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小學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篇一
一、本冊教材分析:
(一)20以內的數的認識
20以內的數的認識分三個階段來安排: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數》,認識10以內的數的意義;第二單元《比較》,認識10以內的數的大小。這兩個單元對后繼的數的認識有遷移作用。第七單元《加減法(二)》第一課《捆小棒》,重點是對位值概念的理解,這對后面數與計算的學習有著關鍵性的作用。這部分教材編寫的突出特點是結合生動具體的情境,通過觀察、計數、操作等數學活動,來呈現學習內容,讓學生從中體驗數的意義,感受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發展對數的理解力。
(二)加減法的處理
1.不以10以內數的合成與分解作為學習加減法的邏輯起點,直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把學習加減計算與解決問題的過程結合起來,讓學生親身經歷從問題情境抽象出加減算式并加以解釋和應用的過程,從中理解加減運算的意義和應用價值。
2.10以內的數的組成和分解雖然不再被作為10以內的加減法的邏輯起點,但它仍是熟練地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的有效手段;事實上,10以內的數的合成分解與10以內的加減法只存在描述數量關系的形式上的差異,并無本質的區別。因此,教材不但沒有的削弱對數可分可合的認識,而且還,創設了豐富多彩的解決問題或游戲活動,不斷強化數的分解與組成的意識。
3.加法、減法學習內容的編排有分有合,從第三單元《加減法(一)》的第四課《小貓釣魚》就開始加、減混編了;從篇幅看,混編的占六成。加減法提早混編的好處有三:一是從一個問題情境既能提出加法問題,也能提出減法問題,這樣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如,小女孩套圈游戲的情境(第28頁),可以問套中1次,沒有套中3次,一共投了幾次?列出1+3=4或3+1=4;也可以問投了4次,沒套中3次,套中了幾次?或者投了4次,套中1次,沒套中幾次?列出4-3=1或4-1=3。二是有助于學生體會加法與減法存在某種關系,如從上面套圈情境所列出的兩個加法算式和兩個減法算式,事實上只是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相同的數量關系。三是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加減混編后學習內容更富有變化和挑戰,不至于因為內容單一而枯燥乏味。希望這樣的編排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注意力,同時讓學生一開始學習數學,就能夠逐步體驗數學知識是具有相互聯系的整體。
4.體現算法的多樣化,給學生提供自主選擇算法與交流各自算法的時間和空間。第七單元第三課有幾瓶牛奶、第四課有幾棵樹、第五課買鉛筆等實際問題都是施展算法多樣化的精彩實例;前兩節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后兩節學習20以內的退位減法。
(三)空間與圖形的安排
1.確定物體的位置與順序是建立空間觀念的一項基本內容,確定位置與順序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會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詞語進行描述。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就圍繞著這一主題展開的。
2.認識物體的形狀和大小,也是建立空間觀念的基本內容。第六單元《認識物體》所認識的是四種最常見的簡單物體的形狀: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
(四)分類與統計的編排
分類的經驗不僅是進行統計活動的必要基礎,數學概念的學習本質上也是一種分類的行為,所以認識物體始于對物體分類。本冊教材把分類歸到統計的領域。不論是第四單元《分類》,還是第九單元《統計》,都要重視對過程的經歷和體驗,積累分類和統計活動的經驗。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33人,學生年齡小,天真、可愛、活潑、好動,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數學經驗,如數數、寫數、分類等。由于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學生上課時不愛專心聽講,參與意識不強,對課堂常規和一些組織形式不熟悉,很少有傾聽、交流、閱讀、書寫的交流技能。
三、本冊教材學習的內容與目標
(一) 數與代數
1.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數》,基于兒童數數的經驗,結合具體的情境認識10以內的數的意義,會認、會讀、會寫0到10的數,會用它們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初步體會基數與序數的含義;初步感受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初步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學習學習習慣。
2.第二單元《比較》,通過比較具體數量多少的數學活動,獲得對<、=、>等符號意義的理解,并會用這些符號表示10以內的數的大小;經歷比高矮、比輕重、比長短等實踐操作或數學思考活動,體驗比的方法的多樣性與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傾聽各自思考過程的交流活動中,體會學會有條理地表達自己思想和學會傾聽的重要性。
3.第三單元《加減法(一)》,經歷從實際問題抽象10以內的加、減算式,并加以解釋和應用的過程,體會加減法的含義,初步感受加減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能正確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掌握10以內的數的分解與合成的技能;通過整理加、減法算式,并探索其間規律性的活動,培養與發展數感。
4.第七單元《加減法(二)》,經歷表示20以內比10大的數的具體操作及其概括過程,初步體會用十進制記數的位值原理;會數、讀、寫20以內的數,掌握它們的順序,會比較它們的大小;結合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經歷與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體會算法的多樣性,學會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逐步地熟練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并能解決簡單的問題;感受加減法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5.第八單元《認識鐘表》,結合日常作息時間,學會認讀鐘面上表示整時、半時的時刻,了解記時的書寫方法,并會用快幾時了或剛過幾時等詞語描述時間;經歷簡單而熟悉的操作活動,體驗時間的長短;培養珍惜時間的態度和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二)空間與圖形
1.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結合生動有趣的情境或活動,體會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與順序,會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2.第六單元《認識物體》,通過對實物和模型的觀察、操作、分類等活動,獲得對簡單幾何體的直觀經驗,能直觀辨認它們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或球,能直觀辨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立體圖形。
(三)統計與概率
1.第四單元《分類》,結合日常生活中必須進行的分類活動,感受分類的必要性;能按照給定的標準或選擇某個標準對物體進行比較、排列和分類,并在這些活動中體驗活動結果在同一標準下的一致性、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
2、第九單元《統計》,根據簡單的、現實的問題進行統計活動,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過程有所體驗,感受統計的必要性;結合實例,認識統計表和象形統計圖,會填補相應的圖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并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實踐活動
本冊教材在正文和習題中提供了許多適合一年級小學生的實踐活動或小調查。例如:
1.找一找,說一說。生1:我找3個比我高的人。生2:我找2個和我同歲的人。生3:我找……
2.說一說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0。
3.說一說你在生活中發現的加法問題。
4.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間,向同伴說一說你是怎樣整理的。
5.到圖書館或書店看一看,圖書是怎么分類的,并與同伴說一說。
6.調查太陽剛升起,大約是幾時?太陽剛落下,大約是幾時?
7.調查你們班每個小組男生、女生人數,并試著提出一些數學問題。
8.調查你們班10名同學的上學情況。⑴乘車上學,還是步行上學?⑵結伴走,還是單獨走?等等。
學生經歷上述觀察、調查等實踐活動,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經驗,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本冊教材的教學措施:
1.數學教學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符合學生的發展水平和數學接受能力。符合學生的發展水平的教學應有實際背景,利用學生的經驗,使用學生可以接受的語言,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通過探索和考查數學概念得出含義,使學生有機會討論他們的想法。
2.要逐步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為了避免小組學習流于形式,就必須用心培養學生的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輸出,也有信息輸入,所以交談、傾聽、閱讀、書寫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對數學而言,交流還應具有描述的技能。描述是所有水平上進行數學概念交流的一種重要方法;描述包括把一個問題或一個概念轉化成一種新的形式,把圖表或實物模型轉化成為符號或語言。
3.緊扣數學活動的目的設計安排活動。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每一個數學活動都應該有明確的目的,而活動本身又是實現目的的手段和過程。因此,要緊扣活動的目的來設計安排活動的程序和步驟,使活動既有序又有效
4.每節課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做練習、寫作業,給學生獨立讀題、審題、思考與解答的機會,教師走下講臺,觀察學生學習過程和差異,進行個別指導,獲得反饋信息。;在這個過程中,要給做得快的學生提供額外的學習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讓他們有事做;對全班練習的反饋,最好的方法是揭示來自學生的不同的思路、方法或答案,引發他們進一步思考、判斷、選擇,去識別優劣和正誤,不能只關注結果的對或錯。
5、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豐富課程資源。
6、改革評價方式,實施發展性評價。
(1)要結合學習數學的過程評價學生對數學概念知識的理解。學生只有理解了數學概念和它們的意義或解釋,他們才能理解數學、有意義地做數學。
(2)學生對加減運算意義的理解結合在解決問題的情境中進行評價。
(3)對解決問題的評價,首先應注意評價學生對問題的描述,即怎樣把情境圖呈現的問題,用口頭語言完整地描述出來。其次,要注意評價學生個體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思維發展水平。
(4)對一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與態度的評價,主要通過課堂觀察來收集有關的信息,像他們參與班級討論中,試圖解決問題中,獨立或小組學習中,無時不在顯示他們對數學習的情感與態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興趣,是否樂于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誰敢于質疑?誰喜歡問如果…將如何呢?這樣的問題?誰喜歡問什么種類的問題?以及對數學作用與價值的認識,等等。觀察是評價的最原始的方法,但不是惟一的方法,從學生的口頭表達、書面作業、實踐作業以及師生課外的交談也能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情感與態度不能進行量化評價的,要對學生個體的情感與態度的發展作比較客觀的描述性評價,更需要通過平時的教學過程了解學生的想法與行動的表現。
2017小學一年級科學教學計劃篇二
一 、班級概況分析:
學生剛入校,對學校的常規不了解。年紀小,自律性差。但都比較懂禮貌,見到老師能主動問好。有部分學生有說普通話的意識,能用簡短的普通話與老師和同學做簡單的交流。個別學生不懂得執筆方法,需要老師不斷糾正、督促。至于其他學習成績還有待于在今后去了解.
二、本冊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入學教育、漢語拼音、識字、課文、語文園地、口語交際六個部分。入學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了解學校生活,了解學習常規。接下來是漢語拼音,學拼音的同時認識70個常用字。而后是識字(一),10篇課文,識字(二),又10篇課文。兩個識字單元各4課,每課認字12~14個。20篇課文分做4個單元,大體按由淺入深的順序編排,每個單元的課文在內容上有一定的聯系。每個單元之后設語文園地,以豐富的內容和多樣的形式,鞏固語文知識,發展語文能力。此外,全冊設6個口語交際話題,安排在每個單元后面,使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進行口語交際的訓練。識字的編排實行認寫分開,多認少寫。
教材的編寫以課程標準為依據,體現了課程標準提出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精神,教材內容具有綜合性、科學性、時代性、趣味性、廣泛適用性等特點。
三、本學期教學目標
1.漢語拼音。 學會漢語拼音,能讀準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準確地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 能借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
2.識字與寫字。認識常用漢字400個,其中100個會寫。 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能按筆順規則寫字。初步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
3. 閱讀 。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朗讀課文。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學習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
4. 口語交際 。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與別人交談,態度自然大方,有禮貌。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
四、 本冊教學重點、難點:
(一)、重點:
1、 漢語拼音是學生學習漢語的工具,因此漢語拼音的教學是重點。
2、 認識常用漢字400個,其中會寫100個漢字。
3、學講普通話,逐步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
(二)、難點:
1、漢語拼音比較抽象又容易混淆,因此學生掌握起來就比較困難,因此,拼音教學是難點。
2、識字量的增加,是學生回生率很高,因此400個漢字教學是難點,如何鞏固漢字更是一個難點。
3、如何引導學生積累語言,在閱讀教學中是個難點。
五、 提高教學質量主要措施:
1、 幫助學生了解學校常規,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 吃透新教材,深入了解學生,創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3、 充分利用多媒體,利用教材優美的情境圖,創設輕松愉悅的學習情境,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 加強語文和兒童生活的聯系;引導學生留意生活,在生活中學語文。
5、 設立學習小組,讓學生自主合作地開展學習,培養合作探究精神。
6、 認真批改每課作業,及時作好反饋、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