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保健食品注冊與備案管理辦法》即將落地之際,中消協發布了“保健食品消費者認知度問卷調查報告”。報告顯示,超六成消費者不相信所謂“保健食品”廣告宣傳,四成消費者表示經常遇到“保健食品”冒充藥品現象。約七成消費者對國內保健食品市場總體評價“不太滿意”。
目前,消費者對于我國保健食品市場的認識相對來說還是比較消極。
中國保健協會保健品市場工作委員會秘書長王大宏直言,消費者對保健食品不滿的情況確實存在,應加大監管力度用行政力量規范市場,有些嚴重的問題甚至可能觸犯法律,還需要動用司法手段解決。
對此,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向健軍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造成消費者對保健食品缺乏信心,除了我國保健品行業標準體系及監管的缺乏,市場競爭秩序混亂,存在虛假營銷、過度夸大產品功能等問題外,產品質量參差不齊也是一大關鍵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消費者對保健食品的認識比較模糊,不能有效認知保健食品與普通食品的差別。”中研普華食品研究員邱少梅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道。
而且,“近年來食品安全相關事件的頻頻曝光,也使消費者對國內產品特別是食品類產品的信任度下降。”邱少梅補充道。
盡管,《保健食品注冊與備案管理辦法》要求企業對產品安全性、保健功能和質量可控性有明確的材料表明,監管部門對企業可進行備案管理監督,實現保健食品行業規范化發展。但面對消費者,企業如何使其重拾信心?
邱少梅認為,企業需要在產品的質量以及功能上保證符合要求,達到國際標準,根據市場需求開發新產品。與此同時,國家要有一套比較完善的制度和法律法規,對保健品行業的生產、流通、銷售等環節有明確的標準和監督管理。對虛假或夸大宣傳的產品以及有其他違法違規的產品,企業進行有力的打擊,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保健品企業只有做好自己,立足產品自身才能夠獲得消費者信任。”向健軍告訴記者,保健品企業應建立一套高標準的生產體系,加強產品質量管控,真正落實產品質量;加大產品研發力度,不斷改進產品配發;產品包裝、信息披露要嚴格按照行業規定執行,落實好每一個細節;在渠道方面,盡量選擇商超、專賣店、藥店等正規渠道。
此外,記者還發現,國內消費者對國外的保健食品比較青睞。根據報告顯示,國內40.98%消費者更偏愛國外保健食品。2013年美國FDA發言人坦言,在膳食補充劑領域有70%的企業存在違規行為。美國紐約州當局的抽樣檢查中,有超過80%的膳食補充劑涉嫌虛假宣傳或存在潛在危害。但是由于對境外產品、生產企業以及市場監管情況更加缺乏有效的信息了解和反饋渠道,消費風險難控,跨境維權更難。
中消協副秘書長栗元廣呼吁,政府相關部門進一步明確和完善法律法規和相關標準,明確保健食品以及其他各類聲稱保健功效產品的監管定位和職責,加大執法力度。
“去年新食品安全法出臺后,保健食品概念出現在法律當中,由此其法律地位被明確。實行雙軌制(指注冊與備案相結合)是行政管理上的巨大進步,利好企業發展。”王大宏表示,在接下來具體實施過程中,還需要政府及學術機構共同推進技術管理的進步,如規定哪些原料可以使用及用量多少等,以實現技術管理的科學性及先進性,這將對規范和管理保健食品市場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同時,中消協建議,我國應全面加強消費教育,普及相關知識,政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監管,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查處保健食品市場存在的質量低劣、假冒偽劣、虛假宣傳等涉嫌違法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