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事業單位改革近日將拉開大幕。這些天,不少事業單位的人都在密切關注改革的動態。改革的重點是從“固定用人”到“崗位用人”,從“身份管理”到“崗位管理”,所以,他們的工資多少將不再比照“官帽”大小。
“事業單位改革已經醞釀論證了很長時間,可以說是十年磨一劍,解決了事業單位的管理長期以來無法可依的問題。”省人社廳廳長楊盛道表示,其實《條例》規定的許多條款現在都在實施,比如公開招聘、聘用合同、績效工資等,但以前都是碎片化分布在有關規章和制度里。“現在出臺《條例》,系統全面地將各方面規定納入進來,讓事業單位人員管理更規范、更便于操作”。
這次改革,凡是由國家機關舉辦或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列入事業機構管理序列的事業單位都要動。事業單位在編在冊的正式工作人員,都要納入崗位管理。這將涉及全省9.2萬個事業單位,214.7萬名工作人員,主要分布在教育、衛生、科技、城市公用事業等社會公共領域,將由“固定用人”向“崗位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
根據我省制定的《河南省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實施意見(試行)》方案,我省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將單位分為行政類,公益一類、二類、三類,和生產經營類。崗位又分為三類,每一類分若干等級,實行最高級別控制和結構比例調控。
楊盛道表示,《條例》7月1日就要施行,時間緊任務重,目前正在制訂詳細的實施方案。“此項改革,牽涉單位幾萬個,200多萬人,既要抓緊時間,又需要慎之又慎。”
提出事業單位改革 已經21年
“1992年根據建立市場經濟的要求,提出1993年開始改革事業單位問題,至今已經21年了。”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常務副院長樊明教授介紹。
2002年,由國務院轉發人社部文件,事業單位實行全員聘用制,事業單位人員全部簽訂合同,變“身份管理”為“崗位管理”。到現在為止,已經推行了12年,全國簽訂聘用合同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達90%,為事業單位創造了能走向社會的基本條件。
“實行崗位設置、崗位管理,使得大量事業單位擁有了用人自主權,現在的編外用人,就是臨時工,也是當時開始的。事業單位自己有經費,加上靈活的聘用制度,以合同作為依據,實現聘用的市場化。”當然,也出現了很多問題。
文化單位已轉企 醫、校改革停滯4年
事業單位改制,在河南是開始推行的。
,全省146家出版發行單位,河南電影制片廠、河南電影公司和鄭州、開封、洛陽等5個試點市及所轄縣(市、區)的56家電影公司、電影院,省屬和5個試點市的7家國有文藝演出院團,《故事家》、《傳奇文學選刊》、《傳奇故事》等3家非時政類刊物共214家文化事業單位已全部完成轉企改制工作。
但對于其他像學校、醫院、科研機構、農林水等事業單位的改制,則停滯不前。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一位副院長說,比如我們依照有關規定,提拔了科長,提拔后應該按照科長的級別拿工資,但需要人事部門定崗。如果和人事勞動部門溝通不暢的話,這些干部就不能定崗,就拿不到工資,“另外,還牽涉到財政部門,因為學校的工資開支都是財政撥款”。他表示,中間出現了很多類似的問題,所以,改革就停滯了。“當然,這也是全國的共性問題”。
【說法】 財政壓力巨大等成為改革四大主因
“現在的事業單位,有事業編制、聘用合同制、臨時工等多種身份,管理和執行方面的問題非常突出。實行統一的聘用合同制,將改變這樣的狀況。”鄭州人民醫院領導說。在省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宋向清看來,事業單位是政府在公共服務領域的延伸或化身,有些四不像,可以是一個純粹的行政機關,也可以具有行政機關和公共服務機構雙重職能;在提供公共服務的同時,事業單位還可以是一個以營利為目的的投資公司。
“這種身份的混亂導致社會認知模糊不清,老百姓往往簡單地把事業單位看作政府,而事業單位也往往將自己看成是政府的一部分。”他表示,“身份認知混亂、職責分工模糊、財政壓力巨大、養老雙軌制等造成的社會資源分配不公是我國事業單位改革的四大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