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風”中,官僚主義是頑疾,它敗壞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嚴重影響黨和人民的事業,危害極大。下面是思而學教育網小編搜集的當前官僚主義的具體表現剖析,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當前官僚主義的具體表現剖析1】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將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問題作為整治的重點。而“四風”中,官僚主義可以說是是最根深蒂固,群眾最深惡痛絕、深受其害、黨員領導干部中最普遍存在的“一風”。
要想給那些患“官僚主義”病的黨員領導干部“治治病”,需要先找到“官僚主義”病的癥狀,依據癥狀,明確診斷,才能對癥下藥。
毛澤東同志曾經總結出“官僚主義”的二十種表現形式“高高在上,孤陋寡聞;不學無術,恥于下問;遇事推諉,怕負責任……”,總結可謂全面深入、切中要害。然而“仁者見仁、智者見者”,時至今日,廣大群眾眼中的“官僚主義”又有哪些表現呢?
上班下班:車接車送,司機開門,秘書提包;檢查指導:聽聽匯報,翻翻材料,“指點江山”,“慷慨陳詞”;面對群眾:背著手、抬著頭,擺擺官架,好好好、是是是,打打官腔,揮揮手、點點頭,顯顯官威;開會講話:念念稿子,讀讀文件,哼哼哈哈,提提要求;安排工作:吆三喝四,一人獨大,拍拍桌子,目無旁人;遇到困難:討價還價,推推擋擋;參加宴請:吸煙喝酒;暈暈乎乎;回到單位:上網喝茶,悠哉悠哉……
種種表現,究其根源就是:心中無群眾,眼中無百姓。治療這些“官僚主義”病人,就是要把其放到“群眾的海洋”中去“洗洗澡”,“制度的籠子”里去反反省,“監督的陽光”下去暴暴光,“紀律的醫院”里去治治病,就是要下猛藥,治病根。希望“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這劑良藥,真正能起到治病救人,藥到病除的作用。
【當前官僚主義的具體表現剖析2】
王岐山同志指出:“官僚主義使工作嚴重脫離群眾、脫離實際,各種議事協調機構多如牛毛,文山會海,習慣于以文件傳達文件、以會議落實會議,這是黨的作風之大忌。”新的文件和要求一旦同習以為常的利益化“成規”沖突,對于不愿執行而又畏懼問責的某些官員而言,最好的方式就是轟轟烈烈搞形式,風風火火學文件,耗費時間精力,在高調學習中將真正“意義”消融于無形,通過知行分離,達到自保目的。這種做法要義在于,從改革舉措中剝離內核,只傳達文本形式和語言,卻有意屏蔽意義。師父以手指月,弟子只看手指。這就是典型的轉義功能。從八項規定出臺到提出反對“四風”,從嚴禁公款送月餅到嚴禁公款購買、印刷、寄送賀年卡,反饋到上級的匯報材料,往往是“高度重視”“第一時間會議傳達”“一把手出席并表態”“全體到會同志紛紛發言”“一致擁護”“會后形成各種材料”等等。這種表象是否隱含著一種深層次的問題?如果我們對于上級文件的理解局限于物質形態和語言層面,這樣的匯報材料越多,文件真實的意義就越容易被淹沒。
以不變應萬變。生拉硬扯毫不相干的舊工作老措施以及日常運營的各種事務性工作,應對中央提出的創新性舉措,論證本地區本單位的“積極響應”。以此對彼,自說自話,上級要求千萬重,我自巋然不動,用一套秘書班子炮制出來的類似材料從容應對。在習慣的行政運作模式下,中央政策出臺之后,一些地方往往迅速跟進,并整理出詳細的經驗匯報材料,仿佛先知先覺,但細細分析是靠不住的。其中許多訣竅在于“搭積木”,將以往的日常性工作重新組合,用新的語言包裝,新瓶裝舊酒,成為緊跟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姿態。如果陶醉于這種“一呼百應”的幻象,其實非常危險。
以偏概全、劍走偏鋒地選擇性執行。政策文件是一套完整系統,如果割裂開抓住某一章句不放,而不顧及其他條件,會使政策顯得極端和難以操作。官僚主義正是抓住這一點,將其中的措施無限放大,不及其余,造成政策不科學、偏激的假象,從而使政策失靈。這是假積極背后的真消極。當某些下級對上級的主張不理解不同意的時候,一般不會明確表示反對,但可能會因為有情緒、作表面文章而推向極端,導致無法執行。例如隨意闖辦公室檢查電腦和物品等,都屬極端之舉。任何政策都會有正反兩面效應。如將政策的放大效應推向極致,一方面當事者撇清了關系和責任,另一方面卻使政策同日常工作生活對立起來,將政策推向更多人對立面,使之難以實行,這是值得警惕的。
出現問題的根源
官僚主義“念歪經”的原因,一是水平太差,二是故意念歪。后一種情形不一定很多,但危害很大。
轉義功能是官僚主義的內在要求。馬克思認為官僚主義具有封閉化和行會化趨勢,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社會部門化行業化的結果。列寧認為,官僚主義也會在蘇維埃制度內部部分地復活起來,成為政治生活中的“毒瘡”。指出的:官僚主義“根源是官本位思想嚴重、權力觀扭曲,做官當老爺,高高在上,脫離群眾,脫離實際”。任何社會制度下都會有“例行公事、成規、成見和傳統的機械論的唯物主義”和熱衷玩弄政治游戲的高手,通過轉義,把國家的目的變成了個人升官發財、飛黃騰達的手段,把所有的政治問題化約為行政問題,用遲緩的工作方式來抵制重大改革。
中國政治歷史悠久,官僚政治發展充分,積累了成熟的文牘和規則,發展出一套精細的語義學,具有強大的自保能力。官僚體制下數千年歷史積淀形成的結構性習性,大量心思花費到應對上級檢查后積累的豐富經驗,不經長時間磨損,很難消融化解。
當前中國處于經濟社會轉型時期,現代政治的科層化與傳統封建社會的禮俗化產生交匯,舊的觀念尚未打破,新的傳統尚未形成,陋俗和新弊之間容易發生化合反應。對下講原則和規定,對上講人情和通融,用科層化躲避真實問題,用禮俗化尋找制度漏洞。一旦政策觸及自身利益,除了虛與委蛇的怠工應付之外,明積極實拆臺,有時也是一種生存策略。這些都增加了治理官僚主義的轉義功能的難度。
如何應對
官僚主義是任何政權都難以治愈的痼疾,世界各國都面臨著根除官僚主義陋習、使政策產生明確意義和發揮真實效力的問題。在現有制度框架內,可以從幾方面入手,施行有效的內外科手術。
運用制度杠桿。改革中的問題只有通過深化改革解決。需要重新思索和改革中央與地方、上級與下級之間的關系,正視中央與地方利益的不平衡,避免自上而下單一施壓,采用人事、經濟和財政杠桿,引導下位權力和上位權力保持一致,打破有可能出現的行政壁壘。
讓群眾參與評價。官僚主義與群眾既對立又此消彼長,群眾的缺位助長官僚主義的運行,一旦引入群眾,官僚主義的轉義功能就會不攻自破。群眾路線既是中國共產黨獨特的政治優勢,也是中外政治史總結出的治理智慧,有利于調動基層力量,對政治系統進行監督和洗禮,打破內部僵化保守的力量,實現長治久安。評估中央政策執不執行,到不到位,干部說了不算,群眾說了才算。要把聯系基層干部和聯系群眾的身份區別開來,改變以往調研和檢查工作聽匯報、收材料的習慣,明察暗訪,到田間地頭、大街小巷接觸一線群眾。發揮網絡輿論媒體監督作用,暢通信訪舉報途徑,引導社會各界開展監督。
推動協商民主。建立重大政策評估、論證、協商和反饋機制。中央政策出臺過程要多傾聽地方意見,吸納合理建議;出臺之前要有通氣,使地方有心理準備;地方如有困難,應在政策出臺前報告中央。要探索黨內民主集中制與現代政府科層制的有效結合,發揮各自優勢。厘清政策的出口與入口,搞政策“回頭看”,除了看執行情況,還要看實際效果,對不合適的條款或內容進行修改,統籌考量立法成本,及時廢止不合時宜的政策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