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只有很短的歷史,但卻有一個漫長的過去。下面是小編收集的心理學認知過程論文,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心理學認知過程論文1
摘 要:目前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越來越多地被教育和培訓領域所采用和重視。根據專家和新手的研究、建構知識的學習觀和元認知理論,圍繞知識的意義建構教學中應當注意的問題是:①樹立認知的教-學觀;②用真實的任務引導自主學習;③用概念框架建構認知圖式;④用隨機進入教學促進知識遷移。更多心理學論文相關范文盡在top期刊論文網。
關鍵詞:心理學論文
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是以信息的獲取、貯存、加工和使用的心理學,它重在揭示認知過程的內部心理機制,并能對人的各種心理活動、言語行為做出某種解釋。當代認知心理學運用信息處理的觀點來研究人的認知過程,包括感知、認知的神經基礎,信息在頭腦中的表示法,專業經驗知識的發展,語言結構及語言理解等,其主要的研究目標是揭示如何認識世界、如何學習,人的大腦如何儲存知識、解決問題等。它以新的理論觀點和豐富的實驗成果迅速改變著心理學面貌,逐步形成心理學的一個新分支,同時又促進相關學科如認知語言學的發展。
在課堂教學中,傳統教學在行為主義心理學以強調教學目標的行為化的影響下,一直存在著以結果為中心的教學傾向,側重于考察評估學習的外部行為表現,而對學習行為所反映的內部心理機制及其形成的條件,以及這種教育方式對終身人格產生影響的研究關注不足。受其影響,我們在平時的教學設計應用中,存在著只注意采用行為目標的具體描述(如傳統的教學環節)和系統分析方法(如演繹、歸納法等)的現象,而忽略在教學設計中心理形成內部機制和心理調節的應用問題。實踐表明,在教學設計中對心理認知規律的尊重,能調動起學生的認知內驅力,改善學生的認知結構,并改進認知方法。這不僅有利于外部行為能力的增強,而且使教學設計的實踐適應當前素質教育改革的需要。我們就認知心理學教學中的應用談談體會。
一、圖式理論與教學設計
1.教學四個心理環節的設計。
按照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古寧漢(DJCunningham)的說法,“學習是建構內在的心理表征的過程,學習者并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之中,而是以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現代認知心理學的圖式理論認為,我們之所以能理解一組句子及其含義是因為在我們的頭腦中存在著關于各種事情、情境和現象的圖式,這種圖式包含對各種事情、情境和現象及其內在邏輯關系的概括,其作用就在于它可以幫助我們根據這一圖式對一些具體的事實、具體的情境進行“推論”。
根據這個理論,我在教學中嘗試運用激發學生原有的感性認識,并引導學生對感性材料進行歸納、整理、重構,形成新的知識源,串聯成知識網絡四個環節。
以講解銀行知識點為例。
(1)感性材料來源:學生事先的調查及原有感性認識的積累。調動過程:讓學生上來描繪各個國家國旗的圖片或國家名字的英文全稱,同時讓其余學生以四人為一組將平時的感性積累的知識進行討論、整合。目的:進行感性知識貯備與興趣積累,讓學生調動自主學習心理等。
(2)對感性材料的歸類、整合與重構過程:將各種信息進行匯攏,分層次進行排列,比如從亞洲國家到美洲國家,從南半球國家到北半球國家,對世界國家總體認識,等等。
(3)從對感性材料整合、重構并向理性認識上升,形成新的知識源:從對國家的感性接觸到對這個國家的深入了解。
(4)將新的知識源與知識網絡連接,把一個國家知識放入整個世界國家知識環節之中,并與風土人情、文化地理、經濟旅游等融通起來。這種融通還涉及學生自身對整個知識獲得時心理發展過程的熟悉,并進一步推動這種觀察動機的延續和發展。
2.設計環節中的具體情景設置。
學生原有的感性材料是有限的,所以有些感性知識還需要老師從外部輸入。教師對輸入的材料首先要進行加工處理,考慮其材料引出會產生的心理反應與趨向性。現代認知心理進一步表明:一幅形象的畫面,一組動聽的聲音,一段動態的場景,一段生動的背景材料,往往可以誘發認知內趨力,使人對自己的認知對象產生強烈的熱情。同時這些情景還可以成為思維活動的向導,從而牽動人對認知對象的想象和啟發。所以情景教學是誘發學生認知內趨力的最佳條件。這種情景或材料設置在時效性很強的中學政治學科中更有其獨特的地方。
如對“政黨制度”的理解。
(1)顯性題目設計:德國的國家性質?(資產階級專政)政體?(議會制共和制)德國國家結構形式?(聯邦制)德國的政黨制度?(多黨制)
隱性知識積累:增強對政黨的感性認識,從科爾下臺時潸然淚下激起學生對政黨選舉多種心理體悟,為政黨制度的講解做感性經驗的準備。
(2)建構政黨、政黨制度等相關知識源。
(3)將政黨制度在知識網絡體系中定位,引導學生思考政黨與國家政權、政黨制度與國家性質、政治與經濟的關系。
3.重構基礎理論的識記,把能力培養與心理發展協同起來。
現代認知心理理論證明,基礎理論對學生智力的發展及技能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教學的認知過程中,如何有效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積累,是實現能力的載體。心理學觀點進一步認為,智力是“在各個人身上經常地、穩定地表現出來的認知特點,就是認識能力或認知能力”,而能力“是順利地完成某種活動的個性心理特征”。從這點來看,認知水平是有差異性的,所以對基礎理論的識記要從學生原有的智力水平,即認知特征出發,對知識進行分解重構,從而從心理活動上影響學生的思維定勢,培養新的思維習慣,即形成某種新的心理活動能力。這種能力的獲得不僅以表層的識記為特征,即學習的方式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更在于有敏銳發現問題,主動提出問題,積極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探求結論的自主學習的過程。
如對“矛盾”概念的理解。
(1)由感性知識引出對矛盾的印象:從《韓非子》“矛盾之說也”講起,列舉相關矛盾例子,進而激發學生調動自我感性材料對矛盾作出淺層的理解與說明。
(2)對引出的感性材料歸類:其一可分為內部的沖突和對立;其二可為事物外部的沖突與對立;其三分析矛盾不僅指對立而且指統一,分析“統一”的兩種情形,讓學生滲透感性知識作出自主分析,并領悟對立統一是不可分割的;其四是日常生活中的對立統一與哲學上講的對立統一不同,是個性與共性的關系。
(3)將學生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引導后,讓學生對感性材料進行進一步分析整理,進而把《韓非子》“矛盾之說”中所犯的邏輯矛盾與辯證矛盾區別開來。歸納出矛盾概念及原理的理解與認識: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讓學生自主分出知識層次,并作出理解說明。
(4)將形成的矛盾新知識點放入哲學體系中進行定位,并與聯系、發展等觀點進行滲透交匯。
二、自我調節理論及其教學應用
在實際教學中學生有各自的個性,共同組成的集體又有集體的心理定勢等。教師應該首先探明這種心理特點,并利用相關的心理知識對心理定勢進行控制和干預。同時教師也是個體,外在的環境也會對教師心理動機產生作用,如何有效地控制自我情緒,有節制地調節自我的心理狀態對教學與師生關系的發展有著很重要的影響。所以在備課中,我備了心理教學的另一個教案,并有意識地進行個案和集體心理輔導案例經驗的積累。
心理教案的主線是發展雙向的“自我形象”,使師生之間形成“心理共振”。所謂“自我形象”設計,即我們在潛意識水平上對自我的認識、想象和評價。這種“自我形象”影響著我們的自尊水平、自我效能及自身潛力的發揮。但這種心理設計既需要內部條件,又需要外部條件。“一切有意義而持久的變化都是先從內部開始的,然后再由里向外地發展”。但有效的評價機制的建立有利于激發內部的潛質,從而調動內部進行積極心理因素的積累。所以,從外部來講,教師可以通過相應的心理教學手段從潛意識中同化師生的期望,通過對學生形象的提升來增進學生對班集體與個體的期望,有利于調動學生認知的內驅力,有利于強化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從而真正成為想改變的人、想成為的人。
這種心理備案結合不同班級的不同特點,以及不同學生個性差異進行調整。主要分個案與集體備教案兩種。
1.個體輔導教學設計和實驗研究
教學設計基本策略:首先積累個案觀察,其次從外部對個體自我調節進行干預。主要從以下五方面入手:讓學生嘗試了解自己、評價自己、作出計劃、采取行動及對結果不間斷進行經驗總結與學習。另外,從外圍環境為學生自我調節的發展創設條件。
2.集體輔導教學設計和實驗研究
教學設計基本策略:主要是從外部對集體自我調節進行某種程度的干預,嘗試讓學生用新的知識結構重新認知自己、評價他人,并作出相應反應。教師應對產生的各個階段的結果作出評價與激勵。
3.對教師自身進行自我調節
自我調節的基本策略:對自我心理進行認知,向優化心理素質轉化,進行適度減壓。
三、以探究、實踐為手段,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現代認知心理學要求教學應以探究、實踐為手段,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所以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面對書本內部知識向書本外圍知識開闊視野。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從以教師“教為中心”向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為軸心轉變,從而實現從認知到應用的心理習慣特征的轉變。
從面對書本到轉向外圍轉變過程,首先可以在課內讓學生通過討論等形式學會合作與溝通,進行相關經驗積累。其次可以嘗試讓學生在課外作進一步的探索與實踐,學會收集、分析、歸納、整理資料,學會處理反饋信息。
以《銀行和儲蓄者》為例,在授課過程中布置相應研究性課題,讓學生在課外分組合作完成相關銀行知識的匯集和拓展,比如:收集各大銀行信息,銀行降息分析,最新人民幣存款利率表,銀行開征利息稅有何好處,電子貨幣時代的遐想。學生對在銀行開征利息稅有何好處經調查認為:其一,可以較多地增加國家稅收和國家的財政收入;其二,有利于弱化儲蓄傾向,強化消費傾向,從而有利于擴大消費需求,擴大內需;其三,有利于緩解分配不公的社會矛盾。從調查中學生對國內國外利息稅的征收情況進行了比較,對當前個人收入所得稅征收情況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如了解當前存款中貧富差距懸殊的情形,70%―80%的存款為10%左右的個人所擁有等,從而對國家稅收政策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
心理學認知過程論文2
摘 要
文章從《心理學報》近五年關于注意研究的熱點問題入手,對近五年注意方面的相關研究做簡要的梳理。近五年來心理學報上刊登的關于注意的研究論文研究熱點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注意與工作記憶的相關研究,另一個是注意偏向的相關研究。
關鍵詞 工作記憶;偏向競爭模型;注意偏向;注意警覺;注意維持
1 引言
為了解近年來關于注意的研究趨勢,收集整理了從20xx年到2013年(已發表)《心理學報》上共發表關于注意的研究論文24篇:其中9篇是關于工作記憶或記憶與注意之間的研究;6篇是關于注意偏向的研究;2篇是關于空間注意的研究;7篇為其他研究方向的論文。
工作記憶與注意是兩個重要的認知結構, 也是心理學研究的兩個重要領域。工作記憶涉及對信息的加工、暫時性動態存儲和執行控制等核心認知過程; 而注意則是外界信息進入信息加工系統的通道控制機制, 二者的結合構成了信息加工系統的中心環節
根據前人的研究,工作記憶一般被認為兼有對信息進行短時存儲和加工兩項功能, 因此保存在工作記憶中的信息也有兩類:一類信息處于靜態存儲中, 等到需要時再加以調用; 另一類信息則處于被注意和被訪問的狀態, 隨時準備用于進一步的加工。有學者指出存儲和加工這兩種狀態是通過對記憶中特定子項的選擇性注意實現的,在工作記憶系統中存在這樣一個核心區域??注意焦點。
注意是認知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有關注意早期的一些研究主要集中于聽覺注意,這些研究大都圍繞著雙耳分聽任務進行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關于注意的研究方法也發生很大的變革,尤其是認知神經科學方向。
近年來注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與工作記憶的交互作用及注意偏向上。有關工作記憶方面的研究及爭論焦點主要是:工作記憶表征能否引導視覺注意選擇?怎樣引導?在注意偏向的研究方向研究焦點主要是:不同條件客體對所產生的注意偏向現象是由于注意警覺還是解脫困難所導致?
2 研究熱點
2.1 注意與工作記憶
關于工作記憶能否引導視覺注意的選擇,主要有以下兩種取向:
認為工作記憶能夠引導視覺注意的選擇,支持的理論有視覺注意的偏向競爭模型,該理論模型認為個體存在兩種注意控制方式:(1)自下而上注意控制, 主要受刺激性質(如刺激的特異性和凸顯性)的影響; (2)自上而下注意控制, 主要受目標與期待(當前的目標、對刺激位置和出現時間的期待)的影響)。而自上而下的注意控制在注意選擇過程中起著很大的作用,自上而下加工機制實現的途徑就是通過激活儲存在工作記憶中的目標表征或模板來完成的。(白學軍,尹莎莎,楊海波,20xx)因此,工作記憶對于視覺選擇性具有一定的引導作用。楊海波, 尹莎莎,白學軍(20xx)通過研究認為, 保持在工作記憶中的目標模板使視野中具有目標特征的刺激自動優先獲得注意,結果支持偏向競爭模型。
認為視覺工作記憶內容引導注意控制的方式并不是偏向競爭模型所說的那樣, 而是比較靈活,甚至某些情況下并不影響注意選擇反而有可能抑制注意。
總的來說工作記憶內容能否引導視覺注意與具體的環境有關,并不是所有的環境下工作記憶都能引導視覺注意;即使發生引導作用,注意也不是完全被動的而是相對靈活積極的與工作記憶發生交互作用。
2.2 注意偏向
注意偏向的產生機制還沒有一致看法。目前主要有兩種解釋:第一種是注意警覺:在定向階段, 個體對威脅性的刺激更加敏感,注意被威脅刺激所吸引,因此表現出對威脅刺激的注意偏向;第二種是解脫困難:威脅刺激影響到注意維持的時間或注意解除的能力, 使得注意在這些刺激所在區域停留的時間較長,從而產生了注意偏向。而在實際研究中這種爭議則主要體現在對不同影響因素的研究得出注意偏向產生機制也通常不同。
李海江,楊娟(20xx)關于不同自尊水平者的注意偏向研究從外顯自尊和內隱自尊角度出發, 以大學生情緒面孔(高興, 中性, 憤怒)圖片為實驗材料, 采用“空間線索任務”實驗范式, 探討了不同自尊水平個體注意偏向的特點及其內在機制。該研究結果表明, 在無效線索條件下, 低外顯自尊個體對以憤怒為提示線索的靶刺激的反應時顯著長于高興和中性, 說明低外顯自尊個體對負性情緒信息(憤怒)的注意偏向是一種注意的解脫困難; 高內隱自尊個體在無效線索條件下, 對以高興和憤怒為提示線索的靶刺激的反應時顯著長于中性, 說明高內隱自尊個體更易受到情緒性信息(憤怒和高興)的吸引, 是一種選擇性的注意維持傾向, 表現為注意的解脫困難。
楊智輝,王建平(20xx)研究了廣泛性焦慮個體在一般情境和不確定性情境下注意偏向的特點。采用點探測注意搜索任務研究了在一般情境下和不確定性情境下廣泛性焦慮個體的注意偏向, 結果表明高廣泛性焦慮個體的注意偏向以對威脅性刺激的注意轉移困難為主,不確定性情境會讓廣泛性焦慮個體更容易處于緊張焦慮的狀態當中,從而對情緒性刺激尤其是消極刺激表現出更多的注意偏向和對情緒性刺激直接的注意敏感性。
胖負面身體自我女大學生對胖信息的注意偏好的系列研究,表明胖負面身體自我女大學生被試對胖身體信息的視覺注意偏好是注意維持,即注意的解脫困難。
由上述的幾項研究可以看出近幾年來學者們研究注意偏向的方向主要是不同的因素的注意偏向效應產生機制是注意警覺,還是注意維持。
2.3 其他研究方向
除了上述的兩個研究熱點外,近年的注意研究還存在以下一些研究取向:
認知神經科學取向,劉玲,李荊廣(20xx)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兒茶酚胺氧位甲基轉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 COMT)基因是否也對全腦范圍的注意腦區具有調控作用,研究結果表明COMT 基因不僅調控前額葉腦區, 而且對形成注意控制網絡的多個腦區都有調控效應。這個研究結果提示注意控制能力的個體差異可能部分的來自于COMT基因對注意控制網絡的調控作用。黃澤軍,錢秀瑩(20xx)采用同步判斷(Simultaneous judgment, SJ)的研究范式探討空間注意梯度是否受到視網膜離心率的影響。結果表明分離狀態下存在傳統意義上的注意梯度效應, 而重合時, 注意易化梯度受到一個抑制梯度的影響。這說明, 注意梯度分布受到視網膜離心率的影響, 而影響方式符合注意點為中心的易化梯度場和注視點為中心的抑制梯度場的雙梯度場理論。
空間與注意研究,例如游旭群,張媛(20xx)研究了在仿真場景下類別空間關系判斷中的注意分配,并得出有效提示有助于注意資源的集中的結論。張宇,游旭群(20xx)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繼續研究關于負數的空間表征引起的注意轉移現象,得出了以下結論:對負數的低水平加工可以引起空間注意的轉移, 然而, 是對絕對值的加工還是數量大小的加工引起注意轉移依賴于共同參與的其它數字加工產生的影響。
3 總結
通過對近五年心理學報上關于注意研究的論文整理、分類,理出近五年注意研究的兩個熱點問題:注意與工作記憶的相關研究和注意偏向的相關研究。心理學報是國內心理學研究的前沿陣地,因此心理學報上的研究熱點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今年中國心理學界關于注意研究的聚焦點是在于工作記憶與注意偏向。
而關于工作記憶與視覺注意的研究焦點又在于:工作記憶內容能否引導視覺注意?及怎樣引導?通過對不同研究成果的比對分析對以上研究焦點問題作出如下回答:工作記憶內容能否引導視覺注意與具體的環境有關,并不是所有的環境下工作記憶都能引導視覺注意;并且即使發生引導作用,注意也不是完全被動的而是相對靈活積極的與工作記憶發生交互作用。
關于注意偏向的研究主要是涉及到注意偏向產生機制的爭論,根據前人的研究通常認為注意偏向的產生機制有兩種:第一種是注意警覺:這種理論認為在注意定向階段, 個體對威脅性的刺激更加敏感,注意被威脅刺激所吸引,因此表現出對威脅刺激的注意偏向;第二種是解脫困難:威脅刺激影響到注意維持的時間或注意解除的能力, 使得注意在這些刺激所在區域停留的時間較長,從而產生了注意偏向。近年在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探明不同研究對象產生注意偏向的機制是注意警覺還是注意維持。
其他方向的一些研究主要是涉及到認知神經科學和空間與注意。事實上認知神經科學取向是當代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研究取向之一,在許多的認知實驗中都會采用到比如FMRI,ERP等研究途徑。但是由于文章分類的依據主要是熱點與非熱點,因此認知神經科學取向在這里不作為主要的闡述對象。
參考文獻
[1]宣賓,劉振會,張愛青,孫曉凱,. 工作記憶中注意焦點轉換的代償機制??來自聾生和發音抑制的證據[J]. 心理學報,(9).
[2]白學軍,尹莎莎,楊海波,呂勇,胡偉,羅躍嘉,. 視覺工作記憶內容對自上而下注意控制的影響:一項ERP研究[J]. 心理學報,(10).
[3]胡艷梅,張明,徐展,李畢琴,. 客體工作記憶對注意的導向作用:抑制動機的影響[J]. 心理學報,(2).
[4]楊智輝,王建平,. 廣泛性焦慮個體的注意偏向[J]. 心理學報,,(2).
[5]李海江,楊娟,賈磊,張慶林,. 不同自尊水平者的注意偏向[J]. 心理學報,,(8).
[6]高笑,王泉川,陳紅,王寶英,趙光,. 胖負面身體自我女性對身體信息注意偏向成分的時間進程:一項眼動追蹤研究[J]. 心理學報,(4).
[7]翁春燕,陳紅,朱嵐,. 限制性飲食者對食物線索的注意偏向:基于目標矛盾理論模型[J]. 心理學報,(5).
[8]劉玲,李荊廣,宋宜穎,劉嘉,. COMT基因對注意控制神經基礎的調控效應:影像遺傳學研究的元分析[J]. 心理學報,(4).
[9]黃澤軍,錢秀瑩,. 視網膜離心率影響空間注意梯度分布[J]. 心理學報,(10).
[10]游旭群,張媛,劉登攀,. 仿真場景下類別空間關系判斷中的注意分配[J]. 心理學報,(7).
[11]張宇,游旭群,. 負數的空間表征引起的空間注意轉移[J]. 心理學報,(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