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的參保對象是哪些?
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本市城鄉居民可以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一)具有本市戶籍;(二)年滿16周歲(全日制學校在校學生除外);(三)非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的在職人員和離休、退休(退職)人員;(四)未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
二、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如何籌集?
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主要由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構成。
三、參保人員有哪幾檔個人繳費標準?
1950年1月1日(含)后出生,符合參保條件的人員,應根據個人和家庭經濟情況選擇繳費標準并按年繳費。繳費標準目前設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1000元、2000元七個檔次,參保人自主選擇繳費檔次,多繳多得。對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證》且殘疾等級在二級以上的重度殘疾人和持有《諸暨市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對象救助證》、《諸暨市城鄉困難家庭救助證》的低保對象等困難群體個人繳費,財政按最低檔次繳費標準給予全額補貼。
四、60周歲以下人員(1950年1月1后出生)如何辦理參保手續?
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的人員應持身份證原件及復印件1份、戶口簿原件及復印件1份,并在指定金融機構(郵政儲蓄銀行各網點)辦理好用于繳費的銀行存折,持存折原件及復印件一份。在每年的12月5日前(2010年要求集中在5月份)向所在村(社區)提出申請,填寫《諸暨市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登記表》,對復員退伍軍人、重度殘疾人、低保對象等,還需提供相關證件的原件及復印件1份。
五、參保人員如何繳費?
參保人員應在繳費期(每年1至2月份,2010年集中在6至7月份)內,在郵政儲蓄銀行繳費存折中存入足額養老保險費,由銀行通過批扣方式代為收繳,年終時仍未繳納養老保險費的,按中斷繳費處理。
六、集體補助如何確定?
有條件的村集體經濟組織應當對參保人繳費給予補助,補助標準由村民委員會召開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民主確定。鼓勵其他經濟組織、社會公益組織、個人為參保人繳費提供資助。
七、政府補貼如何確定?
參保人員選擇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檔次繳費的,財政按繳費標準的10%進行補貼,補貼標準低于每人每年30元的按30元補貼;參保人員選擇1000元和2000元檔次繳費的,財政按繳費標準的8%進行補貼。按平均繳費額(即:繳費檔次的算術平均值642元)計算復員退伍軍人賬戶化額度,財政補貼標準為10%。
八、養老金待遇的領取條件是什么?
參保人員年滿60周歲時,按規定辦理養老金領取手續,從核準享受的次月起按月領取養老金。
2009年12月31日前已年滿60周歲、符合參保條件的城鄉居民,不用繳費,按月領取基礎養老金,但其符合參保條件的子女應當參保繳費;距領取年齡不足15年的,應按年繳費,到年滿60周歲時允許其按當年平均繳費額進行補繳,也可選擇按其他檔次繳費標準進行補繳,累計繳費年限不超過15年;年齡不滿45周歲的,應按年繳費,累計繳費不少于15年。
九、城鄉居民養老金待遇包括哪些內容?
城鄉居民養老金待遇由基礎養老金、個人帳戶養老金和繳費年限養老金三部分組成,支付終身。(詳見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待遇計算表)。
十、基礎養老金如何確定?
月標準不低于60元/人,城鎮居民可適當高于農村居民。今后隨經濟發展可適當提高基礎養老金標準。從2010年1月1 日起,基礎養老金月標準為:60周歲至89周歲的人員,農村居民60元/人,城鎮居民70元/人;90周歲及以上人員100元/人。
十一、個人帳戶養老金如何確定?
月標準為個人賬戶全部儲存額除以139,個人賬戶中個人繳費部分和財政補貼部分同比例支出,個人賬戶儲存額支付不足的從統籌基金中支付。
十二、繳費年限養老金如何確定?
月標準根據長繳多得的原則,按繳費年限分段計發。目前暫定為:繳費5年(含)以下的參保人,其月繳費年限養老金按1元/年計發;繳費6年以上、10年(含)以下的參保人,其月繳費年限養老金從第6年起按2元/年計發;繳費年限11年(含)以上的參保人,其月繳費年限養老金從第11年起按3元/年計發。
十三、參保人員死亡后有何待遇?個人繳費部分如何處理?
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實施后,已領取養老金待遇的參保人員,死亡時可享受一次性喪葬補助費。一次性喪葬補助費標準為參保人死亡當月享受的基礎養老金的20個月金額。其養老保險個人賬戶中的資金余額,除政府補貼外,一次性支付給法定繼承人或指定受益人。
十四、復員退伍軍人在養老金待遇上有何優惠政策?
對參保的復員退伍軍人(含制度實施時已滿60周歲人員),軍齡視同繳費,并加發優待養老金。其養老金由以下部分組成:(一)基礎養老金。按復員退伍軍人領取養老金當年的統一標準發給。(二)個人賬戶養老金。復員退伍軍人軍齡可按一定的標準賬戶化,即:以復員退伍軍人領取養老金待遇當年平均繳費額加上政府繳費補貼為基數,乘以其軍齡(不滿1年按1年算)計算賬戶化額度,該額度與個人按規定實際繳費及財政補貼一并計入個人賬戶。個人賬戶養老金月標準為個人賬戶儲存額除以本人享受待遇時相對應的計發月數(計發月數參照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賬戶養老金計發月數表》)。(三)繳費年限養老金。復員退伍軍人的繳費年限為軍齡與其個人實際繳費年限之和。其繳費年限養老金的計發辦法與其他參保人相同。(四)優待養老金。復員退伍軍人在享受上述三部分養老金待遇的同時,每人每月再加發40元優待養老金。該標準今后由省里統一調整。
十五、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與原城鄉老年居民生活補貼辦法如何銜接?
原享受城鄉老年居民生活補貼的對象納入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范圍,原城鄉老年居民生活補貼改按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享受規定的基礎養老金。
十六、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與原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如何銜接?
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實施時,符合參保條件,并已參加原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以下簡稱老農保)、年滿60周歲且已領取老農保養老金的參保人,在繼續領取老農保養老金的同時,享受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對符合參保條件,并已參加老農保且未滿60周歲人員要求參加本辦法的,應將老農保個人賬戶儲存額按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實施當年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平均繳費額折算繳費年限(折算的繳費年限最長不超過15年,折算不足1年的應按年補差)并繼續繳費,老農保個人賬戶儲存額并入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個人賬戶;也可退保后重新參保。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實施后,原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繳費不再受理。
十七、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與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如何銜接?
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員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后,在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時,可將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儲存額,按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規定折算繳費年限,折算年限計算到月,具體折算辦法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儲存額除以關系轉移年度靈活就業人員基本養老保險最低檔繳費標準;并按靈活就業人員繳費基數的8%建立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其余劃入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基金。
已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城鄉居民,期間因就業狀況發生變化而中斷繳費的,如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繳費年限累計不滿15年的,可將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入戶籍地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資金轉入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并按轉入當年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平均繳費額折算繳費年限,按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規定享受相應待遇。
十八、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與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制度如何銜接?
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實施后,參加了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的農村居民,如被征地且符合參加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條件的,可以同時參加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已經參加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的居民,如符合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條件的,可以同時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
十九、符合享受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人員,哪些待遇可疊加享受?
符合享受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待遇條件的人員,如符合享受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最低生活保障、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社會優撫、農村“五保”和城鎮“三無”人員供養、精減職工和遺屬生活補助等待遇條件,可同時疊加享受。
二十、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如何跨地區轉移?
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員跨地區轉移,可將其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關系及個人賬戶儲存額資金轉入新參保地,按新參保地規定繼續參保繳費并享受相應待遇。
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待遇(靜態)計算表
單位:元
注:以農戶籍按年繳費滿15年的參保人員為例 。
個人繳費 | 財政補貼 | 到60周歲養老金享受待遇(元/月) | 到75周歲 累計養老金 | ||||||
繳費檔次(元/年) | 繳15年合計 | 年補貼 | 15年補貼合計 | 基礎 養老金 | 繳費年限養老金 | 個人帳戶養老金 | 每月 合計 | 每年養老金合計 | |
100 | 1500 | 30 | 450 | 60 | 30 | 14.1 | 104.1 | 1249.2 | 18738 |
200 | 3000 | 30 | 450 | 60 | 30 | 24.9 | 114.9 | 1378.8 | 20682 |
300 | 4500 | 30 | 450 | 60 | 30 | 35.7 | 125.7 | 1508.4 | 22626 |
400 | 6000 | 40 | 600 | 60 | 30 | 47.5 | 137.5 | 1650 | 24750 |
500 | 7500 | 50 | 750 | 60 | 30 | 59.4 | 149.4 | 1792.8 | 26892 |
1000 | 15000 | 80 | 1200 | 60 | 30 | 116.6 | 206.6 | 2479.2 | 37188 |
2000 | 30000 | 160 | 2400 | 60 | 30 | 233.1 | 323.1 | 3877.2 | 581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