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這“4個I”都有什么含義?
“創新”是指創業、科技創新、創新經濟以及創新體系。
習主席在G20峰會發言中,指出了當前世界經濟的“病根”:“上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動能已近尾聲”。因此,要想徹底走出危機,必須在“創新”二字上下足功夫。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全球范圍內孕育興起。要使這種增長潛力得以釋放,就要讓生產要素和資源在全球范圍內更加有效、便捷地流動。
為此,必須思考構建“全球創新體系”,使創新主體、創新基礎設施、創新資源、創新環境等能夠在全球范圍相互支持,共促發展,并且必須站在全球角度構建新的創新氛圍標準,而不是把一國標準推廣到國際市場。
杭州是中國的創新之都。把峰會舉辦地點放在杭州,大有深意,其中一個目的就是突出“創新”這個主題。
“活力”是指完善全球經濟治理,對其中的不合理之處加以改革,提高世界經濟抗風險能力,釋放經濟增長的潛力。
一個人要有活力,必須要有良好的神經系統。同理,世界經濟要有活力,必須要有良好合理的“神經系統”??完善而公平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
完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份額改革,使既定的改革新政策及新方案【全文】得以落實,并使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反映全球經濟金融運行的現實,讓人民幣加入SDR。IMF的改革計劃五年前就已達成,但美國一直拒不執行。怎么辦?這是下屆中國主辦G20繞不開的問題。
在全球治理體系中,中國已經加入了全部的主要國際組織,是國際秩序的主要參與者;通過新興的國際機制,如金磚國家、亞投行等,中國成為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推動者之一;而的G20,將使中國成為全球治理進程的主要協調者。
“聯動”是指聯動式發展,包括促進貿易與投資,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世界經濟共同發展。
在全球價值鏈時代,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實現單獨發展,任何區域貿易小集團效果也不可能長久。中國倡導“聯動式發展”概念,就是要破除藩籬,實現資源流動,共商、共建、共享發展。
習主席在G20峰會發言中,把貿易與投資比作世界經濟的“血液流通”,血液通則身體健。因此,中國主辦G20,要進一步促進貿易與投資,推進WTO多邊貿易談判向前發展。
聯動式發展,前提是建開放型世界經濟,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已經把“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作為基本國策。通過G20政府間合作,中國將促進全球統一市場平臺,推進全球自由貿易。
聯動式發展,還意味著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通路、通電、通網。這是中國自身的發展經驗;現在,中國將這個經驗貢獻給世界,作為G20全球經濟長效治理的主題。
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構想正是為上述這些目標服務。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一個“通”字,點明聯動式發展的主題。
“包容”是指包容性增長,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球,促進公平公正,實現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
習主席在發言中指出,危機的深層原因是發展不平衡問題。也就是說,世界上還有地方被甩在全球發展的列車之外。要想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就要推進包容性增長,也就是讓增長的成果惠及全球的各個角落。
占全球人口五分之四的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是全球共同發展的基礎。落實聯合國2030年發展議程,需要應對全球經濟發展中的不平等、不公正問題,同時協調應對氣候變化、環境保護等挑戰。讓處于全球價值鏈不同位置上的國家都能發揮自身優勢,共享發展機遇。
總之,杭州峰會主題已定,“4個I”各有深意。我們期待,在明年的杭州G20峰會上,這“4個I”將給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帶來新的動力。
相關閱讀:g20峰會談什么
11月15日至16日,二十國集團(G20)*第十次峰會在土耳其安塔利亞舉行,應邀出席。本次會議的主題定為“共同行動以實現包容和穩健增長”,與會各國*圍繞主席國土耳其提出的包容性、執行力、投資性增長等目標,聚焦世界經濟形勢、包容性增長、國際金融貨幣體系改革、難民危機等全球性議題。
在峰會涉及的眾多議題當中,“包容性增長”被置于格外醒目的位置。“包容性增長”的概念自2007年被亞洲開發銀行正式提出以來,逐漸成為G20乃至整個國際社會廣泛關注與努力推動的重要目標,其著眼于社會和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蘊含著平等共享全球化成果、中小微企業及個人能力建設、弱勢群體保護、投資和貿易自由化等項內容。
“包容性增長”的前提和基礎是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但復雜嚴峻的全球經濟形勢為包容性增長的實現帶來了挑戰。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2010年歐債危機爆發以來,全球經濟長期陷入不均衡復蘇、非均衡增長的泥潭。美歐日等“三駕馬車”在經濟復蘇態勢、宏觀政策導向上出現分化,從而加劇了全球經濟復蘇的復雜性。同時,巴西、俄羅斯等新興經濟體增長放緩趨勢明顯、甚至面臨滯脹壓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今年全球經濟增速的預測,已由年初3.8%下調至最新的3.1%。在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G20的當務之急是以促進增長和就業,提振世界經濟實現新一輪增長的信心。
中國為穩定全球經濟付出了艱辛努力,為實現“包容性增長”作出了重要的基礎性貢獻。作為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本身便是對全球經濟的重大貢獻。2011-我國年均GDP增長率為8%,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平均超過四分之一,從而有效填補了美歐日經濟“熄火”后的全球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的“空白”。今年以來,在前三季度國際上主要經濟體增長普遍低迷、國內轉型升級壓力加大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依然實現了同比增長6.9%,呈現出緩中趨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繼續成為穩定全球經濟“定盤星”。
本次G20峰會倡導的“包容和穩健增長”主題與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以及協調、共享發展理念不謀而合。在十八大后的中外記者招待會上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努力方向”。目前,中國正進入由“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走向全面小康的關鍵時期,而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共享發展最艱巨的任務。截至末,按照年人均收入2300元的現行農村扶貧標準計算,中國農村貧困人口還有7017萬人。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這一目標一旦達成,我國將提前十年實現聯合國《變革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確定的全球消除貧困目標。
放眼未來五年,中國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追求“共享發展”過程中,通過深入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教育公平戰略、就業優先戰略與創業扶持政策、健康中國戰略、人口發展戰略以及普惠金融戰略,以實際行動詮釋及豐富“包容性增長”的內涵,進而通過普惠性發展、包容性增長為全球和平與發展事業作出貢獻、樹立榜樣、建立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