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一、指導思想
貫徹、落實《音樂課程標準》的精神和各項要求,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為學生終生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基礎。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生活范圍和認知領域進一步發展,體驗、感受與探索創造的活動能力增強,但音樂欣賞課還是缺乏耐心的傾聽,學生最喜歡律動與音樂活動,在這兩方面表現非常好,樂譜知識的學習部分學生仍不是很感興趣。
本屆四年級學生,共有七個班級含兩個民族班,七個班的學生情況大同小異,每班大約有20%--25%左右的學生唱歌時,五音不全,模仿能力又比較差。其中主要原因是性格內向,也不敢表現自己,因此在今后在學習中,應加強對這些學生的培養,利用生動活潑、富于藝術魅力的形式,鼓勵他們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以此來激發、培養、發展他們的興趣。對于五音不全的學生,可多鼓勵他們參與用課堂樂器為歌曲伴奏,以此來培養他們對音樂的興趣。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分為八個單元,即第一單元“林中的鳥聲”;第二單元“綠水江南”;第三單元“五十六朵花”;第四單元“學戲曲”;第五單元“環球采風”;第六單元“中國功夫”;第七單元“小小音樂劇”;第八單元“花的旋律”。每個單元包括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以及學習和了解音樂文化的廣闊天地等內容,這些內容均有機的聯系。本學期教學內容包括唱歌、欣賞、歌表演、集體舞、活動等。
四、學期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認識延音線,學習四三拍的指揮手勢,并能在歌曲中運用。
2.認識樂器嗩吶、竹笛,以及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并了解其音色。
3.認識和了解不同的民族生活風俗。
4.能創編簡單的動作為歌曲伴舞。
5.通過學習歌曲與欣賞,理解歌曲或樂曲所包含的小知識。
(二)能力目標:
1.學生通過學習歌曲,學會用正確的口形,姿勢和呼吸方法,以及自然圓潤的發聲,清晰的咬字、吐字來有感情地進行歌唱。
2.通過學習本冊教材,培養學生能創編簡單的舞蹈動作的能力。
3.通過音樂活動,引起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合作進取的精神,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三)情意目標:通過音樂教學,突思而學教育網出其學科的特點,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滲透到音樂教育中,啟迪智慧,培養合作意識和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全面發展的新人。
(四)質量目標:基本上能掌握教材規定的簡單的音樂技能,掌握認識簡單的樂譜的能力,自創打擊樂,能夠完整的演唱歌曲,創編簡單的舞蹈動作。
五、教材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一)繼續提高學生的歌唱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進一步引導學生勇于參與各項音樂實踐,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創造能力,合作能力。
教學難點:
(一)引導學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時,要適度而不夸張。
(二)引導學生發揮音樂想象時,注意鼓勵學生個人獨立的感受和理解。
(三)通過學生自身體驗,培養學生舞蹈的創編能力。
六、教學措施
(一)以活動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采用多種教學形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在樂中學、學中用,從而保證學生音樂學習的可持續性發展。
(二)充分做好課前準備。
(三)因材施教,課堂多給學生自我表現的機會。
(四)根據學校條件設備,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具,努力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五)完成教材任務的同時,為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活動能力,且配合學校社會的中心工作,豐富校園生活,認真組織舞蹈隊進行活動。
【篇二】
一、學情分析
由于孩子年齡小、組織紀律性較差,學生的音樂素質存在個別差異,對學生應用欣賞的眼光看待,讓他們在鼓勵和贊揚聲中不斷增強學習音樂的興趣。
1、總情況:本學期我擔任的是一 至四班的音樂教學,學生啥樣還真的不知道呢。大部分以6周歲為主,但不足齡的也會有,大多為獨生子女,家長較寵溺,穩定性差,很好動,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小孩子肯定比較喜歡唱歌,能夠感受音樂律動的美。
2、學習習慣、心理特點:學生入學,活剛剛入學。天生活潑好動、爛漫天真,每個人的思想,品德都不成熟,處于形成的初步時期。對于學校班級的各項紀律、規定都不了解,心中集體主義觀念還未形成,學習目的還未明確,學習習慣正處于逐步形成的階段。本學期學生開始正式系統化的學習音樂,應注意引導學生正確對待,使學生愛學、愿學。學生的整體情況預計不均衡,情況參差不齊。所以,對不同學生應用不同教法,要培養學生專長,即“普遍培養,重點發展”。使學生各方面均有提高。根據年齡特點重點發展舞蹈、律動的學習。增強學生身體的協調能力,讓學生可以漸漸增強身體的協調性、節奏感。
二、教材分析
小學一年級音樂教材用新的理念、新的呈現方式、新的教學機制、新的評價體系,印證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
1、凸現了“以學為本”的教學思想,根據小學低年級學生心理特點,從教材內容與色彩都采用趣味化,鼓勵和啟發學生去學習。
2、降低了音樂知識的學習難點,如聲音的強和弱(f強、P弱)讓學生到生活中尋找、比較,再如利用烏龜和小兔子的特點,讓學生區分高音、低音、快速、慢速,這樣學生就能很快區分。
3、發揮了音樂教學的創新優勢,在呈現上,給師生留出足夠自由想象和隨意發揮的空間。
4、建立了發展性綜合評價體系,課后??“音樂小花在開放”包括:今天表現真棒、音樂的感覺真好、我們班的小明星、老師對我說、爸爸媽媽對我說。
本教材從教育理念上,強調了“以學生發展為本”并提出音樂教育要面對全體學生,注意學生的個性發展。教材以審美為中心,以(音樂)文化為主線,以(音樂)學科為基點,加強實踐與創造,加強綜合與滲透,把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貫穿于始終。
一年級上冊共編成8個主題單元,《好朋友》、《快樂的一天》、《祖國您好》、《可愛的動物》、《愛勞動》、《小精靈》、《小小音樂家》、《過新年》。基本內容包括:欣賞、表演、編創與活動,新教材的曲目選擇,考慮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民族性,注重歌曲的可唱性與欣賞曲的可聽性,降低過難的識語要求和過高的技能技巧,一年級采用圖譜為主,在創造與活動中,開展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評估多方位,多角度,形式豐富多彩。低年級教材以圖為主,欣賞曲主題旋律以圖形譜為主,生動活潑。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學習歌唱的知識,訓練學生的音準,節奏。
2.學會聆聽音樂,感受音樂形象等。
3.學習樂理知識,能初步理解樂曲。
難點:1.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
2、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情操。
3.重視學生的參與和實踐。
4.重視學生感受,體驗,表現音樂的情感。
5.重視學生鑒賞音樂的美。
6、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觀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樂審美能力。 四、教學目標
1、 能夠用自然的聲音,按節奏和曲調有表情獨唱或參與齊唱,每學年能背唱4~6首 2、 能感受樂器的聲音,聽辨打擊樂器的音樂,能聽辨童聲、女聲和男生,用自己的聲音或打擊樂器進行模仿。
3、 體驗不同情緒的音樂,能夠自然流露出相應表情或做出體態反應。
4、聆聽兒歌、童謠、進行曲和舞曲,能夠通過模唱、打擊樂對所聽音樂做出反應,隨著進行曲、舞曲音樂、走步,跳舞。
5、能夠用打擊樂器或自尋音源探索聲音的強弱、音色長短和高低。
6、能夠運用線條、色塊、圖形記錄聲音或音樂
三、教學內容和要求
1、能夠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種聲音,能夠用自己的聲音或打擊樂器模仿喜歡的音響。
2、體驗不同情緒的音樂,能夠自然流露出相應的表情或作出體態反應。
3、體驗不同情緒的音樂,能夠自然流露出相應表情或做出體態反應。
4、能夠參與綜合性藝術活動,配合歌曲、用身體做著動作。能夠與他人合作,進行律動、集體舞、音樂游戲、兒童歌舞等表演活動。
四、教學措施
1、聆聽樂曲時,注意初聽的完整性,給學生完整的印象,使學生對樂曲有良好的感受,并能哼出自己喜歡的旋律。
2、用聽唱法進行歌曲教學時,要注意完整地感受歌曲,在多次完整聆聽的基礎上分句聽唱或糾正錯誤,在完整的聽唱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聽辨能力、記憶能力。
3、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動起來聽、動起來唱,全身心地感受音樂及音樂的快樂。
4、歌曲教學時,要重視范唱,并通過手勢、表情的提示,隨時糾正學生唱歌時的不良習慣和不正確姿勢,提醒學生不要大聲喊叫,克服聳肩、伸頸等毛病,做到輕松、自然、愉快地歌唱。
5、教材中有很多表現動物的活動,在教學中,注意提示學生說出小動物的神態、動作,并模仿出來,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表現力,使學生平時注意觀察,養成細心的好習慣。
6、低年級學生對樂曲的聆聽以感受為主,多聽曲目,增加感受,聆聽每一曲,都要引導學生認真聽辨,說出自己對樂曲所描繪的內容及音樂情緒的感受。引導學生隨著樂曲做動作,用動作感受節拍。注意學生節拍感的培養。
7、將編創與活動融入其他教學內容之中,形成教學的整體。
7、評價可采用多種方式,評價時應注意與學生的平等地位。可以學生間互評、自評、小組評等多種方式。
8、學期末測試,以趣味性的方式呈現,調動學生的興趣。使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趣味化,重點突出培養學生歌曲的記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