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公務員待遇需厘清福利邊界
討論公職人員待遇問題,辨清福利的概念,至關重要。這不僅僅是“白馬非馬”的名詞辨析,而是關涉到公職人員隊伍穩定的問題。先清理、再規范、再提高,這是一條合理的路徑。
公務人員的工資與福利,是這段時間的熱點話題。有媒體稱,公職人員普遍對工資不滿意,而隨著作風建設的不斷深入,原來的隱性福利也被擠壓掉很多。再加上很多公職人員崗位工作繁忙辛苦,所以“為官不易”之說流行一時。
福利是什么?可以從狹義和廣義兩個角度理解。狹義的福利,其實是一種“法定福利”,比如五險一金、帶薪休假等,都屬這類。而廣義的福利,則包羅萬象,比較典型的如年終獎、單位分房甚至是“五毛錢吃一頓”的食堂。中秋節發月餅,也在此列。于企業來說,發放福利無可厚非。但對于公務人員,這樣的福利,很多卻是計劃外的列支,難免有腐敗的影子。
討論公職人員待遇問題,辨清福利的概念,至關重要。應該說,八項規定也好、作風建設也好,擠壓掉的所謂福利,大多處于說不清道不明的“灰色地帶”。單位發放月餅,錢從哪兒來?如果來源清楚、列入預算、口徑合適,也沒有大問題。但如果來自下級單位贈送、有關企業贊助,甚至單位公款購買,恐怕難言合規。而且,發月餅之類的福利要符合規定,對于一個單位的財務管理來說,不過是拆東墻補西墻,羊毛出在羊身上。
從長遠來看,擠壓掉這些含義曖昧的福利很有必要。這不僅是一個規范權力運行、嚴格內部管理的問題,在某種程度上,這是公職人員待遇提升的第一步。如果一邊抱怨待遇差,一邊享受著別人奮斗30年才能還清貸款的房子,自然會給人“捧著金碗哭窮”的感覺。而如果灰色收入成為一個“大家都知道的秘密”,公職人員加薪就更容易激起非議了。所以,取締一些曖昧的福利,恰恰是增加合理收入的前提;改善待遇,更應遵守法度、符合政策。只有這樣,公職人員待遇才能規范透明,漲工資、提待遇才會得到更多社會理解。
公職人員的待遇,應以工資為主,而不是以福利為主,這應是一個共識。當然,津貼、補貼不應該放入福利之中,津貼應該視為一種對勞動者因勞動損害而獲得補償的權利,比如高溫津貼、野外津貼等,都是有法律規定,理應享受的待遇。而補貼則是用來貼補物價變動對職工生活造成的影響,也有著合法性。雖然津貼與補貼也需要規范,但它們與福利終究是兩碼事。
在作風建設的條條框框擠壓了福利的空間之后,對于公職人員待遇問題的討論,勢必要浮出水面。這不僅僅是“白馬非馬”的名詞辨析,而是關涉到公職人員隊伍穩定的問題。先清理、再規范、再提高,這是一條合理的路徑。否則,很容易就進入了“抓抓停停、管管放放”的局面,改來改去,仍是糊涂賬一本,這可能才是任何人都不想看到的。 (評論員舒天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