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
1.陳致?:質控中藥材不受污染
【代表介紹】全國人大代表、河北邯鄲摩羅丹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代表案據】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但目前我國的中醫藥只占世界市場份額不足20%,而日本和韓國占到了近80%,且大部?用的都是漢方。原因主要有幾下幾個方面:一、原藥材的種植、儲存等管理規范缺失,原藥材的地產種植區域不清,產期不明;二、中藥生產企業同名產品普遍存在,中藥品種低水平重復及無序競爭問題突出,諸多歷史原因造成的部分企業中藥生產工藝技術水平低下,制約了中藥大品種的形成;三、中藥生產企業稅賦過重(原藥材購進按農產品13%抵扣,中藥產品按工業品17%增交),造成發展后勁不足;四、一些跨國醫藥企業借助資金和技術優勢,正在進軍中藥?場,倒逼形式嚴峻。
【代表方案】一、對已成規模的地產藥材,國家從資金上應給予支持,撥專款購置檢測設備,強化培訓,從源頭上質控藥材不受污染,消滅薰蒸及添加劑浸泡,確保藥材內在含量,確保重金屬、農殘不超標。二、建議國家撥出專項資金支持傳統中藥企業改造升級,筑高技術壁壘,實現生產全過程的智能化在線監控。三、建議國家相關部門為發展中醫藥大健康產業,出臺切實可行的政策,給中藥生產企業減負收費標準、稅賦標準,以增強做強做大的后勁。
【延伸閱讀】媒體曾報道,國際環保組織發布報告稱,對美國、英國等七個國家的產自中國的中藥材產品進行了抽樣檢測,發現樣品中含有多種農藥殘留。另外,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家,大批量地從中國進口粗加工的中藥原料精加工成中成藥,獲取巨大的利潤。目前業內公認的是,韓國、日本、美國等國外的企業直接壟斷了中成藥國際市場約90%的份額。
另有記者調查指出,不少中醫明知道病人什么癥狀、該用什么方劑,但苦于沒有好藥材可用,“無藥可用,猶如砍掉了中醫的左膀右臂,有力使不出”。江西一家中藥飲片公司總經理袁艷金直言,目前市場上的中藥材質量良莠不齊,甚至有不少假冒偽劣產品,很容易影響藥效,甚至發生事故。
2.祝淑釵:望住院醫師規培更完善
【代表介紹】全國人大代表、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放療三科主任
【代表案據】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自2015年起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啟動,目的是對大學5年本科畢業后的醫學生接受為期3年的規范化培訓,使其成為合格的臨床住院醫師。按照最新規培政策,新畢業生必須參加為期33個月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和臨床醫學理論課、常規臨床操作技能和相關法律法規等方面的一系列考試考核。在住培開始后半年期間內,調研了多家不同等級和地域的單位,經過住培學員的反饋和當地住培管理人員的溝通交流,發現各地在開展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過程中均存在不少的問題。具體如下:
1.指導教師的帶教意識和經驗不足,各科室輪轉計劃不合理。帶教老師的教學能力、教學意識、醫德醫風沒有嚴格的評價指標和持證上崗制度的約束,日常交給學員的臨床事務性工作較多,而真正技術含量高的常規臨床操作技能較少,造成培訓質量下降。此外,規培輪轉計劃較不合理,對于剛入學的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來說,在培養方案方面可能針對性不足,目標不明確。
2.住院醫師規培待遇較差,學員積極性不高。讀完碩士、博士后不被承認是合格的醫生,必須進行規范化培訓三年方可取得醫生資格,對其心理的影響是可想而知的。這些畢業生平均年齡已達27-29歲,面臨結婚成家生育等諸多民生問題,目前參加培訓的學員大多面臨窮苦潦倒的生活窘境。調查中有一名基層醫院醫生來參加我院規培,每個月原單位只發放給他1000元基本工資,加國家規培每月2000元補助津貼,年過三十的博士還靠家里接濟生活。我國醫務人員本來待遇就低,醫療環境惡劣,醫學院的招生人數在減少,從醫人數也逐年下降,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存在的諸多問題,會加快醫療人才短缺的速度。
【代表方案】希望規培更加完善,真正讓這一與醫療改革密切相關的制度理順,制定出相應的措施和具體方案。
【延伸閱讀】2月24日,在國家衛計委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計委科教司副司長金生國對規培時間、規培待遇、規培質量等與專科醫師規培休戚相關的諸多問題做出了回應。對于規培待遇,金生國強調,國家將從政策上給予保障,保證參加專科醫師規培的醫生與基地專科醫師享受同等水平的待遇。對于規培質量,金生國表示,通過嚴格執行規培基地遴選標準、規培內容與標準、基地師資能力建設、規培對象嚴格篩選等舉措,培訓質量是可以得到保證的。
在3月1日由中國醫師協會召開的“兩會醫界代表、委員醫學人才培養座談會”上,北京大學醫學部常務副校長柯楊表示:“在細節方面,國家衛計委與教育部等相關部門之間的工作還不夠協調,缺乏配套舉措。其實,對規培反應最大的群體是已經通過發論文達到某一崗位,但仍缺乏臨床實踐能力的醫生。如果要求這一群體去參加規培,需要在待遇上予以保障,讓這類醫生能夠安心接受培訓。”中日友好醫院院長王辰則說:“首先,住培與專培待遇確實是在制度實施過程中不容回避的問題。目前,規培待遇不僅不高,而且資金來源不明確。國際上的通行做法是,住培由國家統一出錢;在中國,規培基地、原來單位、國家財政、地方各級財政等給出的補貼如何確保到位,是關鍵性問題。”
3.戴松靈:加快推進家庭醫生制度
【代表介紹】全國人大代表、河南伊川豫港龍泉鋁業董事長
【代表案據】家庭醫生又稱全科醫生,是指對服務對象實行全面的、連續的、有效的、及時的和個性化的醫療保健服務和健康照顧的醫生。目前我國對家庭醫生的定位是綜合程度較高的醫學人才,主要在基層承擔預防保健、常見病多發病診療和轉診、病人康復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體化服務,被稱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我國醫療改革雖取得階段性成果,但有些問題仍然突出。如醫患關系問題,傷醫辱醫事件頻發;由于患者健康及醫療信息不能共享,重復檢查帶來的醫療資源浪費及群眾就醫負擔加重的問題突出;城市大醫院“巨人癥”問題,如新年開診首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門診量達2萬多人次,場面堪比“春運”,不僅“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沒有解決,反而增加了患者被誤診誤治風險及群眾“看病煩、看病沒有尊嚴”,這種舍近求遠的就醫現象,充分說明基層醫療服務能力不足,基層醫生缺乏患者信任。因此,如不加快為基層培養大量合格家庭醫生,醫改目標難以實現。
國內目前培訓合格的全科醫生累計有17.3萬,但真正注冊者也僅6萬余人,高達2/3的可注冊全科醫生者并沒有將執業范圍變更為全科醫學專業,不愿意做全科醫生。以河南為例,全省鄉鎮衛生院臨床醫生平均收入約2000元,在政府為基層醫療機構組織的高層次人才招錄中,本科及以上學歷者極少報名,即便是優秀的大專層次臨床專業學生也往往招錄不夠。高層次醫學人才招錄難與在職優秀衛生人才流失快,兩種現象并存,加劇了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饑渴。
【代表方案】高等醫學院校應普遍增設家庭醫學系(或全科醫學系),從源頭上解決家庭醫生數量不足。進一步提高家庭醫生待遇及服務能力,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家庭醫生的收入是社會平均收入的3-4倍。真正按家庭醫療服務模式設置基層醫療機構,加快實施家庭醫生首診制(而非“基層首診”)。堅持中西醫并重,構建*家庭醫生制度體系。進一步開放家庭醫療服務市場,大力支持社會資本投資家庭醫療服務,由政府出資或由第三方評價支付的方式購買服務,發揮政府及社會兩方面的積極性,加快普及家庭醫療服務。
【延伸閱讀】2015年全科醫學大會上,13名院士聯合倡議:發展全科醫學、培訓全科醫師,支持分級診療。
全國人大代表、衛生部原副部長王隴德在近期的采訪中表示,世界衛生組織一直推薦家庭醫生制度,“家庭醫生不是治療疑難癥的,而是提供基本醫療服務。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主要責任在政府,由政府來購買服務”。對于家庭醫生的可操作性,王隴德表示:“我覺得不是可操作性的問題,而是觀念問題。我們現在還是全科醫生的概念,你看我們的全科醫生系專業培養出來的醫生在等什么?在等著國家分配。所以我的觀點是最好叫家庭醫生。當然,這需要國家也建立家庭醫生制度。”
4.安康:保證“孤兒藥”供應
【代表介紹】全國人大代表、華蘭生物公司董事長
【代表案據】目前我國有罕見病患者近千萬,而在治療藥物方面,經常面臨藥物稀缺(“孤兒藥”)的局面,這不僅是醫療問題,也是深刻的社會問題。目前我國罕見病患者大都面臨諸多共同問題:診斷困難,許多罕見病患者必須去上海、北京等地的大醫院才能確診;治療困難,絕大部分治本的罕見病藥品沒有進口;治標的費用較高,療程長,已參加醫保的患者都感到非常艱難,未進醫保的患者就更加艱難了,一些患者已選擇放棄治療;另一些患者則已在痛苦和遺憾中逝去。
由于每種罕見病患病人群稀少造成市場狹小,制藥企業利潤無法保障,致使罕見病人所用的“孤兒藥”開發、引進、生產無人問津,造成患者治本無望,面對病痛和死亡束手無策。
另外,由于不被大眾所了解,罕見病患者易被公眾誤解和歧視,人文關懷和社會救助欠缺,患者就醫、升學、就業、婚姻、養老等問題很多,承受身心多重痛苦,難以融入主流社會,容易產生不和諧的局面。
【代表方案】擴大對罕見病的介紹和宣傳,重視并加強罕見疾病的婚前檢查和孕期篩查,切斷新增罕見病患者途徑。
政策上鼓勵生產企業對“孤兒藥”生產。鼓勵企業對罕見病藥品的研發和生產,對罕見藥物放寬原料限制、加快藥品審批,并對罕見遺傳病藥物如基因工程藥物、基因治療藥物等的研制、引進、生產、甚至仿造,給予相應資金扶持,增加我國市場上罕見病藥物的種類和數量,同時政府每年根據預測儲備一定量的“孤兒藥”,并對孤兒藥物進行價格的限定,以滿足國內市場中對“孤兒藥”的需求。
開展罕見病種類和患者情況統計、上報工作,這樣做便于政府準確了解掌握患者情況,為藥品進口、臨床試驗、治療工作創造良好條件,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也有利于國內制藥企業摸清市場,鼓勵藥品開發。
建立、完善罕見疾病社會救助機制。盡快讓尚未參加醫保的城鄉罕見病患者進入醫保,將已進口和新研制出來的“孤兒藥”加快補充進醫保用藥目錄,同時設立罕見病患者救助基金。
【延伸閱讀】罕見病雖然罕見,但令人欣慰的是,關注罕見病的代表并不罕見。除了安康代表以外,另一位全國人大代表孫兆奇今年也已經是連續11年在全國人代會上提出與罕見病有關的建議。
另外,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科倫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革新近兩年也一直致力于推動立法,呼吁支持用于預防、治療、診斷罕見病的“孤兒藥”開發。據劉革新的調研數據,目前納入我國基本醫療保險藥品目錄的“罕見病”藥品只有39個,其中僅3個為可享受全額報銷的甲類藥物;其余為乙類或省增補,患者還要負擔5%-20%的費用。
以戈謝病為例,這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臨床表現包括:生長發育落后于同齡人,甚至倒退;肝脾進行性腫大;骨和關節受累,可見病理性骨折;皮膚表現為魚鱗樣皮膚改變,暴露部位皮膚可見棕黃色斑;語言障礙、行走困難、驚厥發作等;肺部受累有咳嗽、呼吸困難、肺動脈高壓;眼部受累表現眼球運動失調、水平注視困難、斜視等。劉革新透露,我國約有1000名患者的戈謝病,一個成年患者的藥費每年超過200萬元,且需終生用藥,絕大多數患者及其家庭根本無力負擔。
柯尊洪代表在小組會上補充了一個美國的例子:“有種罕見病,只需要一針的劑量就能痊愈,一針需要130萬美元。由于需求太小,這個藥品在中國無法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