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不卡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亚洲一本色道 AV,免费观看的AV在线播放

關于農村十三五發展規劃

思而思學網

“十三五”時期,是我縣強力推進“活力臨泉、綠色臨泉、平安臨泉”建設的關鍵時期,也是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信息化、建設美好鄉村的重要時期。為服務“三個臨泉”建設,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加快美好鄉村建設步伐,特編制本規劃。

一、“十二五”發展成就

“十二五”時期,我縣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強農惠農政策,堅持把糧食放在經濟工作的首要位置,把農業放在“四化同步”的基礎位置,把“三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攻堅克難完成了“兩個千方百計、兩個努力確保、兩個持續提高”的目標任務,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成效顯著,美好鄉村建設取得初步成效。

(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十二五”期間,通過開展小麥高產創建、玉米振興計劃和糧食增產模式攻關,糧食生產模式不斷優化、綜合生產能力水平不斷提升。全縣糧食連續十一年豐收、總產穩定在110萬噸左右。2010、2011、2012、2013年連續四次被表彰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縣土地經營面積在50畝以上的各類新型經營主體500多家,土地流轉面積由2010年的19.6萬畝增達到73萬畝。全縣蔬菜日光溫室面積由2010年的1千余畝增加到2萬畝;鋼架、竹木、水泥支柱、鋼架等一般保護地蔬菜面積由2010年的1.5萬畝增加到3萬畝;大棚早春西瓜由2010年的3萬畝擴大到5萬畝,此外,大蔥、生姜、中藥材等經濟作物面積都有較大幅度的增加。從統計數據來看,臨泉縣常規露地蔬菜年種植面積30余萬畝,保護地瓜菜面積16萬畝,全縣糧經比穩定在7:3以上。全縣實現養殖面積4.47萬畝,其中池塘養殖面積2.12萬畝,河溝養殖面積2.35萬畝,水產品年產量達8500噸。

(二)畜牧養殖業快速發展。“十二五”期間,全縣突出發展規模化標準化養殖業,認真抓好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強化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畜牧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預計2014全縣共有各類規模養殖場6120戶,規模養殖比重達75%,比“十一五”末提高10個百分點。全縣畜牧業總產值達45.13億,占農業總產值的50%以上,全國生豬大縣、全國畜產品百強縣的地位進一步鞏固。

(三)農業產業化水平持續優化。農業產業化深入推進,縣級以上龍頭企業92家,比2010年81家增加了11家。農產品加工產值由2010年的42億元提高到到的75億元,增加了33億元。全縣累計建設縣級以上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1個,3個產品通過無公害農產品認證,19個農產品通過綠色食品認證,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市場競爭力不斷提高。

(四)林業生產成效明顯

“十二五”期間,全縣抓住實施森林增長工程建設的機遇,深化林業改革,創新發展機制,推動土地流轉,調整林業產業結構,取得了顯著成效。全縣現有林業用地面積47.4萬畝,“十二五”期間凈增5萬畝,森林覆蓋率17.4%,增長1.8%,活木蓄積量271.8萬立方米,“十二五”期間凈增75.8%,2013年林業產值7.8億元。

(五)農業基礎設施逐步改善。“十二五”期間,全縣農田水利興修累計投入資金65637萬元,完成土方2319萬方。到,全縣防洪堤防總長達到111.68公里,各類水閘116座,擴挖水塘1354處,可控制河溝庫容7735萬立方米;機電排澇站17處,總裝機3230千瓦;農村大、中、小、溝橋梁共1.72萬座;機井6011眼,小口井32.9081萬眼;農村飲水安全工程105處,解決89.66萬人飲水安全問題。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100.52萬畝,除澇面積109.43萬畝,防洪面積28.3萬畝。

(六)農機裝備水平不斷提升。“十二五”期間,中央財政共安排我縣農機補貼資金11000萬元,補貼各類機具6766臺(套),拉動農民投入32000萬元,受益農戶5238戶。全縣農機總動力達到156萬千瓦,農用拖拉機3萬余臺,其中大中型拖拉機3726臺,聯合收割機3245臺,農機配套比1:2.5。農作物機械化作業水平達87%,農機經營總收入達8.5億元。

(七)農民收入快速增長。全縣農民純收入由十二五末的3476元增加到2013年的5721元,年增幅15%左右。農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群眾幸福指數全面提升。

  二、“十三五”期間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環境條件

(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十三五”期間,我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宏觀環境總體比較有利。一是國家把“三農”問題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實施一系列有力、直接、范圍廣的強農惠農政策,為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創造了良好發展環境。二是全縣農業結構不斷優化,逐步沿著精品農業方向發展。全縣蔬菜、花卉、綠化苗木等高效經濟作物面積不斷上升;畜牧業、水產養殖業穩步發展,占農業的比重進一步上升;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農產品出口大幅增加。三是農業生產方式快速變革。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耕地承包經營權向少數種植大戶集中,農業產業化企業不斷涌現,農業生產裝備水平大幅提升,農業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產業化不斷推進,農業發展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傳統農業向都市型現代農業轉變。同時,全縣農業的生態功能、景觀功能明顯提升,美好鄉村建設初顯風貌。四是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農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拉大了對農產品的有效需求,為我縣農業發展提供內在動力。

(二)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十二五”以來,我縣農業產業雖然實現了結構不斷優化,效益不斷提高,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一些制約因素客觀存在:

一是農業基礎地位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一方面,新時期農業作為“接二連三”的產業,其重要性在全社會還未被廣泛認知,發展現代農業的意識有待進一步增強,農業亟待轉型升級。另一方面,農業本身,部門內部機構、人員編制大都仍沿續過去傳統的設置,生態農業、高效農業、外向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等現代農業職能未能充分體現,現有農業技術人員傳統專業占比大,知識亟待更新,能力亟待提高,受人員編制等因素的制約,近些年新鮮血液補充難,發展現代農業技術力量顯得薄弱,從事農業的勞動力年齡老化、素質偏低。

二是農業有效投入機制有待進一步健全。農業是個露天工廠,比較二、三產業,農業的生產周期長,回報期也長,加之農業受自然風險、市場風險的雙重影響,投資農業的風險大,地方政策投資農業的力度與周邊縣(市)比相對較小,外資、工商資本和民間資本投入農業的積極性不高,催生的農業大項目少,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規模小、整體實力較弱、帶動能力還不強,產業化經營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是依法治農護農意識有待進一步強化。農業法律法規的宣傳氛圍有待進一步形成,廣大技術人員、農民、涉農企業的法制意識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有待進一步增強,農業執法隊伍建設、能力建設有待進一步整合充實和提高。

三、“十三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穩定政策、改革創新、持續發展的總要求,力爭在體制機制創新上取得新突破,在現代農業發展上取得新成就,在美好鄉村建設上取得新進展,為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和“三個臨泉”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強化農業的基礎地位。進一步加大農業支持保護力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確保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為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提供有力支撐。

——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基本方略。統籌推進城鎮化和美好鄉村建設,加快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堅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農業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農業物質裝備條件改善和社會化服務能力提升轉變,大力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促進農業生產經營的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和集約化。

——堅持完善和創美好鄉村發展體制機制。創新農業經營機制,推進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健全符合要求的農村經濟體制。

——堅持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堅持以人為本,尊重農民意愿,解決好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保持農民收入較快增長,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和耕地保護制度,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規范農業投入品使用,推廣農業低碳技術,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加強生態建設,推進農村節能減排,保護農村環境。

(三)主要目標。到20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翻一番,達到10000元左右,年均增長15%;糧食產量達到115萬噸,100畝以上農業規模化種養面積達60萬畝,種植業集約化水平提高到70%以上;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3%左右;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達2000個;農業信息化覆蓋率達90%;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5%;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1%;旱澇保收農田面積比重達45%;土地流轉率達到60%以上;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50%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22.06%。

  四、“十三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重點

  (一)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

1.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把穩定發展糧食生產作為現代農業建設的首要目標,嚴格保護耕地,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優化生產布局和品種結構,提高單產水平。深入推進小麥高產攻關活動、玉米振興計劃和糧食增產模式攻關。積極開展小麥、玉米千斤縣創建,提高糧食整體生產能力。提升糧食作物品質,大力發展優質小麥、專用玉米和高蛋白大豆。加快發展現代糧食加工,堅持全加工、全利用,大力發展精深加工,提高糧食生產綜合效益。

2.積極調整農業結構。按照“規模、結構、轉化、合作”的要求,優化農業結構,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堅持做大做強優勢產業,突出特色農業、綠色農業、效益農業,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推動農業跨越發展。積極發展西瓜、生姜、中藥材等特色農產品生產;實施畜牧業升級計劃,支持建設標準化、規模化生豬、肉牛、肉羊和家禽養殖場(區),重點突出牛羊業優勢,加強地方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和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扎實做好動物疫病防控工作,著力打造優質安全畜產品供給區。推進水產跨越工程,加強優質安全水產品生產示范基地建設,提升水產品加工水平。深入開展“一村一品”活動,大力發展黑紅薯、水果、中藥材、特種養殖、食用菌等特色農業。

3.推進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加快“菜籃子”工程標準化設施蔬菜生產基地、蔬菜標準園、規模化畜禽水產養殖示范場(區)、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建設,建立健全質量監控體系,推動“菜籃子”產業步入生產穩定發展、產銷銜接順暢、質量安全可靠、價格波動可控、農民穩定增收、市民得到實惠的可持續發展軌道,更好地滿足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到2020年,力爭實現“菜籃子”主要產品供應量年均增長5%以上,從業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增長20%以上,產品農殘檢測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

4.高標準規劃建設農業經濟開發區。立足于高起點、高標準,委托有資質、高水平的專業規劃設計部門,圍繞制約農業經濟開發展的瓶頸和難點,在加大財政投入的基礎上,積極爭取國家和省項目資金,同時采取招商引資、合作共建等多種方式,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入。把農業項目整合與開發區建設結合起來,切實做到規劃一片、建設一片、成效一片。到“十三五”末,把開發區基本建成規劃布局合理、生產要素聚集、設施裝備先進、科技水平領先、經營機制完善、輻射帶動明顯的安徽領先、全國一流的現代農業經濟開發區。

5.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實施農業產業化“812”轉型倍增計劃,按照做大總量、培育品牌、集群發展的方向,促進加工型龍頭企業聚集發展,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農產品深加工基地。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利用資本市場發展壯大,到2020年,全縣國家級和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分別達到2家和10家,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0%以上。以大宗農產品產后初加工為重點,提升產后貯藏、保鮮、烘干、分級、包裝等技術研發和裝備水平,促進農產品加工業新發展。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民的利益聯接機制,支持龍頭企業通過合同價格優惠、利潤返還、股份合作等方式與農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合機制,提高農民參與產業化經營的收入。

6.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加強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證。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對產地環境、投入品使用、生產過程、生產質量實行全程監控。實行嚴格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市場準入和退出制度。進一步完善農業標準體系,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示范創建活動,加大農產品注冊商標和地理標志保護力度,積極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

7.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按照強化公益性職能、放活經營性服務的要求,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經營性服務和自助合作性服務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支持供銷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服務公司、專業技術協會、農民經紀人、龍頭企業等提供多種形式的生產經營服務。健全農村流通體系和農產品市場體系,發展農產品現代流通方式,深入推進新網工程、“雙百”市場工程、糧食現代物流工程、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系統、連鎖農家店和配送中心建設。實施農業物聯網工程,大力提升農業信息化水平。

(二)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1.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依托鄉鎮工業集聚區,大力引進、培育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加工型產業,重點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促進鄉鎮企業轉型升級,改善裝備條件,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培育名牌產品。結合美好鄉村建設,加快發展農村建筑業。大力發展農村商貿流通業,加強農村集貿市場和批發市場建設,加快發展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業,構建現代農村物流體系。積極發展觀光農業、鄉村旅游、農村餐飲娛樂業和旅館服務業等農村休閑旅游業。

2.支持農民創業。優化創業環境,完善資本金補助、稅收返還、融資擔保、規費減免等促進農民創業的政策措施,激發農民自主創業活力。加強創業培訓,提升農民創業能力。建立返鄉農民工創業投資引導基金,重點資助青年農民工群體創業。依托現有各類園區和鄉鎮工業集聚區,統籌發展農民工創業園。實施農民工創業示范園計劃,建立創業者入園孵化、出園興業的良性機制。支持農民創辦小微型企業、家庭農場和生態農莊。鼓勵有條件的農民進城創業。

3.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加強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整合培訓資源,努力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配置、專業化培訓、企業化運作的培訓新格局。完善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加強農民工集聚地服務中心建設。加強農民外出就業信息引導,開展勞務供需對接,引導成建制建筑、服裝加工、機電產品加工等勞務輸出。建立健全農民工養老、醫療、工傷等保障制度,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推進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轉移就業、社會保障一體化工程。支持勞動密集型產業、農產品加工業向縣城和中心鎮集聚,把農村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與增加農民收入結合起來,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

4.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確權登記頒證的基本上,穩步引導農村土地市場化、集約化、資本化運作,加快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開展林權、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房、大牲畜和大型農用生產設備等多種形式的抵押貸款,盤活農民資產,拓寬租金、股金、紅利等財產性收入渠道。

  (三)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1.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最一公里建設和節水改造,推進易澇低洼地治理,因地制宜興建中小型水利設施,大力發展節水灌溉,進行農村溝河清淤和塘壩擴挖,清淤疏浚溝河385條,擴挖村塘810口。加快中低產田改造,提升耕地質量,建設高標準農田。加快淘汰和更新高耗能落后農業機械和農機裝備,積極開發和推廣多功能、智能化、經濟型農業裝備設施,努力提高農機化水平。促進農機農藝融合,推廣適合機械化作業的種植模式。加快農田防護林建設,計劃每年新增造林1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0.34個百分點。開展森林城鎮、森林村莊、森林長廊創建活動,打造宜居宜業、生態良好、環境優美的生活環境。

2.提高水利保障能力。以提高防洪除澇和供水能力為重點,以“水利安徽”戰略為契機,兼顧水環境保護和美好鄉村建設,堅持以人為本,保障改善民生,統籌抓好“治、蓄、排、節、引”五水文章,實施“水多、水少、水臟”三水同治,構建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相適應的現代水利支撐體系。實施城鄉防洪保安工程,完成洪河治理工程和泉河治理工程前期工作,分期分批實施縣城防洪排澇工程,拆除重建中型水閘4座,維修中型水閘5座,維修、重建小型水閘22座,繼續實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和小型水泵站更新改造工程;穩步推進標準化農田水利建設,新打恢復機電井5000眼,配套機泵5000臺套,到2020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積30萬畝,全縣累計達到有效灌溉面積130萬畝,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力爭達到0.7;努力構建水源保障體系,積極做好“引淮濟阜”工程前期工作,充分利用地表水,加快節水工程建設和抗旱應急備用水源建設,大力推進雨、洪資源利用;初步建立有效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和河流、地下水生態保護體系,加快生態水利建設;深化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體制改革,推進農村集體所有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設管理改革,完善基層水利管理與服務體系,提升水行政執法能力。

3.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進一步提高農村自來水普及率,2020年農村居民自來水使用率達到90%以上,有條件的地方積極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提升農網供電的可靠性和供電能力,基本解決農業生產用電短缺問題,確保農村居民生活用電得到較好保障。加強農村公路建設,以完善網絡、提高技術標準為目標,重點實施縣鄉道路升級改造、農村公路危橋加固改造民生工程和安保工程建設。落實農村公路管理養護責任,推進城鄉客運交通一體化。加快農村戶用沼氣、大中型沼氣和集中供氣工程建設,積極推廣太陽能、秸稈利用、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

4.有序推進農村社區化。按照嚴格保護耕地、尊重農民意愿、保障農民權益的要求,科學編制村鎮、新型農村社區和土地整治規劃,將土地整理和美好鄉村建設結合起來,統籌實施村莊合并、農村危房改造、新居民點建設和土地流轉,深入實施“千村百鎮”示范工程,引導各類涉農資金和項目集中配套,加快建設新型農村社區。

5.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大力實施農村清潔工程,保護村莊自然生態,加快改水、改廚、改廁、改圈,改善農村衛生條件和人居環境,做到道路干凈、河渠暢通、村居整齊、院落清潔、圈廁衛生。開展農村垃圾集中處理,建立健全戶分類、村收集、鄉(鎮)轉運、縣處理的垃圾清運與處理體系。提高農田綜合防護林體系和綠色長廊建設水平。

(四)深化美好鄉村建設,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

堅持城鄉統籌發展,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以工業化和城鎮化促進農村人口轉移。積極發展小城鎮,加速農村城鎮化,使城鄉進入一體化協調發展的良性軌道。

1.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深入推進鄉鎮改革,積極探索“擴權強鎮”工作,改革鄉鎮事業站所管理體制,創新行政運行機制,強化鄉鎮政府為農村經濟發展創造環境、為農民提供更多公共服務、為農村構建和諧社會創造條件的三項職能,提高鄉鎮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穩步推進村改居,推動鎮村體制向街道社區體制轉變。推進村民自治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加強村級集體資金監管,切實減輕農民負擔,維護農民權益。認真執行強農惠農政策,完善“一事一議”等財政支農穩定增長機制,著力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范圍。鼓勵社會力量與農村結對幫扶,開展共建活動。

深化農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鞏固和完善農村集體土地、承包地、宅基地確權成果。加快土地整治項目試點示范,到2020年,完成全縣各鄉鎮空心村土地整治任務。統籌實施村莊合并、新居民點建設和土地流轉,引導各類涉農資金和項目集中配套,高標準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切實做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快推進配套政策的實施,真正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2.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統籌推進農村道路、水利、電力、電信、環保、信息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鄉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設施的一體化建設,全面提升農村居住條件、環境質量、健康水平和文明程度。健全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完成農村中小學校舍安全改造,提高鄉村義務教育質量,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鞏固和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強鄉、村醫療衛生機構和人才隊伍建設,大力推進農村醫療保障制度改革試點,著力構建城鄉一體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和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切實做好被征地農民的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完善農村五保供養、災民和孤兒救助政策,確保廣大農民平等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3.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圍繞城區面積80.6平方公里,規劃區范圍面積約260平方公里的目標,加快城市化進程,改造提升老城區,加快建設新城區,集中發展中心鎮,優化功能分區,建設布局合理的居住生活區、產業集中區、生態景觀區,各鄉鎮協調發展的城鎮體系和空間布局。“十三五”期間,每年建設10個左右美好鄉村示范村,各鄉鎮分別建成1個中心社區、1個農村社區和2-3個中心村。形成城鄉一體的促進就業(創業)政策和服務體系、社會救助查相結合的模式,促進人口合理有序流動和農村富余勞動力有序向城鎮轉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以政府投資為引導,拓寬農業投入渠道,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農業農村,努力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積極調整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信貸投放結構,確保各級財政對農業投入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大幅度增加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提高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和農機購置補貼等農業補貼額度,增加對農民的消費補貼。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明晰農村土地財產權屬,穩步引導農村土地市場化、集約化、資本化運作,建立規范有序的林權交易市場。在繼續支持農業生產環節的同時,加大對產前的種子供應、市場信息服務,產后的農產品加工、包裝、儲運、銷售等環節的支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多方籌集農業發展資金,鼓勵和引導大中型企業投資農業。

(二)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農田水利建設步伐,抓好水土保持生態示范區建設,增強農業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強農業技術推廣、疫情疫病防治及農業信息化建設。探索與高等職業院校建立長期培訓基地,抓好農民就業創業服務。建立健全農村金融體系,加大對“三農”的信貸投入。加快發展“三農”保險,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開拓農村市場,推進農村流通現代化,深入實施“萬村千鄉工程”、“新網工程”,大力開展“家電、農機、汽車”下鄉活動。實施農業物聯網工程,大力提升農業信息化水平。

(三)大力推進依法治農。加強農業執法體系和隊伍建設,加大對農業執法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執法人員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完善執法監督制度,促進公正執法和嚴格執法。繼續抓好農業法制宣傳教育,努力實現由提高農業系統干部、職工的法律意識向提高法律素質的轉變,實現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運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轉變,全面推進農業系統各項事業的依法治理,使農業各項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軌道。

(四)加大工作落實力度。抓住對農業發展有利的每一個政策性機遇,加大農業抵御自然、市場風險的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建立農業的自我保護體系。整合農業投資,減少和避免各項重復建設,集中資金加快重點項目建設。編制各類發展規劃,以規劃引導發展,以量化指標考核發展,明確責任,把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加大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政策宣傳力度,積極調動廣大干部和農民投身“三農”建設。分年度擬定發展計劃,分階段選擇重點,大力推進各項工作開展,確保“十三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劃的實施,實現臨泉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