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古以來,我國就以“禮儀之邦”著稱,這也使得中華民族的文明禮儀得以傳承和發揚。以文明禮儀育人,不但可以豐富一個人的內涵,還可以提高一個人的整體素養,讓言行舉止變得養心怡人。
【關鍵詞】寄宿生;文明禮儀;教育
學校文明禮儀教育是塑造和培養學生德育和素質全面、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而《弟子規》作為國學啟蒙的著作之一,對學規和學則做了細致的詮釋,讓其內容更通俗易懂,便于學生學習和理解,因此是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教育的首選之作,同時也推動了學校文明禮儀教育的發展。
一、進行《弟子規》文明禮儀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在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以來,我國人口總體得到了控制,獨生子女數量也隨之上升,又加之經濟時代的飛速發展,城市工作機遇比較大,農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最終也導致留守兒童數量的加劇,有的身兼“留守兒童”和“獨生子女”的雙重身份。因此,要讓這些寄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他們的人生發展做好正確導向,開展《弟子規》文明禮儀教育是有必要的。第二,對于剛進入寄宿環境的同學來說,這是一個群居生活的挑戰,需要具備與同學友好相處的本領和自理生活的技能等。通過《弟子規》教育不但能夠疏導他們的心理障礙,大膽嘗試新的環境,還有助于師生關系的融洽,讓“禮讓”和“仁愛”走進他們的生活,讓堅強和自立作為他們“披荊斬棘”的利器。因此進行《弟子規》文明禮儀的教育是必要的。
二、用《弟子規》進行文明禮儀教育的措施
1.營造文明禮儀教育的環境
孔子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可見環境即可增加一個人的內涵和修養,也可“糟粕”一個人的身心修養。所以,營造什么樣的環境是有待深思的。我們可以把學生寄宿環境進行精心布置,把學校的教室、寢室、食堂墻面、食堂桌面、走廊、宣傳欄、板報等,都把《弟子規》文明育人的內容呈現在上面,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提醒和督導學生們的言行舉止,用“水滴石穿”的意念來引導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將《弟子規》中的“忠、孝、仁、智、禮、義、信”學以致用。
2.通過滲透方式進行文明禮儀教育
《弟子規》是傳統教育中的精華之作,其精髓博大精深,而又言簡意賅,給人們呈現一種活靈活現的貼切生活的畫面感,它把孩子日常的生活規范和責任都囊括其中,教育孩子如何尊老愛幼、團結友善、誠信做事、誠實做人等。因此,文明禮儀的教育要從身邊的生活著手進行滲透教育。第一,通過生活習慣。在禮儀教育中還要注重日常的生活習慣,因為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文明的禮儀。對于學生的生活習慣要加以引導,從他們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入手,比如打掃教室衛生、主動向老師問好、清理宿舍等細節方面,從而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要和日常的生活聯系在一起,比如說“晨必盥,兼漱口”就是告訴學生在早上起來要記得洗臉漱口,在上課時老師可以詢問學生早上是否都洗臉刷牙了,這樣做既能幫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還能讓學生加深《弟子規》的印象。除此之外,老師還可以組織禮儀教育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會禮貌待人,從而加強對學生的禮儀教育。第二,通過友愛師生。教育中的一條就是要教學生做人,在課堂上能夠遵守課堂紀律,路上遇見老師或是同學能夠主動去打招呼問好,正所謂“路遇長,疾趨揖”就是讓學生能夠主動的向客人打招呼并與之交談。長此以往,在班上就會逐漸形成互敬互愛的班風,培養了學生的高尚品格,端正了學生的品行。第三,通過孝敬父母。從古至今,“孝行”一直是衡量一個人本性的最好標桿,但是當下社會很多的孩子都泡在被愛里面,而忘了回饋父母的愛。通過《弟子規》的學習讓學生知道孝敬和關愛父母,比如說其中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就是讓學生明白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幫父母多干一些家務,主動的幫父母端水、做飯等,這些事情看起來有些微不足道,卻能感動父母、溫暖父母的心。
三、《弟子規》對寄宿學生文明禮儀教育的作用和意義
通過用《弟子規》對寄宿學生進行文明禮儀的教育,一方面,《弟子規》的韻律性較強,易于學生的學習和吸收;另一方面,由于受家長獨寵和嬌慣的影響,造成了當下學生大多欠缺對于文明禮儀的理解和使用,且在道德品行的修養方面也會存在偏差,通過《弟子規》育人措施的踐行和開展正卻修正了學生們的思想偏差,形成了文明做人、以禮相讓的良好品行,同時也凈化了社會風氣,為后來崛起之人樹立了榜樣。綜上所述,對于學生來說他們的品德、心性及言行的形成還處于初級階段,可塑性也比較強,用《弟子規》對寄宿學生進行文明禮儀教育,為他們更好地“成人”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吳征遠《.弟子規》與美麗心靈的培育[J].山西青年,2013(10).
[2]王婷婷.誦國學經典,揚改革風帆???淺談誦讀學習《弟子規》作用和意義[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2).
[3]楊高洪.百善孝為先???讀《弟子規》有感[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