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十三五規劃綱要全文,黑龍江十三五規劃綱要解讀
(2015年11月24日中國共產黨黑龍江省第十一屆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
“十三五”時期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決勝階段。必須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和*《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作為行動先導,切實提出黑龍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指導思想、奮斗目標和重點任務,激勵全省人民堅定信心、攻堅克難、銳意進取、奮發有為,同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一、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面臨的形勢
“十二五”以來,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和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全省上下堅決落實黨中央部署,堅持科學發展、主動作為,大力實施“五大規劃”戰略,全力推進“十大重點產業”建設,著力構建“中蒙俄經濟走廊”黑龍江陸海絲綢之路經濟帶,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扎實邁進。“十三五”時期,要深刻理解把握中央對我國發展環境基本特征的判斷,客觀分析、正確把握我省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機遇,保持戰略定力,頑強拼搏,開拓創新。
(一)“十二五”時期我省發展取得重大成就
經濟發展實力顯著增強。積極謀劃和爭取事關全省發展的重大問題上升為國家戰略,“五大規劃”全面引領經濟社會發展,贏得了重大政策機遇,新的發展動力不斷集聚,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5039.4億元,2011年到年均增長8.9%。
現代農業加快發展。抓住國家賦予我省開展“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契機,用先進工業裝備農業、先進技術改造農業、先進理念經營農業,推動農業經營主體、農村土地產權制度、農村金融保險服務、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創新,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服務體系和經營體系建設取得新成就。農業生產關系更加適應生產力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迅速發展壯大。現代農業規模化發展進入新階段,探索和初步建立了保障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體制機制,糧食產量實現“十一連增”,糧食產量達到1352億斤,全國糧食第一大省地位牢固確立。
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通過大力推進“十大重點產業”建設,促進結構調整。省重點產業項目建設取得成就,納入省重點推進建設的1462個產業項目,完成投資6000多億元,其中單體產業項目投資超過20億元以上的52個,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明顯提升。三次產業結構得到優化,第三產業快速增長,年均增速10.9%,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明顯上升、超過了第二產業;第一產業保持穩定增長;第二產業內部結構進一步優化,食品、高端裝備、新材料等產業占規上工業比重提高。
開發開放取得新成就。推進實施《黑龍江和內蒙古東北部地區沿邊開發開放規劃》,對俄全方位開發開放進一步加快。“龍江絲路帶”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并定位為“中蒙俄經濟走廊”核心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取得新進展,開通了哈爾濱經俄羅斯至德國漢堡的歐洲運輸通道。全省外貿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1.1%。
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突破。我省多年來謀劃的鐵路、公路、民航等交通和水利重大項目開工建設,“十二五”期間,哈大(大連)高鐵及投資324億元的哈齊高鐵建成運營,投資742億元的哈佳快速鐵路、哈牡客專、同江鐵路大橋中方段開工建設;投資836億元的2990公里高速公路、4420公里一級和二級公路、17604公里農村公路建成運營;機場數量達到11個,居東北地區首位,哈爾濱機場啟動擴建;投資390億元的“黑龍江、松花江、嫩江”干流治理、胖頭泡蓄滯洪區、尼爾基引嫩擴建骨干工程一期配套、青龍山灌區、奮斗和閣山水庫等重大水利項目開工建設,生態高產標準農田等農田水利設施項目扎實推進,是水利建設投入最多的時期。荒溝抽水蓄能電站開工建設,哈爾濱、大慶、伊春、雞西等一批大型熱電項目建成投產。
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拓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得突破,國務院取消下放事項中涉及應取消的全部取消,非行政許可全面清零,省級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市縣權力清單制定完成并向社會公開,清理省級行政權力10068項,總精簡比例達到69%。規范行政權力流程。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改革創新開展。國企改革扎實推進。司法體制改革積極推進,農墾、森工法檢兩院移交地方管理順利進行。經濟社會發展環境不斷優化,動力和活力增強。
新型城鎮化積極穩妥推進。開展了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大中城市輻射帶動作用增強,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投資771億元的“三供三治”項目新增日供水能力262萬噸、燃氣用戶94.5萬戶、城市供熱面積2.34億平方米、污水日處理能力132.5萬噸、垃圾日處理能力1.2萬噸,城市供水、燃氣、供熱普及率分別達到96.3%、87.8%和74%,城市污水、垃圾處理率分別達到85.1%和90%。
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加強。推進《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實施,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加大,整體生態化優勢不斷鞏固和加強。大力推進環境治理和節能減排,拆除或替代燃煤小鍋爐,淘汰黃標車及老舊車輛,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15.6%。松花江流域水污染治理取得明顯成效。
民生持續改善。“十二五”期間,保障性安居工程預計完成投資2822億元,建設保障性住房204.5萬套,改造農村泥草(危)房108.6萬戶,居全國前列,近1000萬城鄉居民居住環境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十一五”末提高8752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提高4541元。累計新增城鎮就業309.1萬人,登記失業率始終低于控制目標。公共服務體系覆蓋面持續擴大,400多萬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人均標準提高1倍。各級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提高1倍以上。低保、低收入、重度殘疾人托底保障標準普遍提高。解決了1288萬農村及鄉鎮人口飲水不安全問題。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事業加快發展。社會治理明顯加強,平安黑龍江建設成效顯著。
按照黨中央部署,深入扎實開展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鍥而不舍反“四風”改作風,全面落實從嚴治黨要求,作風建設和黨風廉政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密切了黨同人民群眾關系,贏得了群眾信任和擁護,形成了團結向上、風清氣正、干事創業的良好政治生態,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凝聚了強大力量。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經濟社會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的時期,是城鄉面貌變化最大的時期,是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是黨的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的時期。尤為重要的是,認真貫徹落實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系列重要指示,深化省情認識,科學把握發展大勢,自覺遵循發展規律,有效應對各種困難挑戰,發展思路更加明晰、更加豐富、更加完善,發展措施更加有力,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好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贏得了主動。
(二)“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環境
按照黨中央對國內外形勢的判斷,“十三五”時期我國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戰略機遇期內涵發生深刻變化,我省發展也同樣面臨著有利條件和困難風險挑戰。
從有利因素看,黨中央、國務院對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在現代農業、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給予支持,為我省補齊短板、加快發展提供了重要政策保障。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拓展了我省對外合作新空間。俄羅斯遠東開發戰略提速,有利于我省發揮對俄區位和地緣優勢,深化對俄羅斯及東北亞和歐洲全方位合作。我國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沒有變,國家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實施促進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升級政策,與我省的發展需求高度契合。我省“十二五”時期取得的成就為“十三五”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實施的務實政策舉措與國家政策支持疊加效應將進一步顯現,發展優勢進一步凸顯,資源配置市場化改革,現代農業、高品質食品、“互聯網+”、旅游、養老健康、信息服務、對俄合作、科技成果產業化、部分地區的教育文化產業發展等潛力不斷釋放。五年來,我們積累了經濟社會發展寶貴經驗,全省上下對發展面臨的問題、機遇、挑戰,以及未來發展思路、主攻方向的認識更加統一,培養了一批懂經濟管理、善于抓項目、想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隊伍。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加大反腐敗力度,大力治理懶政和不作為,發展環境不斷優化。
從不利因素看,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在相當長時期依然存在,近年油價、煤價持續下降,大慶油田原油減產對我省經濟形成負向拉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我們面臨的競爭更加激烈;國際市場需求不足,對我省裝備、石化等重點行業發展形成約束傳導。國內對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治理以及投資增長放緩,直接或間接影響我省一些行業發展,也對擴大投資產生影響。
我省自身發展也面臨一些突出問題和制約因素,主要是:結構性矛盾突出,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煤城、油城、林城等資源型城市發展面臨較大壓力,產業結構調整仍然面臨較大困難,農業大而不強,以資源開采和初加工為主的傳統產業比重過大格局沒有改變,特別是能源工業比重仍然一業獨大。城鄉發展不均衡,二元結構突出。資源性矛盾突出,石油、煤炭行業步入資源衰退期,重點國有林區天然林停止商業性采伐,資源行業和所在地區歷史問題積累多、包袱重,加之資源轉換和深加工不夠,可再生資源利用潛力沒有充分釋放,發展任務十分艱巨。體制性矛盾突出,國有經濟活力不強,非公經濟發展不快,創新發展動力不足。思想觀念解放不夠,發展理念相對落后,有些領導干部專業化能力還不適應,企業創新意識不強,普遍忽略營銷、忽視與資本市場合作。
二、“十三五”時期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堅持穩中求進,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創新發展實施“五大規劃”,推進“中蒙俄經濟走廊”黑龍江陸海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著力完善體制機制,著力推進結構調整,著力鼓勵創新創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加快老工業基地振興,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根據上述指導思想,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必須嚴格按照黨中央的要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科學發展、堅持深化改革、堅持依法治國、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黨的領導的基本原則。
(二)主要目標
今后五年,要在已經確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求的基礎上,努力實現以下新的目標要求。
——經濟綜合實力實現新跨越。在努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基礎上,保持國民經濟中高速增長,到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結構調整取得積極成效。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所有制結構進一步優化,區域經濟發展協調性整體性增強,新型城鎮化有序推進,城鎮化質量不斷提升。
——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明顯提高。就業、教育、文化、社保、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就業更加充分,煤城和林區富余職工再就業渠道進一步拓寬。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8個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全省人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中國夢和更加深入人心,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思想廣泛弘揚,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全社會法治意識不斷增強。
——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綠色生態產業得到快速發展,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明顯好轉,松花江、興凱湖等流域水質持續改善。
——深化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國企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全面完成。支持非公經濟發展的政策機制和服務機制更加健全。創新型省份建設扎實推進。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顯提高。
(三)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的總體要求
要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五大發展理念精髓,提高貫徹落實的能力和水平,圍繞困擾黑龍江發展的重大問題和癥結,找準短板,凝神聚力,在主攻方向、重要領域、關鍵環節上奮力實現新突破。要深入貫徹落實創新發展理念,在創新體制機制、釋放經濟發展活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拓展網絡經濟空間上實現新突破。要深入貫徹落實協調發展理念,在構建區域均衡發展格局、推動資源型城市脫困轉型、加快發展縣域經濟、提升新型城鎮化質量上實現新突破。要深入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在構建綠色生態產業體系上實現新突破。要深入貫徹落實開放發展理念,在“龍江絲路帶”建設上實現新突破。要深入貫徹落實共享發展理念,在脫貧攻堅和提升城鄉中低收入人群生活質量上實現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