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的社會實踐論文
快到寒假了,各個學校也許正在籌劃學生的寒假社會實踐。我們的學生需要什么樣的社會實踐?我認為,學生的社會實踐應該與他們想從事的理想職業密切掛鉤。
我們的有關部門規定學生每學期都要進行一次社會實踐,這件事情本身是意義重大的,但由于只知道社會實踐可以提高學生的適應社會的能力,但具體是什么能力卻不太清楚,從而導致社會實踐流于形式,對不同的學生沒有很強的針對性。
如果我們把學生的社會實踐與學生的職業理想掛鉤,操作起來就會具體有效得多。
我曾在學校當老師,參加過學生的多次社會實踐,但我認為,很多社會實踐針對性不強,不是所有學生都能從中得到真正的鍛煉。
舉例說明。我以前所在的學校曾經組織學生到污水處理場參觀。具體操作如下:年級組長自己確定了這個主題,目的是想通過這次參觀讓學生明白污水處理的不易從而知道如何節約用水。年級組長確定主題后,去實地踩點,確定參觀時間參觀路線參觀內容等。參觀前年級組長根據要參觀的內容給學生發了一張參觀提綱,有若干道題需要學生回答。參觀的過程中,學生拿著提綱到處找答案,將一張提綱上的答案完成,耶,“圓滿”完成任務。
這樣的實踐問題在于:前期沒有學生的參與,學生缺少主動探究的過程,其結果必然大打折扣;參觀的過程中也是把課堂模式搬到社會而已,學生還是聽講解,記筆記,看說明,記筆記,沒有調動他任何探究的積極性。至于學生的后期社會實踐報告,也基本上是千篇一律??以節約用水為主題。老師以為目的達到了,任務完成了,OK了。
當然,這樣的活動不是一點意義沒有,但沒有把社會實踐的意義最大化。
我們的社會實踐目的是要學生進入社會,了解社會。但這么大一個社會,你要學生了解什么?沒有具體的目標的社會實踐就會流于形式,起不到它真正要達到的目的。
國外的社會實踐形式可以給我們一個借鑒。
美國學生從小學開始就根據自己的職業目標進行社會實踐,美國大學的錄取也要看學生的社會實踐情況。大學生中的社會實踐就更是普遍,尤其是大三以后,很多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就會得到單位的聘書。美國學生的社會實踐不是到公司轉一轉,參觀一下就了事,而是經過一兩天的培訓后,就把你當一個人用了,你能在工作中得到很大的鍛煉。有個國內到美國讀大學的學生,其家長說,孩子一學期學習都很辛苦了,假期回家吧,至于社會實踐嘛,好辦,我有朋友是某某大公司的,到時候叫他給孩子開一張證明就行了。國內好多地方中小學生的社會實踐就是到居委會蓋章應付學校老師的檢查。
我們學生需要的不是一紙證明,而是真正的實習鍛煉能力,未來的發展也不需要證明,需要能力。我們學生應該珍惜實習機會,在實習中鍛煉自己的職業能力。
一個成績非常優秀的學生到美國上本科,她就讀的學校實驗室開放時間是晚上8點到凌晨1點,可她說實驗根本就做不完,因為看各種各樣器材的說明書就會花費她4小時的時間,而她的美國同學一進實驗室就可以開始做實驗,根本不用看說明書。問他們為什么這么利害,他們說這些儀器他們家里都有。美國學生的職業規劃從6歲就開始了,他們會從小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點等
探索自己的理想職業,從小就有比較清晰的職業目標,因此他們從小就為這些職業目標鍛煉相應的知識、技能、素質,他們家里就經常“玩”那些儀器,所以他們的動手能力很強。
真正有效的社會實踐是學生根據自己未來想從事的職業理想,到社會各部門去了解這一行業的工作模式,發展方向,需要的知識、技能,素質,或是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相關的素質,為將來進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學生的很多能力,單靠做題是訓練不出來的,比如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克服挫折的能力,就需要在社會實踐中去磨練。比如,在職業探索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去采訪正在從事著自己的理想職業的那些人,了解這項工作具體是做什么的?這項工作需要什么樣的知識和技能?需要學什么專業?需要通過什么樣的培訓?薪水如何?有何發展空間?等等。學生要聯系到這樣的職業人士,他就得先分析,到哪里去找這些職業人士?我怎么找到他們的聯系方式?我要怎么給他們交流才能得到我想要的信息?在與別人聯系的過程中也許會碰壁,如果碰壁了,怎么辦?要繼續采取什么樣的辦法,才能最終達到自己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適應社會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磨練,他會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學會如何更好的與人溝通,如何采取不同的方法達到自己的目的,遇到困難應該如何想方設法去解決?如果經過長期這樣的訓練,我們還愁我們的學生高分低能嗎?
不管是上學期間的社會實踐還是畢業以后尋找工作,都是到一定的工作崗位上去干活,同樣是干活,但對一個人的發展卻是很不一樣的。
上中學、大學期間,你可以嘗試很多種工作,在這個嘗試的過程中,鍛煉了你的能力,同時發現了自己的喜好,能及早地明確自己的職業理想,從而在學習、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磨練該職業需要的知識技能,一旦走進社會,你就能很快的進入工作狀態,為用人單位帶來效益,也為自己帶來高薪。在學生期間有越多的社會實踐,越能為學生提供更持久的發展力,大學招生、用人單位都很看中學生的社會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