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開啟*強軍之路的偉大進程
作者:軍事科學院院長 劉成軍;軍事科學院政委 孫思敬
在新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歷史上,鄧小平同志作為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總體設計了改革開放的宏偉藍圖,解決了新時期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大問題,推動具有光榮歷史的人民軍隊走上嶄新的發展道路,開啟了*強軍之路的偉大進程。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之際,重溫他關于新時期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歷史決策,緬懷他為新時期國防和軍隊建設所建立的豐功偉績,對于堅定不移地走*強軍之路,實現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具有重大深遠的意義。
一
1975年1月,小平同志出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著手整頓軍隊,解決軍隊建設存在的“腫”、“散”、“驕”、“奢”、“惰”問題。粉碎“四人幫”后,他于1977年重新擔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1981年當選中央*。他以極大的勇氣、超凡的膽識和堅韌的意志,撥亂反正,引領國防和軍隊建設走出一條具有*的發展新路。
“文化大革命”對軍隊建設最大的損害,就是搞偏了軍隊建設的方向,降低了現代化建設的地位,教條主義盛行,思想桎梏沉重。在1978年6月召開的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小平同志鮮明地提出:“要完整地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體系,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恢復和發揚我黨我軍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他正確闡釋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歷史地位和科學內涵,使黨的軍事指導理論突破了“兩個凡是”的藩籬,實現了思想認識上的正本清源、方針路線上的撥亂反正。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成為了軍隊建設的基本遵循,為軍隊建設開創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礎。
在小平同志的指導下,軍隊建設撥亂反正,全面進行調整整頓。在軍事戰略指導上,賦予“積極防御”戰略方針新的內涵,實現了反侵略戰爭指導思想的突破,戰爭準備與建設規劃發生重大變化;在軍隊建設指導思想上,明確了“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革命軍隊”的總目標,正確詮釋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的關系,強調軍隊建設必須以現代化為中心,把教育訓練放到戰略地位,把院校教育作為干部培養教育的主要途徑;在軍隊的職責和任務上,堅決剝離軍隊在“文革”非常時期所承擔的行政與生產建設任務,使軍隊集中精力于自身建設與發展;在軍隊發展模式上,展開以“消腫”為重點的體制編制調整,裁減員額160萬余人,使軍隊建設轉入了精簡數量、提高質量的軌道;在軍隊內部關系處理上,堅決平反冤假錯案,堅決清理“三種人”,堅決消除派性,堅決恢復軍隊的優良傳統。這些措施從根本上撥正了軍隊建設的航向,徹底糾正了軍隊建設方向的偏差,消除了林彪、“四人幫”干擾破壞造成的嚴重問題,扭轉了軍隊建設長期徘徊甚至倒退的狀況。
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期,國際局勢趨于和緩,國家改革開放迅猛展開。小平同志科學地把握時代脈搏,冷靜地分析世界局勢,果斷地改變長期延續的戰爭與革命思維,作出了世界大戰在短期內不會爆發的結論,作出了“當今時代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的判斷,形成了把軍隊建設由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臨戰準備轉到和平時期建設軌道上來的決心。1985年6月,中央軍委做出軍隊建設指導思想實行戰略性轉變的重大決策。其內涵是:充分利用較長時間內大戰打不起來的和平環境,把軍隊從盤馬彎弓的臨戰應急狀態中解脫出來,有計劃、有步驟地轉入加強以現代化為中心的軍隊長遠性和根本性建設,從解決主要矛盾入手,把部隊整編好,把干部訓練好,把制度建立好,把關系梳理好,把問題解決好,全面提高現代戰爭條件下的作戰能力,為贏得未來戰爭做好準備。同時,將國防與軍隊建設的重點由準備對付全面反侵略戰爭轉向重點準備應付可能發生的局部戰爭和突發事件,并加強遏制戰爭、維護和平的戰略指導。
以軍隊建設指導思想的戰略性轉變為標志,國防和軍隊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小平同志以變革的思維指導軍隊建設,以“革命”的決心指導軍隊改革,著力解決干部指揮現代化戰爭能力不夠、部隊打現代化戰爭能力不夠的問題。他強調,軍隊建設要“講質量,講真正的戰斗力,搞少而精的真正頂用的”,要按“精兵、合成、高效”的要求走*精兵之路,把提高戰斗力作為軍隊改革與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檢驗軍隊各項工作成效的根本標準,把人民解放軍建設成為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建設成為適應現代戰爭要求、具有打贏現代戰爭能力的軍隊。
在短短幾年的時間內,軍隊密集出臺重大改革舉措。展開以百萬大裁軍的體制編制調整,撤銷4個大軍區、31個軍級單位和4054個師團級單位,將軍隊總員額降到了300萬左右;組建陸軍合成集團軍,從體制上解決諸兵種合成問題,邁出由摩托化向機械化躍升的關鍵一步;武器裝備研制貫徹縮短戰線、突出重點、狠抓科研、加速更新的原則,首先發展陸軍短缺裝備,盡力發展空、海裝備,完善改進戰略核武器;研究新形勢下軍隊政治工作的使命任務,牢固確立政治工作在軍隊工作中的“生命線”地位;恢復實行軍銜制,全面制定和完善軍事法規體系,推進軍隊正規化建設;進行三軍聯勤試點,探索聯合保障的機制;調整國防動員體系,形成義務兵與志愿兵、民兵與預備役相結合的兵役制度,將預備役部隊納入軍隊建制序列,等等。軍隊的結構和面貌因此發生巨大變化。
正確處理國防和軍隊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是新時期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大問題。20世紀60年代之后,由于戰備等因素影響,軍隊建設逐漸與經濟建設比例失調。小平同志采取斷然措施解決這一問題,提出了國防和軍隊建設服從和服務于國家經濟建設大局的戰略思想。他強調:“現在就是要硬著頭皮把經濟搞上去,就這么一個大局,一切都要服從這個大局”,要求軍隊在國家發展大局下行動,在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逐步增強軍事實力。在他的指導下,國家降低了軍費投入比例,軍隊在全力支援國家經濟建設的同時,確定了“忍耐”中求發展的思路。盡管這一決策使軍隊現代化進程經歷了艱難的陣痛期,但卻因此校準了方位,與國家發展有機地融為一體。進入90年代后,國家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逐步顯現,國家對軍隊現代化建設的投入大幅提升。“九五”期間軍費投入比“八五”期間翻了一番,“十五”期間又比“九五”期間翻了一番,到,國防支出達到了7201.97億元?梢哉f,沒有當年的“忍耐”,就難有今天軍隊現代化建設的突飛猛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