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會課是班主任教育學生的陣地,是與學生交流溝通的平臺。在很多時候,班主任只是起一個上傳下達的傳聲機的作用,而班會課則成了下達任務作出要求的會議,班主任板著面孔說教,十分枯燥。若長期如此,學生反感,教師自身也會覺得沒有太大意義。因此,要改變對班會課的認識。它是教師與學生交流交心的好機會,是實施教育的良機。班會課切忌泛泛而談。如果一節班會課什么都強調了,就等于什么都沒說,就如同一堂課我們要講求一課一得一樣,班會課也應該有明確的主要內容,讓學生在開完班會后能夠明理,思想認識加強,進而落實到行動上,做到知行統一。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算取得初步成功。很多班主任很怕開班會課,尤其是主題班會課。其實,只要我們稍微用點心,是完全可以做好的。下面,我就結合自己在這方面的經驗,來談談我的體會和認識。
一、主題的確立。首先,班會課主題的確立必須有很強的針對性,可操作性,教育的目的一定要明確。針對學生中近期存在的傾向性問題,班主任應及時作出分析,并著能夠正確歸因,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找到教育的突破口。比如:開學后的第三周我的班會的主題就是“時間管理技巧”,就是專門針對進入高三以來絕大部分學生遇到的困惑即時間分配不合理,學習效率底下等問題召開的。開學之初,我的第一個主題班會是:“高三,我們一起走過”,目的就是開展目標教育,使學生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其次,班會課主題的確立必須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要知道他們渴望得到什么。是學習方法的指導,還是交際方面的指導,還是關于人生目標的確立、如何為自己作好人生設計等方面的內容,教師都應做充分的了解。只有這樣,教育才會更能貼近學生,才會有明顯的效果。比如:我本學期就有一個主題為“狀元之路”的班會,就是專門針對很多同學對高考狀元有一種特殊的情感,都渴望來了解他們的成功之道的心理確立的。于是我從網絡上搜集了大量的資料,并對其進行加工整理,制作成課件,結果班會課的教育效果非常明顯。
二、要做好準備工作。首先是教師的準備。教師對主題班會的準備要像準備一堂教學課一樣,充分了解學生的情況,特別是思想狀況,占有大量的資料,對課堂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應予以考慮。其次是學生的準備,需要學生發言的時候要作好布置,布置可以籠統一些,是為了防止念稿子等流于形式的發言。比如:我一般在周末上完課后就告訴學生,下周班會的主題是什么,然后要求學生作出相應的準備。有的班會則需要主持人,那么就應該有主持人的選拔、培訓等準備工作。此外,如果主題班會對場地場景等有特別的要求,那么同樣也應提前作好安排。?
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無論什么內容,哪種形式的主題班會,都要發動全體班集體成員共同參與,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能力,大膽的放手讓學生去做事。教師在主題班會課中可以是一個幕后工作者。比如,在我校第二屆“銀橋杯”班會課上獲得一等獎的主題為“我拿什么來報答你們,我的父母”的班會,有個老師就在私底下問我說:你的位置在哪里。我想這并不重要。有時候教師要敢于放棄表現自我的機會給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舞臺。教師的角色可以是一個編劇,一個導演。在這里,我想特別說明的是我們一定不要低估學生的能力,一定要相信他們可以作好很多事情。這一點我有深切的體會。高二學年時的一個班會課,我本來已經作好了充分的準備,但因為臨時有學生家長來訪,而且事情還比較緊急。于是我就叫了一個有主持班會課經驗的學生去代替老師的角色,并讓班長作好記錄,后來我了解到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班會課。因為老師不在,同學更放得開,在討論時能暢所欲言,氣氛十分活躍,對問題的討論很深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主題班會要入理入情。對學生的教育首先要“曉之以理”,而不是“施之以威”。把道理跟學生講清楚講透徹,要讓他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要讓他不僅知其然,還要讓他知其所以然。先讓他明理,這樣他才能會做到知行統一。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班會課更應該注重情感教育,以情感人。在觸及親情這樣的主題,我們就應該從“情”字入手,作好文章。比如:我的“我拿什么來報答你們,我的父母”這一主題班會課上,就有學生在發言的過程中泣不成聲。顯然,教育的效果已經達到。再如“誠信”這一主題班會課上也有學生自己曾經欺騙過父母而流下悔恨的淚水。如果我們班會課的教育能夠內化為學生的自我教育,那么這樣的班會課就應該是很成功的班會課了。
五、要講一點創新。班會課的形式應靈活多樣,可以教師講,可以學生講,可以歌可以唱可以演。對場地的選擇也不應僅僅局限于教師。比如我有一節班會課地點就在體育場。學生在特殊的場地里,特殊的氛圍之下,更能進行自我心靈的解剖,更能敞開心扉,與別人做交流。另外,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不僅可以增加課堂的容量,而且還能使課堂變得更直觀可感,豐富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