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自主招生政策來說,有著特別的意義。
如果從2003年春季,在教育部的統一部署下,北大、清華等一批“985高校”開始實施自主招生改革試點算起,自主招生在我國已走過近12年的歷程。12年一輪回,是時候需要認真梳理與反思一下:究竟該如何評價這一改革曾經走過的歷程?如何正確看待其在整個高考制度改革所居的地位?未來走向如何?
在去年9月國務院出臺《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的大背景下,《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完善和規范高校自主招生試點工作的意見》出臺,明確提出,“完善和規范自主招生。自主招生主要選拔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優秀學生。申請學生要參加全國統一高考,達到相應要求,接受報考高校的考核。試點高校要合理確定考核內容,不得采用聯考方式或組織專門培訓。規范并公開自主招生辦法、考核程序和錄取結果。嚴格控制自主招生規模。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國統一高考后進行!边@是12年來,對自主招生政策最具體,也是最為嚴格的一次規范與完善。
根據教育部的部署,各高校將于2月底前發布自主招生簡章,并在3月底前完成報名申請。今年6月份參加高考的學生,將成為自主招生政策調整之后的首批考生。
被嚴格規范與完善之后的自主招生政策,12年后重新出發,能否回歸本質?
能否真正興利除弊,保障公平
十幾年來,自主招生政策始終伴隨著探索與爭議一路前行。
作為高考招生改革的重要嘗試,自主招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高考“一考定終身”的不足,為那些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進入優秀大學學習的機會。但隨著自主招生高校規模的擴大,高校對生源爭奪的日趨激烈,以及自主招生制度自身的內生性和結構性因素,其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甚至成為權力尋租和滋生腐敗的溫床。
為了有效糾正自主招生實踐中出現的種種偏差,《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完善和規范高校自主招生試點工作的意見》對自主招生的原則、規模、流程、操作等作了一系列細致的規范,正是旨在興利除弊,保障公平。
自主招生在以往實踐中的“選優”,使其常常演變成高考前的“掐尖”,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考生的不平等競爭。同時,向中學分配指標的做法也對中學自身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雖然教育資源不均衡的根本原因在于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但是高校在自主招生中對于優質中學的高度重視,導致了“強者愈強”,催生出一批“超級牛!保陀^上加劇了資源集聚效應,進一步拉大了城鄉差距和校際差距。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