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不卡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亚洲一本色道 AV,免费观看的AV在线播放

河源市棚戶區改造計劃及棚戶區改造補償標準

思而思學網

為切實改善我市棚戶區居民住房條件,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棚戶區改造工作的意見》(國發〔2013〕25號)、《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有關工作的意見》(國發〔2015〕37號)、《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棚戶區改造工作的實施意見》(粵府〔2014〕2號)和《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關于貫徹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有關工作意見的通知》(粵建電發〔2015〕52號),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計劃。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重點推進城市及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優先安排連片規模較大、居住條件困難、住房基本功能不全、房屋抗震性能差、結構和消防安全隱患嚴重、群眾要求迫切的項目,穩步實施城中村改造。將棚戶區改造與城市更新、“三舊”改造、土地整理及中心城區擴容提質等工作有機結合,使棚戶區居民住房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二)基本原則。

1.科學規劃,分步實施。按照“符合總規、對接土規,就地就近、靠攏城鎮,多措并舉、分類處理,集中居住、社區管理”的工作思路,綜合考慮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結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市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保障性住房建設規劃,合理確定棚戶區改造的目標任務,先急后緩、先易后難、量力而行、穩步推進,優先改造連片規模大、住房條件困難、安全隱患嚴重、群眾要求迫切的項目,有計劃、分步驟組織實施。

2.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充分發揮政府的組織引導作用,建立健全協調工作機制,完善組織機構,統一組織實施。各級政府(管委會)在政策、資金、土地等方面給予支持。注重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引導有實力、信譽好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參與棚戶區改造。充分調動企業和棚戶區居民的積極性,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

3.因地制宜,注重實效。按照小戶型、齊功能、配套好、質量高、安全可靠的要求,科學利用空間,有效滿足基本居住功能。堅持整治與改造相結合,合理界定改造范圍。對規劃保留的建筑,主要進行房屋維修加固、完善配套設施、環境綜合整治和建筑節能改造。重視維護城市傳統風貌特色,保護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以及不可移動文物,對不需大拆大建的舊住宅區,積極進行房屋維修養護、配套設施完善、環境整治和建筑節能改造。

4.統籌兼顧,配套建設。堅持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節約用地、綜合開發、配套建設、綠色低碳的方針,實行統一規劃設計、統一拆遷政策、統一配套管理、分期實施建設,組織好新建安置小區的供水、供電、供氣、通訊、光纖、道路、污水與垃圾處理等市政基礎設施和商業、教育、醫療衛生、無障礙設施等配套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促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

5.以人為本,依法拆遷。棚戶區改造項目安置補償方案的制訂,要充分尊重群眾意愿,采取問卷調查、入戶走訪、召開座談會、聽證會等方式征詢群眾意見,在得到絕大多數群眾支持的基礎上組織實施,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嚴格執行房屋征收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切實讓群眾得到實惠。

二、改造范圍、適用對象和建設標準

(一)改造范圍。

棚戶區是指現有房屋以簡易結構為主,房屋成新率低或破損率高,居民住房困難人數多,人均居住水平低,住房功能或配套設施不齊全,居民區道路狹窄,消防隱患大,衛生環境差,公共排水、供氣等配套設施達不到規定標準,存在較大安全隱患的集中成片居住區或非成片居住區。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改造項目可以納入棚戶區改造范圍:

1.房屋結構簡易,影響城市規劃實施和有礙城市景觀,使用年限超過40年的危舊房屋。

2.按照《房屋完損等級評定標準》和《危險房屋鑒定標準》(JGJ125?99),經專業機構評定屬于危險房屋或嚴重損壞房屋。

3.房屋使用功能不全,包括房屋室內空間和設施不能滿足安全和衛生要求(無集中供水、無分戶廚衛等)。

4.排水、交通、供電、供氣、通信、環衛等配套基礎設施不齊全或年久失修。

5.存在安全隱患,建筑密度大,房屋破舊擁擠,消防設施不健全,道路狹窄,電氣線路老化、電氣安裝不規范等。

(二)適用對象。

以現居住在棚戶區改造范圍內且自愿參加當地政府統一組織改造的住戶為適用對象,主要包括棚戶區內城市居民(含城中村村民)和國有工礦企業職工(含離退休人員)。具體對象由各縣(區)政府(管委會)結合當地實際確定。

(三)建設標準。

棚戶區改造新建住房戶型面積標準應符合國家住房建設標準,符合當地居民住房實際情況和居民的收入水平,以60平方米左右的中小戶型為主,原則上按照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等部門《轉發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關于推進城市和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粵建保〔2010〕48號)執行。具體建設標準由各縣(區)政府(管委會)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確定。

  三、改造方式和戶型設計標準

(一)改造方式。

1.就地拆建。在原址上進行拆后重建,新建的樓房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布局、統一標準的原則進行建設。

2.異地重建或集中安置。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的要求,另選合適地址進行新建,新建的樓房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布局、統一標準的原則進行建設。

3.房屋改建。主要通過對原有舊房和功能不齊全的房屋加以改造,使房屋和配套設施更適合職工居住的需要。

4.貨幣化安置。積極推進棚戶區改造貨幣化安置,對選擇貨幣化安置的棚戶區居民,可適當提高補償標準,在規定時限內簽訂征收協議的還可給予一定比例的獎勵補償。存量商品住房較多的縣區,要制定推進棚改貨幣化安置的指導意見和具體安置標準,保證棚戶區改造貨幣化安置比例達到20%以上。

(二)戶型設計標準。

1.棚戶區改造住房戶型面積標準應符合棚戶區居民住房實際情況以及地方財力和居民支付能力,其中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就地拆建和異地重建基本戶型面積為60平方米左右;城市棚戶區屬于個人產權的部分原則上實行拆補平衡,按不低于1∶1的比例進行補償安置。

2.棚戶區改造住房具體戶型設計標準,可根據當地居民平均居住水平,在征求職工意愿、滿足居住需求、保證基本功能齊全的基礎上按照有關規定合理確定,超過規定面積標準的部分按照當地政府確定的優惠價或市場價購買。

  四、總體目標和年度改造計劃

(一)總體目標。

2015?2017年全市完成棚戶區改造約6173戶。

(二)年度改造計劃。

2015年全市完成棚戶區改造1899戶,全市完成棚戶區改造2421戶,2017年全市完成棚戶區改造1853戶。

各縣(區)政府(管委會)要盡快編制2015?2017年棚戶區改造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合理確定安置住房小區配套基礎設施項目,以及與棚戶區改造項目直接相關的城市基礎設施項目,配套設施建設與安置住房要做到“四個同步”,即同步規劃、同步報批、同步建設、同步交付使用。

尚未納入本計劃改造范圍的新增加的棚戶區改造項目以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等部門的復核意見為準。

  五、政策措施和保障機制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縣(區)政府(管委會)是棚戶區改造工作的責任主體,對本地區棚戶區改造工作負責。各縣(區)政府(管委會)要細化工作目標、明確工作責任,做到規劃到位、資金到位、供地到位、政策到位、監管到位和分配公平,確保棚戶區改造工作順利實施。市住房保障辦負責督促指導各地盡快編制棚戶區改造規劃、年度計劃和具體安置補償方案,指導各地組織實施棚戶區改造,對項目建設進度和工程質量加強監督檢查。市發展改革局負責棚戶區改造的綜合協調工作,并積極爭取中央補助資金。市財政局負責根據中央、省財政對我市棚戶區改造的補助情況,進一步完善上級專項資金補助管理制度。市國土資源局負責督促棚戶區改造項目土地供應落實和土地出讓收益征繳工作。市審計局負責棚戶區改造項目的審計監督工作。各有關部門要簡化辦事程序,縮短審批時限,加快棚戶區改造項目的審批進度。

(二)多渠道籌集資金。棚戶區改造建設資金采取市場運作、政府支持、多方共籌、企業和個人合理分擔的方式解決,具體籌措辦法由各縣(區)政府(管委會)根據當地改造項目實際情況制訂。各地要加大資金投入,可從城市維護建設稅、城鎮公用事業附加、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土地出讓收入等渠道中安排資金用于棚戶區改造,并可從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中適當安排一定資金用于國有企業棚戶區改造。從棚戶區改造項目中收取的土地出讓收入,要優先用于棚戶區改造建設以及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等支出。市財政根據各地棚戶區改造規劃和年度計劃,按照粵府〔2014〕2號文的要求安排資金支持棚戶區改造工作。

(三)切實解決用地問題。各地應當根據棚戶區改造規劃和計劃,制定棚戶區改造安置住房建設用地供應計劃,納入當地土地供應計劃優先安排。棚戶區改造安置住房用地涉及使用新增建設用地的,優先安排用地計劃指標,列入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棚戶區改造項目由國家安排用地計劃指標,應保盡保。棚戶區改造實行用地預審和報批綠色通道制度,加快辦理用地報批手續。對配套建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涉及使用新增建設用地的,比照安置住房用地實行預審和報批綠色通道制度。棚戶區改造范圍優先納入城市更新、“三舊”改造規劃和中心城區擴容提質范圍,適用“三舊”改造政策規定。

(四)落實稅費優惠政策。棚戶區改造項目免收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等各種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經營服務性收費項目按低限減半征收。認真落實國家規定的各項棚戶區改造稅收優惠政策。棚戶區改造中配建的保障性住房項目,可執行國家規定的優惠政策。市住房保障辦要會同市發展改革、財政、國土資源、稅務、銀監等部門對各縣區棚戶區改造優惠政策落實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五)支持棚戶區居民購房。各縣(區)政府(管委會)應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制定本地區棚戶區居民利用公積金貸款購房首付政策。各地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在防范風險的前提下,對繳納公積金的棚戶區居民購買住房的,應簡化貸款手續,支持棚戶區居民購房。有條件的地區可建立棚戶區改造貸款擔保機制,設立規范的住房置業擔保機構,鼓勵有條件的各類經濟組織和民間資金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貸款擔保,降低銀行貸款風險,支持居民住房消費。

(六)加強工程質量監管。棚戶區改造工程要嚴格執行工程招投標、初步設計審查、施工圖審查、施工許可、工程監理、質量監督、竣工驗收備案等制度,嚴格工程質量管理,堅決杜絕“豆腐渣”工程。要優化項目規劃設計,按照節能環保要求,滿足基本居住需要。項目竣工后,要依法組織驗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要依法做好拆遷安置工作,嚴格執行國家和省有關房屋征收政策,堅持先安置后拆遷,通過貨幣補助與提供過渡性住房相結合的方式,解決被拆遷群眾的過渡安置問題。

(七)加強監督檢查。各縣(區)政府(管委會)及有關部門要加強對棚戶區改造工程進度、工程質量、資金使用等情況的監督檢查,并于每年12月31日前將本地區、本系統棚戶區改造工作進展情況、年度計劃完成情況及土地供應開發情況報送市住房保障辦等部門。市住房保障辦等有關部門要建立健全督查督辦制度,定期對各地各有關單位落實棚戶區改造政策的情況進行督促檢查。各級審計部門要將棚戶區改造情況作為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蹤審計的重要內容,加強對棚戶區改造項目的審計監督。嚴肅紀律,對工作不主動、措施不力、建設進度緩慢、質量安全問題突出、弄虛作假的有關單位和負責人,要按照有關規定進行問責。

(八)加強宣傳引導。各地要加強信息公開,向社會公開棚戶區改造相關信息。要在所有棚戶區改造項目的醒目位置懸掛永久性標志牌,接受社會監督。要主動發布和準確解讀政策措施,及時反映工作進展情況。要廣泛宣傳棚戶區改造的重要意義,尊重群眾意愿,深入細致地做好群眾工作,積極引導棚戶區居民參與改造。要注意跟蹤輿情民意,及時做好研判,正確引導輿論,為推進棚戶區改造工作營造良好的氛圍。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