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不卡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亚洲一本色道 AV,免费观看的AV在线播放

高中歷史必背知識點大全 高中歷史知識要點

思而思學網

1、儒家思想

a孔子(春秋)仁、禮、教、性

b孟子(戰國)"仁政"、民貴君輕(民本)、性本善

c荀子(戰國)"仁義"、"王道"、君舟民水(民本)、性本惡

2、墨家

墨子(戰國):兼愛、非攻、節儉、尚賢

3、法家

韓非子(戰國)法家學派集大成者:依法治國(嚴刑峻法)、權術、權威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理論基礎

4、董仲舒新儒學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春秋大一統";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三綱五常

5、明末清初

a黃宗羲:抨擊封建君主專制,"天下為主君為客"(農工商皆本)

b顧炎武:經世致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天下郡國利病書》

c王夫之:樸素唯物思想《讀通鑒論》

6、古代科技

a四大發明

指南針:戰國司南;北宋應用于航海;13C 傳入歐洲

造紙術:西漢出現;東漢蔡倫“蔡侯紙”

印刷術:唐朝雕版印刷;北宋畢昇膠泥活字印刷

火藥:唐末應用于軍事;宋朝火器

b農學 (四大農書)

西漢:氾勝之,《氾勝之書》

南北朝:賈思勰,《齊民要術》,北方

元朝:王禎,《農書》

明朝:徐光啟,《農政全書》

c醫學 戰國至西漢:《黃帝內經》,中醫學奠基

東漢:“醫圣”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醫臨床學奠基

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東方藥物巨典”

7、美術

遠古,彩陶畫,《鸛魚石斧圖》

戰國,帛畫,《人物龍鳳圖》、《人物馭龍圖》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以形寫神”

唐,吳道子,《送子天王圖》,“吳帶當風”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風俗畫

明清,文人畫,表現個性,追求意趣

高中歷史常考知識

1、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

鴉片戰爭(1840~1842):簽訂《南京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簽訂《北京條約》。

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簽訂《馬關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國聯軍侵華(1900~1901):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開始標志: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

侵華日軍罪行: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殺。日軍在中國成立“七三一部隊”。等等。

抗戰勝利的歷史意義:

①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帝斗爭的完全勝利;

②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④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3、辛亥革命

a主要史實:武昌起義首役成功;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

b意義: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創建了民主共和政體,頒布了中國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革命。

4、五四運動

a主要史實:

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成為五四運動的直接導火線。

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第一階段,地點北京,運動主力為學生;第二階段,地點上海,主力轉為工人。

b歷史意義:是一次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5、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舉行,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1922年7月,中共二大明確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1924年1月,第一次國共合作,孫中山在廣州召開國民黨一大,將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成為國共合作的基礎。

1926年7月,開始北伐戰爭,直接打擊的目標是北洋軍閥孫傳芳、吳佩孚和張作霖。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

1927年10月,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1934年10月,中央機關和紅軍離開根據地開始長征。

1935年1月,遵義會議。

高中歷史易混淆知識

1.1912年孫中山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的憲法性文件;1954年一屆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中國第一部類型的憲法。

2.《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1954年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共同綱領》在當時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其臨時憲法的職能終止于1954年憲法的頒布。

3.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初步形成;1956年“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方針的指出,標志著政治協商制度發展到一個新階段;1982年“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方針的提出,使政治協商制度進一步完善。

4.“長期共存、互相監督”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同民主黨派長期合作的思想;“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則生動地表述了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之間彼此信任、真誠合作的關系。

5.“文革”得以發動的根本原因不是黨內制度不健全,而是黨的“左”傾錯誤發展到“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結果。中國要避免這樣的悲劇重演,主要在于完善民主和法制,實行并落實依法治國方略,而不單是防止教條主義和個人崇拜。

6.民主和法制密不可分。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礎,法制是民主的體現和保障;民主必須法制化,法制必須保障民主,民主是民主化與法制化的統一。

2023年高中歷史必背知識點歸納總結 高中歷史必背知識點總結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超全2022年高三歷史知識點歸納總結 高考歷史必備知識點總結高三歷史重要知識點歸納 高三歷史最新知識點
高三歷史知識點歸納總結 2022年高三歷史知識點梳理2022年中考歷史必考知識點有哪些 初中歷史必備知識中考歷史必考知識點總結 初中歷史中外重大標志性事件考點2022年中考歷史必考知識點歸納 中考歷史必背考點
高中歷史必背知識點匯總 高中歷史知識點背誦資料高中歷史必背的重點知識點 必背知識點歸納總結

7.臺灣問題不同于港澳問題,前者是內戰遺留問題,屬于中國內政,而后者是殖民主義遺留問題。東西德、韓國和朝鮮問題的產生,則是二戰后根據國際協議形成的,屬于二戰的遺留問題。

8.周恩來總理首先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標志著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并逐漸成為國際社會所公認的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

9.1971年中國是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聯合國。這是因為中國是聯合國創始國之一,也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創始國之一。

10.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關系實現完全正常化,并不意味著美國放棄壓制中國的政策。

11.中美關系的緩和是中日關系正常化的關鍵,但不是根本原因,關系正常化符合中日雙方的利益是根本原因。

12.中俄建立戰略伙伴關系不是中俄結成聯盟,而是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的新型關系,既從本國利益出發,又充分考慮了伙伴的利益。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