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除了上海高考都已經結束了,北京高考作文要求以“學習今說/在線”為主題寫一篇文章,北京高考作文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022年北京高考作文怎么寫及滿分作文范文,歡迎大家參考!
一、2022年北京高考作文怎么寫
“學習今說”為主題怎么寫
題目解析
學生的天職就是學習,北京卷作文選題 “學習今說”,可以說是為廣大考生量身定制“零距離”的命題,材料“學不可以已”更是出自考生們熟讀成誦的名篇《勸學》,考生根據自己的真實學習生活境遇以及對文學作品的閱讀思考,不難選材立意。材料中“當代中國,人們對學習的理解與古人有相同之處,也有不一樣的地方”,這句話提醒考生注意,“學習今說”之“今”是議論的重點或者說叫做落腳點,也就是重點論述當代我們對學習的看法。
寫作指導
可供選擇的論述角度:學習的目的、價值、內容、方法、途徑、評價標準等方面。這其中若從學習內容、方法、途徑、評價標準角度入手,比如學習方法古人論述已盡,教人專心、勤奮、堅持不懈等等,寫來容易陷入機械的說教。學習的目的和價值是個是個很值得探討的角度,可以此為重點切入,或結合內容、方法、途徑、評價標準去成篇,對比古今闡明當代我們學習的目的或價值是什么,引述材料也較為容易,可以反比“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黃金屋、千鐘粟”這種把讀書入仕當作人生最高追求的功利目的。也可以類比“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和傳統,及“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學習”“為強國而學習” 等,扣緊時代的脈搏,議論寫作。
“在線”為主題怎么寫
題目解析
選題二記敘文《在線》,相較于選題一的議論文,學生寫起來可能同感親切,卻也不易。議論文在結構強調邏輯,而記敘文則更像是一個有機整體,前后的照應,敘述的順序,詳略的取舍剪裁,需要考生在下筆之前先有一個整體的構思。邊想邊寫往往有輕重失當之處。題目所給的材料,只是一個話題方向,無需考生從材料里面讀出立意,而是啟發考生回憶“在線”的經歷、見聞和感受,而要把這種見聞、經歷的事件提煉升華出一種耐人尋味的感受、感悟、主題。
寫作指導
題目所給的材料,是一個話題方向,可多角度立意。考生需要根據自己關于“在線”的經歷、見聞和感受,把選題具體化。比如可以敘述自己在線學習的經歷,談談網絡帶來的便捷,可以敘述在線模式的或“趣”或“尬”的生活對人們正常生活方式的影響,也可以探討在線讓人們的關系是“近”了還是“遠”了。進而表達對 “在線“映照出自己對生活、人生及生命的思考與認識等等。同時,“有細節描寫”是記敘文表達的必須,不能忽視。
二、2022年北京高考作文滿分范文
學習今說
面對浩瀚的知識海洋,古往今來,已有太多人思考過學習之法。尤其是談及讀書之道時,各路名家都能使出“十八般武藝”,數不盡的讀書方法,讓人眼花繚亂。但如何學習,卻是一個永遠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與其刻板復制前人之法,不如結合自身實際,找到學習的通途。
不論自身天賦和基礎如何,學習都貴在堅持。正如左宗棠所言,“學如才識,不日進,則日退。”黃庭堅也說:“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于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每個人的學習天賦雖有差異,但只要能夠堅持學習,刻苦鉆研,就能有所進步。與之相反,再有天賦和才華的人,若不能堅持求學,嚴格要求自己,也會漸漸退步。
遙想東漢末年的名將呂蒙,學習起點并不高,但他知恥而后勇,能夠不斷學習,最終“非復吳下阿蒙”。十六國時期的石勒,雖然出身底層,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很有學習的毅力,常聽人講《史記》《漢書》《春秋》等名著,進而增長智慧,提升能力,在戰火橫飛的亂世中創建了后趙王朝。
不論是在何種學問之海中泛舟,學習都貴在思路清晰。中國古代的讀書人只需鉆研經史子集,在科舉中奪魁便是巨大的成功,皓首窮經的學問家也能被視為“大師”和“通才”。然而,近代之后,人類的知識體系日益龐大且復雜,我們已經很難成為通曉各個領域的“全才”了,反而需要在清晰的思路下,找到自己感興趣和擅長的領域,深入耕耘,找到最準確的精進之路,這樣才能成為專業領域的佼佼者。
袁隆平一生鉆研農業,將畢生的心血都獻給了雜交水稻事業,他不僅是世人眼中的專家學者,更有“國士無雙”的美譽。還有諸多奮戰在專業領域里的普通人,雖然并非名家學者,卻能在專業學習中取得成績,依然令人欽佩。
不論時代如何變化,學習都貴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古代波斯詩人薩迪早就說過:“有知識的人不實踐,等于一只蜜蜂不釀蜜。”馬克思主義也告訴我們,理論必須與實踐結合起來。
我們不會忘記,在改革開放之初,“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成為劃過時代夜空的一聲驚雷。以理論來指導實踐,以實踐來反哺學習,正是我們要長期堅持的路徑。只求書本上的學問,無異于坐而論道,求學者不應該成為書呆子。脫離實踐的學問,也終究只是無根之木,很難經得起推敲。
先哲莊子曾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在求學之路上,我們應該始終保持一顆謙遜之心,找準自己的優勢,結合實踐的需要,進而在學問的蒼穹下自由翱翔。相信在展翅高飛之后,我們每個人都能發現生命的精彩,找到人生的價值。若整個社會都能在科學有效的學習之法中進步,我們也必將創造更加輝煌的未來。
在線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兩年多以來,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改變。2020年的春節,是我平生第一次沒有陪伴在父母身邊過節,至今我都清晰地記得,那段時間我和父母之間的視頻通話變得無比頻繁,聊天內容也漸趨家常和瑣碎。
如今回想起來,那些縈繞在談話間的細枝末節的東西,其實是我和父母對彼此的深沉牽掛。通過視頻連線,我和親人、朋友們在網絡云端熱情相擁。盡管線下活動陷于停滯和中斷,但親情、友情并沒有變得生分和疏遠。線下交集的減少,使人們更加珍視線上的歡聚與溫存。
突如其來的疫情,進一步放大了網絡的便捷。依托于豐富的互聯網產品,我身邊不乏有“腦洞大開”朋友,在線上重建起一個不亞于線下的生活圈、交際圈。比如,疫情期間電影院的運營受到限制,有朋友不愿居家獨自線上觀影,便利用線上會議室,召集朋友共同欣賞一部影片,隨時交流對影片的想法,制造出一個仿真的小劇場。
在線生活,重塑了人們的學習和工作形態。我的很多朋友都是中小學教師,在聊天時,經常能聽到他們向我分享給學生上網課時的些許趣事,當線下課堂被搬上線上平臺,教師、學生和家長都在積極適應新的轉變。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即便沒有疫情影響,能夠在網絡世界中游刃有余,也是現代人應具備的基本素養。
最近,北京疫情已處于掃尾清零階段,在遵守防控要求的情況下,原本一些線上召開的會議逐步挪到了線下,社會生活也正在逐步恢復的過程中。在此之前,在線工作、學習和生活,使我的日常工作、社交娛樂得到了延續,在居家辦公、集中隔離時,線上互動還讓獨處的我看到了生活更多的可能性。
疫情之下,人們在虛擬世界的交互需求正在上升。不論是必要時期的線上活動,還是疫情好轉后的線下生活,我們對人生葆有的熱情并不會發生改變、我們在社交中互相給予對方的慰藉更不會因此減損。
任何時候,面對變動不居的生活,重新體認自我,方能撥開迷霧,找到令自己最愜意的容身之所和棲居之地。我相信,真正熱愛生活的人,終究能在新的環境中,找到和社會的連接方式,在對話和分享中,收獲屬于自己的人生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