,同時協助其父親一起照顧另一王姓五保孤老,直至其亡故。在幫助王姓孤老修繕屋面時,因當時王老的房子是40年代建的土基屋,屋面是蘆望竹架上蓋瓦,蘆望竹已多年老化,隨時有墜落人身安全和健康事故發生,得知這一情況,他二話沒說就幫助上屋修理,但一到屋頂,只聽到吱嘎響,同時他的手腳也抖得厲害,但最終還是幫他把屋面修好,事后得到該老人的獎勵,一碗米粥搭一盆竹筍悶蛋。他曾冒著生命危險搶救兩名溺水兒童,其中一名因搶救及時生還,現已娶妻生子。
扶殘助困,德行感人。有一位腎功能衰弱者,已病高危階段,每星期做三次血液透析,但該患者當時沒有參加醫療保障,為治病已債臺高筑,就在病患家庭山窮水盡即將放棄治療時,得知情況的陳炳興帶頭捐款,并發動身邊的同事捐款,使患者及時得到救治。禍不單行,一年多后,該患者在去醫院做血透途中又出動車輛禍致手骨折致殘,當他得知后主動與交通部門、肇事車主聯系協商,最后通過法律渠道無償為其維權,使其得到應有的賠償,現在患者及其家人逢人便說陳炳興是他們家的大救星、大恩人。多年來,他一直堅持春節等傳統節日慰問殘疾家庭及孤寡老人,先后以送錢、送物等不同形式,慰問過西來、斜橋、季市、東興、靖城、江陰園區、馬橋、新橋敬老院及數個特困家庭,為老人們準備了他們平時吃不到的食品。同時還幫教失足人員,無償援助貧困、殘疾、弱勢群體維權,代理訴訟、協調矛盾等。
他是貧困學生和他資助過的殘疾人家庭學生的慈父。他本人家庭并不富裕,但多年來,他千方百計資助特困學生,尤其是殘疾家庭的孩子。在助殘志愿活動中,他信守諾言,真誠奉獻,力所能及地為殘疾人及殘疾人家庭捐款、捐物和幫扶。曾在自己沒錢捐助的情況下,擔保一戶父母殘疾的貧困家庭學生貸款完成學業。陳炳興不僅每學期為他資助的困難學生們繳納學雜費,購買相應學習用品,還定期看望,關心他們的學習情況,在陳炳興的關心和幫助下,這些孩子都變成了樂觀向上、成績優異的“尖子生”。去年8月份,他帶領班子人員及社會愛心人士捐款資助一為名校高考狀元殘疾困難低保家庭學生,讓這位學生如愿入學。二十多年來,他以自己的勞動所得前后資助了數名家庭貧困的學生完成學業,他以一名慈父的胸懷關心愛護著這些孩子,實踐著黨和政府所提出的“不讓一個孩子因家庭貧困而輟學”的號召。他這種樂于助人、扶危濟困的精神感召著受他幫助過的孩子們,在他的影響下,愛心得到傳遞,孩子們也都成長為主動樂觀、助人為樂的人。
發展集體力量,發揮正能量資源。為了更好地發揮正能量,2013年他牽頭成立了靖江市首家注冊登記的志愿者協會??靖江市馬洲之家志愿者協會,至今團隊活動有序開展。現每星期活動一次,走進敬老院和社區幫助殘疾人家庭、孤寡老人們,為行動不便的殘疾人和老人們理發、洗澡、刮胡子、修剪指甲等常規護理,幫他們打掃衛生,陪他們談心,還常組織聯歡活動為老人們排憂解悶。去年,團隊又接過了耿奶奶的愛心棉鞋,國慶、重陽節期間將做好的棉鞋送至各敬老院、孤寡老人、殘疾人家庭及社區特殊人群手中。除定期參加馬洲之家志愿者協會團隊活動外,還常年義務給本村一個患精神病的殘疾人和一個雙目失明的殘疾人理發、刮胡子。只要知道本村范圍內有哪家老人、殘疾人或病人行動不便,陳炳興就會義務帶上工具到他們家中為他們理發、刮胡子。
助殘扶困,關愛弱勢暖人心。特別困難的殘疾人家庭法律認識薄弱,遇到糾紛維權無路,往往遭受經濟損失,使原本拮據的家庭雪上加霜。他多年堅持為殘疾人及殘疾人家庭維權,對殘疾人及殘疾人家庭進行捐款助學,幫助殘疾人特殊家庭理財。至今,他已經資助過好幾個殘疾人家庭孩子。前年,他了解到有一個殘疾人家庭的孩子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大學,但由于單親殘疾家庭貧困無力負擔學雜費,陳炳興立即帶頭捐款,圓了這個寒門學子的大學夢。同時,他還始終義務幫助殘疾人家庭維權,使他們得到了應有的補償,并挽回了經濟損失。曾經有個智障的殘疾人,并蒙騙卷走了拆遷款,陳炳興得知后立即行動,協調和利用法律手段,追回了所有款項,使該戶免受經濟損失。近年來,因車禍致殘的較多,特別困難殘疾人,他們法律認識不清,維權無法,只要有求于他就必應,近幾年先后協調、訴訟代理多起,讓這些殘疾人及其家庭得到了足額補償上百萬元。
【2017最美志愿者事跡材料2】
我叫谷鈳新,1989年生,臨潁老城人,預備黨員,2012年大學畢業,2013年放棄優越的工作崗位回到家鄉發展,并在開始著手聯合民間愛心力量創辦臨潁愛心中轉站義工團隊。至今已開展活動50余項,成為臨潁縣目前最大的民間義工組織。
很多人問我是什么樣的勇氣,讓我開始和伙伴們一手創建臨潁民間義工事業團隊,并且堅持不懈,也有很多人不解和迷惑說我很傻。可是我想說,每個人都會在生命里選擇自己的道路,我選擇為“他們”多做一些。
我從2009考入大學之后,能有更多的時間豐富我的社會閱歷和人生基點,在朋友的影響下我參與到鄭州市手拉手愛心義工團與藍天義工志愿者服務隊等多個義工組織,和廣大來自社會各界的義工隊友們一起利用閑暇時間參與各項社會義工服務,從最開始的協助維護馬路秩序,到后來的專項針對敬老,扶弱,社會民間救助等義工活動,活動范圍越來越豐富。
在2010年,我就因表現突出,被任命為鄭州市某義工團隊任第四任團長,截止2012年離開鄭州,發展團內義工組織成員接近4500人。常年有效開展義工活動中,經常參與義工活動每月到達2500人左右。每周定時定期分批開展針對敬老院,孤寡老人,特殊兒童等多方面義工活動,并帶領出一個出色的管理團隊帶領義工成員配合交通、城建、衛生等部門開展社會基層服務,義務醫療檢查、義務維修等公益活動。
2010年底我又受邀加入“中國麥田計劃”公益組織,“中國麥田計劃”公益組織是全國最大的一個民間性,針對貧困地區兒童、教育方面的志愿者組織,主要開展以“山那邊的孩子”為主的社會物資募集與定點考察,定點救助等。在鄭州期間,共開展以“山那邊的生活”為主的宣傳活動十余場,為“山那邊的孩子“募集衣物、教學、學習物資以及醫療藥品等數噸。
2013年,我回到老家臨潁,懷著對志愿者活動的真摯感情加入漯河市昊德愛心中轉站,主要參與配合漯河市范圍內貧困學生走訪調查,困難家庭的幫扶救助等工作。先后組織與參與活動共計20余次。并于9月正式成立臨潁縣愛心中轉站,組織臨潁本地愛心慈善人士,立足本地匯集愛心集聚眾流開展臨潁本土公益愛心事業。
我們以敬老院服務義工為常規活動,每月定期開展1到2次義工活動,為老人們整理內務并且帶去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同時兼顧調查走訪臨潁縣本地數十名貧困學生,如實記錄并向組織反饋受訪人家庭情況以及學業狀況,為貧困生募集上學資金,解決生活問題。同時組織義工參與其他社會團體組織開展的一對一幫扶活動,為貧困生結幫子,拉對子,聯系慈善商家與貧困生一對一救助。幫助多名家庭困難但又學業優秀的大學生繼續學業。
臨潁愛心中轉站成立一年多以來不斷的發展壯大,從開始的敬老院送關懷,到現在的留守兒童、孤寡老人和特殊群體救助活動,團隊不斷長大,不斷有新鮮血液注入匯集,團隊的壯大和活動的多元化,也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民間義工力量存在的重大意義。
我常說,我想多做一點。因為時間有限生命有限,不想把時間和精力丟給浮華,只想踏踏實實的多為他們,多為那些需要的人用心做一些事情。
10月,當我在網上得知臨潁縣陳留村在信陽讀大學的大學生劉孟亞重病無錢醫治,家庭情況極度困難這個消息時,主動開展走訪調查,帶領義工團隊成員前后三次進入陳留村對劉孟亞家庭情況詳細的走訪核實。最終確認她母親雙目幾乎失明又有精神疾病、父親因事故失去左腿后,積極組織臨潁愛心中轉站管理團隊進行討論并制定了幫扶計劃,以義工團QQ群,一方面在群組內對劉孟亞進行募捐,另一方面在微信平臺,認證微博,QQ空間等網絡途徑,對網傳劉孟亞家庭情況及信息,予以佐證,呼喚更多的人加入進來,幫助這個家庭,并及時將善款轉交困難家庭手中。這一幫就是九個月。
有人問我,這么努力去做義工,沒有回報,不會累嗎?累,而且不止我一個人累。我們團隊的每一個用心去做的人,都在傾注著自己的愛心和時間去,為他們多一些努力,多一些付出。因為看著我們的付出能讓他們更開心更快樂,我們很知足。
有一種快樂,是沒有體味過這種付出的人所體會不到的。每次的活動我都很驚奇,因為每次都有新的面孔加入,他們讓我看到臨潁民間愛心事業的希望和未來,讓我知道我并不孤獨。
每一種經歷都是一種錘煉,在每一次的走過與走進中,錘煉自己,認識自己,敲打自己。在新的路途中認識更新的自己,與自己有個邂逅。
2015年7月當我第11次走進劉孟亞家庭去做回訪時。她那雙眼幾乎全部失明且精神異樣的老媽媽遠遠的接我下車,抱著我往家里拽,嘴里嘟囔著說“吃瓜,吃瓜”的時候,我潸然淚下,這條路,值!
路在腳下,心在手中。做最好的自己,寫最美的人生。路在腳下,我們將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