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最新蕪湖職業技術學院招生網和云南招生考試院公布的錄取數據,云南高考的考生需要成績在360分左右,位次排名需要在136619名左右,才可以考上蕪湖職業技術學院,不過每年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在云南招生人數不同、試卷難度也不同,所以錄取的分數也不會相同。
一、云南高考多少分可以上蕪湖職業技術學院
1、云南高考2022年考生上蕪湖職業技術學院的理科最低分需要398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19200名;
2、云南高考2021年考生上蕪湖職業技術學院的理科最低分需要36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36619名;
3、云南高考2020年考生上蕪湖職業技術學院的理科最低分需要374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30459名;
4、云南高考2022年考生上蕪湖職業技術學院的文科最低分需要474分,錄取最低位次為62864名;
5、云南高考2021年考生上蕪湖職業技術學院的文科最低分需要374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09678名;
6、云南高考2020年考生上蕪湖職業技術學院的文科最低分需要42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82766名;
二、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在云南的近三年的排名多少可以上
1、2022年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在云南的最低錄取分數線和最低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云南 | 理科 | 專科 | 398 | 119200 | 省政府 |
2022 | 云南 | 文科 | 專科 | 474 | 62864 | 省政府 |
2、2021年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在云南的最低錄取分數線和最低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云南 | 理科 | 專科 | 360 | 136619 | 省政府 |
2021 | 云南 | 文科 | 專科 | 374 | 109678 | 省政府 |
3、2020年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在云南的最低錄取分數線和最低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云南 | 理科 | 專科 | 374 | 130459 | 省政府 |
2020 | 云南 | 文科 | 專科 | 421 | 82766 | 省政府 |
一本學校二批錄取算不算一本
算一本,本科錄取批次只是學校的錄取順序,部分一本院校存在二本專業,所以會在二批次錄取,但是學校仍然是一本大學,沒有區別。
第一批和第二批次錄取就是我們所說的一本、二本錄取。第一批次是按照當年普通高考較高的分數線(如580以上),為重點本科錄取階段,就是優先錄取,即進行第一輪錄取。第二批次按當年普通高考相對較高的分數線(如520以上),沒有達到重點本科分數線或已達到重點本科線但被擠了下來,進行普通本科錄取,即第二輪錄取。
一本學校的大部分專業都是有研究生點和博士點的,學生在就讀期間可以申請保研或碩博連讀。甚至可以在本科期間就參與課題的研究,這都依托于本專業強勁的師資和科研水平。
但是一本學校的二批次錄取專業普遍是比較邊緣化的,大多數是沒有博士點和碩士點的,學生畢業如果想要讀研,就只能跨考其他專業或者其他學校,相對比較困難。而且本科期間也很難接觸到更深層次的教學研究。
不過現在很多省份已經合并批次了。合并高考院校錄取批次,對一本分數線之上的學生來說,幾乎并沒有影響,這些人本來就是能夠沖刺重點大學的學生。真真正正得益的是成績并不高的學生,在一二本線之間徘徊的學生,對于他們而言,沒了批次的問題,可以考的大學將沒有限制,選擇的機會將越來越多。也可以鼓勵考生們,沖刺更強的大學!
二本軍校名單
院校名稱 | 院校所在地 | 院校類型 | 學歷層次 |
陸軍裝甲兵學院 | 北京 | 綜合 | 二本 |
陸軍防化學院 | 北京 | 綜合 | 二本 |
海軍大連艦艇學院 | 遼寧 | 綜合 | 二本 |
空軍預警學院 | 湖北 | 綜合 | 二本 |
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 | 安徽 | 綜合 | 二本 |
武警特種警察學院 | 北京 | 綜合 | 二本 |
陸軍軍事交通學院 | 天津 | 綜合 | 二本 |
陸軍步兵學院 | 江西 | 綜合 | 二本 |
海軍潛艇學院 | 山東 | 綜合 | 二本 |
陸軍特種作戰學院 | 廣西 | 綜合 | 二本 |
陸軍勤務學院 | 重慶 | 綜合 | 二本 |
三、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校介紹
蕪湖職業技術學院是全國首批、安徽首所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和國家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院校,入選*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為安徽省唯一入選高水平學校建設單位;全國第二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校(安徽唯一一所高職院校入選),全國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院校,安徽省“四年一貫制”技術技能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院校,安徽省第二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院校。學校創建于1983年,原名蕪湖聯合大學。1997年5月,更為現名。2000年8月,具有百年辦學歷史的蕪湖農業學校并入。學校2001年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31所示范性職業技術學院建設單位之一,2006年被教育部、財政部列為“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計劃”首批28所立項建設院校之一,2009年學校以優秀等級通過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項目驗收。2012年5月,學校與蕪湖信息技術職業學院合并,為學校跨越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學校現有文津、銀湖、南陵等校區,占地2000余畝;總建筑面積60余萬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2.4億余元,設有17個二級學院和2個教學部、1個附屬中等職業學校以及安徽省蕪湖儀器儀表研究所(下轄全資“高新技術企業”子公司1個)。學校現有招生專業73個,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成教各類高等學歷教育學生4500多人。學校擁有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具有高級職稱的比例超過30%,具有雙師素質的比例超過80%。現有教授49人,副教授171人,非高教系列副高職稱22人。國家級教學團隊、省級教學團隊25個,省級名師(大師)工作室5個,省級技術技能型大師工作室6個。全國優秀教師1名、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1名、全省模范教師1名、全省優秀教師1名、全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1個。10名省級教學名師,2名課程思政教學名師、3名線上教學名師,22名省級教壇新秀,3名線上教學新秀,25名省級高職(高專)院校專業帶頭人,29個省級青年人才基金項目,5名教師獲省級專業帶頭人培養資助,10名教師獲省高校學科(專業)拔尖人才學術資助,32名教師獲優秀青年人才支持計劃,5名教師被評為蕪湖市首席技師。 作為地方政府舉辦的高職院校,學校堅持以服務為宗旨,緊密把握地方經濟發展脈搏,按照“地方性、市場化、技能型、開放式”辦學思路,圍繞蕪湖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面向市場、面向未來、面向國際化,以校企合作為平臺,主動融入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全市各大開發區和經濟園區,立足蕪湖汽車及零部件、材料、電子電器、電線電纜四大支柱產業,以及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農村建設對人才的需求,對接國家發展戰略,與企業開展校企深度合作,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夯實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內容,提升校企合作質量,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學校在與開發區同步建設、互動發展中,創新并推廣了以“教學合作、管理參與、文化融入、就業訂單”為主要內涵的“融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走出了一條依托地方經濟,服務地方經濟,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工學結合的高職院校特色發展道路。近年來,學校與聯合汽車電子、奇安信、奇瑞新能源、奇瑞汽車、海螺集團、蕪湖運達軌道、浙江中一檢測、南京應節科技、騰訊等近600家知名企業開展合作;與阿里巴巴、西門子共建數字商業、數字工業產業學院,培養一批區域創新發展急需的高素質專門人才;與途虎養車共建產教融合型校園實訓基地,促進校企雙方在人才培養與技術應用等領域共同發展;與安徽建工集團等共建實習實訓基地、與埃夫特等共建人工智能產教聯盟。加強與政府部門、行業的聯系,不斷拓展“政企行校”合作新路,在創新“點線面體”人才培養新機制,服務地方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取得顯著成效。截至2021年3月,學校獲批國家級教學成果獎3項,國家級精品課程2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2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2門,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立項建設項目2項,中央財政支持的職業教育實訓基地4個。在各類國家級學科競賽及教師教學競賽中,共獲一等獎32項、二等獎74項、三等獎95項;在各類省級學科競賽及教學競賽中,共獲一等獎290項、二等獎429項、三等獎591項。 學校高度重視科技成果轉化,不斷提升創新能力,深入推進創新平臺建設。近年來,立項各類科研項目1521項,其中省部級18項、廳級255項、市級81項、校級343項、專項課題66項、科技服務758項,共培育校級科技團隊15個、校級科技平臺11個,其中省級平臺5個,市級工程研究中心5個;學校作為起草或參與單位的6個蕪湖市地方標準獲批立項。取得國家專利授權381件,其中發明專利82件,并連續四年獲蕪湖大學生專利創新創業大賽特等獎。 學校堅持立德樹人、三全育人,以*核心價值觀為統領,以促進學生“崇德尚能全面發展”為目標,以建設優良校風學風,以實施校園文化主題教育三大活動月、社會實踐教育三進、思政教育三延伸的“333工程”為載體,積極創建具有歷史傳承、時代特征、地方特點的“蕪職特色”和傳統文化、地方文化、企業文化、網絡文化多元交融的校園文化體系,形成了全方位、全過程的校園文化建設格局。學校《校園文化建設“333工程”》獲教育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三等獎。扎實推進****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構建“大思政”理念下的思政理論課教育格局;加強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筑牢意識形態工作堅強陣地,建有“基層黨建活動中心、三全育人實踐基地、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2000余平方米,有效實施“1234”過程化考核和情景化實踐教學;全力構建“三全育人”新格局,獲批安徽省第二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院校;發起并成立全國高職高專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聯盟,建有“全國高職高專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聯盟”網站,搭建全國高職高專思政課交流平臺;與長三角域內部分高職學校共建“長三角高職高專思政課建設協作會”,推動高職高專思政課長三角一體化建設;聘請郭明義為“校外思政課導師”,成立“郭明義愛心團隊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分隊”;入選全國2017高職院校思政工作創新示范案例50強。 學校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按照專業對應職位,技能對應崗位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養得到用人單位廣泛好評,招生就業呈現“出口暢、入口旺”的良好局面。學校畢業生就業率、就業質量穩居全省同類高校前列。多年來學校獲“全國職業院校就業競爭力示范校”、“安徽省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安徽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標兵單位”、“安徽省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安徽省畢業生就業工作成效明顯單位”等稱號。 學校堅持招生工作類型化改革,逐步建立完善以“文化”+“職業(技能)”為特色的多元評價考錄機制,不斷優化生源結構。2009-2012年學校在全省率先開展了面向普通高中畢業生、中職畢業生、企業在職員工和退轉軍人招生試點工作。積極開展本科人才培養探索,力爭實現辦學層次飛躍。,學校成為全省“四年一貫制”技術技能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3所院校之一;2020年起,學校與安徽工程大學積極開展聯合培養專升本人才試點工作。近年來,學校積極聯系“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中國有經濟合作的組織,以及華僑、華人設立的經過注冊的基金會、行業協會、商會等進行招生宣傳。 學校高度重視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園區創業孵化項目和已經孵化出園項目近兩百家,直接吸納就業1500余人。畢業生留蕪比例高達90%以上。連續舉辦九屆大學生創業高峰論壇,形式和內容受到業界高度關注,并被譽為高校創業教育的“蕪職現象”。學校先后被授予“全國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國高職高專創新教育實踐基地”、“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示范校”、“省級創業學院”、“安徽省AA級創業孵化基地”、“蕪湖市創業孵化基地”等稱號和資質。創新創業教育成果獲2020年安徽省高校質量工程成果特等獎。五年來,師生團隊獲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賽金獎1項、銀獎3項、銅獎6項,省賽金獎16項、銀銅獎58項,2名參賽學生先后受到李克強總理和孫春蘭副總理接見。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成為蕪湖市和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一張亮麗的名片。 學校積極開展對外交流,不斷提升社會影響力。近年來,學校成功承辦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議、中國教育會計學會高職院校分會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