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不卡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亚洲一本色道 AV,免费观看的AV在线播放

揭陽地震最新消息今天,揭陽地震局今日地震最新消息【發布

思而思學網

揭陽市地震應急預案

揭府函〔2013〕257號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市府直屬各單位:

現將修訂后的《揭陽市地震應急預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2008年印發的《揭陽市地震應急預案》同時廢止。

揭陽市人民政府

2013年11月8日

揭陽市地震應急預案

1總則

1.1編制目的

依法、科學、統一,有力、有序、有效實施地震災害應急救援,最大限度減少地震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維護社會正常秩序,為建設平安揭陽提供保障。

1.2編制依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破壞性地震應急條例》、《國家地震應急預案》,《廣東省突發事件應對條例》、《廣東省防震減災條例》、《廣東省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廣東省地震應急預案》、《揭陽市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等法律法規及有關規定,制定本預案。

1.3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我市行政區域內發生的地震災害(含火山災害,下同),以及相鄰市(區)發生、對我市造成重大影響的地震災害應對工作。

1.4工作原則

(1)以人為本,減少損失。堅持把保障公眾生命安全作為地震災害應急處置工作的首要任務,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2)分工合作,協同應對。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單位按照職責分工密切配合、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協同行動,充分發揮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和公安消防部隊在地震災害應急處置中的作用,建立廣泛的社會動員機制。

(3)快速反應,科學處置。堅持“快速、高效”的原則,科學決策,依靠先進裝備和先進技術手段,充分發揮專家隊伍和專業人員的作用,提高地震災害的科學處置水平。

2組織體系

2.1市抗震救災指揮部

發生特別重大、重大、較大地震災害,經市人民政府批準,市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立即轉為市抗震救災指揮部(以下簡稱市指揮部),統一領導、指揮和協調全市抗震救災工作。

總指揮: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長。

副總指揮:揭陽軍分區參謀長,市人民政府分管副秘書長,市地震局局長。

成員:市委宣傳部,市發展和改革局、經濟和信息化局、教育局、科技局、公安局、監察局、民政局、司法局、財政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國土資源局、環境保護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交通運輸局、公路局、水務局、農業局、林業局、衛生局、審計局、外事僑務局(港澳辦),市地方稅務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工商行政管理局、質量技術監督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旅游局、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局、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局,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團市委、市機場辦,市國家稅務局、揭陽銀監分局、地震局、氣象局、揭陽海事局、海洋與漁業局、揭陽軍分區、武警揭陽市支隊、市公安消防局,揭陽潮汕機場公司、廣梅汕鐵路有限責任公司惠州車務段揭陽車站、廣東電網公司揭陽供電局、市郵政局、中國電信揭陽分公司,市物資總公司、人保財險揭陽分公司,市紅十字會等單位分管負責人。

各成員單位根據應急響應級別,按照市指揮部的統一部署和各自職責,共同做好地震災害應急處置工作。

(1)市委宣傳部:負責協調、指導抗震救災的新聞發布及宣傳報道工作,引導社會輿論。

(2)市發展和改革局:負責組織糧、油的應急供應和儲備管理及食鹽的應急調撥計劃管理;防震減災項目立項及納入規劃。

(3)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負責組織、協調有關單位做好應急救援物資的儲備、調撥和緊急供應;協調有關單位盡快組織恢復受破壞的無線電通信設施;負責組織、協調通信運營企業盡快恢復受損毀的通信設施,保證抗震救災通信暢通。

(4)市教育局:負責聯系有關單位對托幼機構及學校(不含技校,下同)校舍和附屬設施安全的地震隱患排查、監測和治理工作;地震災害發生時在校師生安全管理和組織疏散;妥善解決災區學生就學問題;開展學生防震減災應急知識宣傳教育工作。

(5)市科技局:負責組織科研力量開展地震預測、預報、預警和地震應急救援相關技術科研攻關。

(6)市公安局、市公安消防局:負責組織消防隊伍實施應急救援,組織、指揮、協調災區公安機關維護地震災區現場治安;實施警戒和保護,做好災區及相關區域交通管制和疏導工作。

(7)市監察局:負責監察相關單位及人員抗震救災職責履行情況;監督救災物資、資金的使用;調查、核實、處理抗震救災違紀、違規事件。

(8)市民政局:負責核定、報告和發布災情信息;組織、指導災區民政部門做好災民的基本生活救助;指導做好災后民房恢復重建;協助做好遇難人員善后處置工作。

(9)市司法局:負責災區司法行政系統特殊單位及群體的監控和管理、幫教。

(10)市財政局:負責做好應急資金的保障工作,監督、檢查應急資金的使用。

(11)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負責協調指導技工學校校舍和附屬設施安全的地震隱患排查、監測和治理工作;地震災害發生時技校師生安全管理和組織疏散;妥善解決技校學生就學問題;開展技校學生防震減災應急知識宣傳教育工作。

(12)市國土資源局:負責組織次生地質災害排查,加強監測預警,防范次生地質災害。

(13)市環境保護局:負責災區環境的監測、監控與評價,組織開展災后環境影響調查、評估工作;組織開展地震災害引發的重大環境事件調查處理和重點區域、流域環境污染防治工作,及時有效處置環境污染事故。

(14)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負責監測、處置災區房屋建筑、市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附屬設施的安全隱患,評估受災建筑物的損壞程度;指導災區做好城市燃氣保障工作,搶修有關市政公用設施;做好災后城鄉規劃和工程建設管理工作,督促災區重建和工程建設實施。

(15)市交通運輸局:負責組織、指揮、協調搶修損毀的交通公路設施,危險路段設立警示標志;辦理應急車輛優先通行手續;配合做好搶險救災人員、物資以及撤離人員的緊急運輸工作。

(16)市公路局:負責搶通修復因災損毀的公路、橋梁、隧道等交通設施,協調運力,優先保證應急搶險救援人員、救災物資和傷病人員的運輸需要;協助辦理應急車輛優先通行手續。

(17)市水務局:負責組織水情、汛情監測以及地震引發的次生洪澇災害的處置、水利工程搶險和毀壞水利設施的修復等工作;指導災區做好供水工作。

(18)市農業局:負責組織災區動物防疫工作,加強動物疫情監測,防止和控制動物疫病爆發流行;及時組織開展災后農牧業查災、生產恢復和自救工作。

(19)市林業局:負責組織修復損毀的林業生產設施,支持、協助、指導災區的林業災后恢復重建工作。

(20)市衛生局:負責組織、調配醫療衛生資源對災區進行醫療救護、衛生防疫。

(21)市審計局:負責救災資金、物資使用審計。

(22)市外事僑務局(市港澳辦):負責協調、督促、指導外國公民、港澳地區公民及法人在我市遭遇地震災害的處理工作。

(23)市地方稅務局,市國家稅務局:負責落實有關針對災區災后恢復重建的稅收政策。

(24)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協助做好抗震救災法規、政策及防震減災科普知識的宣傳。

(25)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負責加強市場監管,維護災區市場穩定;改進登記注冊工作,支持災區各類企業、個體工商戶參與抗震救災。

(26)市質量技術監督管理局:負責依法打擊生產假冒偽劣救災物資違法行為。

(27)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負責督促、指導有關企業做好地震災害后的隱患排查和安全生產工作。

(28)市旅游局:負責協助做好游客的疏散、安置;指導旅游企業抗震救災及災后恢復重建工作。

(29)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局:負責協調、督促、指導臺灣地區公民及法人在我市遭遇地震災害的處理工作。

(30)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局:負責組織、協調、處置災區的金融突發事件。

(31)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負責加強災區食品、藥品及其相關產品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環節的質量安全監管,確保災區食品、藥品安全。

(32)共青團市委:根據抗震救災工作需要,負責組織志愿者隊伍參與應急救援、心理援助等工作。

(33)市機場辦:負責協調航空企業緊急情況下運送搶險救災人員、物資和設備。

(34)揭陽銀監分局:負責組織協調銀行業金融機構盡快恢復營業,保障災區金融服務,及時安排信貸資金支持救災。

(35)人保財險揭陽分公司:負責及時做好理賠工作。

(36)市地震局:負責匯總地震災情速報、開展震區地震監測及趨勢分析,提出應急響應級別建議;協調地震災害緊急救援工作,做好地震災害調查及損失評估。

(37)市氣象局:負責組織做好地震災區氣象服務保障工作。

(38)揭陽海事局:負責協助轉移受災群眾,統一組織海難搜尋救助、船舶污染事故應急處置;組織、指導水上交通管制工作,維護水上交通秩序。

(39)市海洋與漁業局:負責預測海域地震引起的海嘯對我市沿海可能造成的海洋環境影響程度,及時發布相關的海洋環境觀測預報信息;負責海洋災害預警預報和漁業防災減災;負責海洋與漁業突發公共事件應急工作。

(40)揭陽軍分區:根據市指揮部的申請,組織所屬部隊和民兵預備役,必要時,協調駐地解放軍參加搶險救災行動。

(41)武警揭陽市支隊:根據市指揮部的要求,組織、指揮所屬部隊參與搶險救災工作,配合公安機關維護災區社會秩序,保衛重要目標。

(42)揭陽潮汕機場公司:負責組織搶修因災損毀的揭陽潮汕機場,盡快恢復航空運輸。

(43)市物資總公司:負責協助開展重要應急物資生產、儲備、更新、調撥和緊急配送。

(44)廣梅汕鐵路有限責任公司惠州車務段揭陽車站:負責及時把災情信息上報惠州車務段及廣梅汕鐵路有限責任公司;同時做好旅客疏散并請求地方政府支援。

(45)廣東電網公司揭陽供電局:負責做好因災損毀電力系統和設施的恢復及電力調度工作,確保災區電力供應。

(46)市紅十字會:負責組織專業志愿者隊伍參與應急救援、心理援助等工作;向社會公開募集、接收抗震救災及恢復重建所需要的物資、資金和技術支持。

2.2市指揮部辦公室

市指揮部辦公室設在市地震局,負責日常工作。辦公室主任由市地震局分管副局長兼任。辦公室主要職責:貫徹市指揮部指示和部署,指揮、協調市指揮部成員單位和相關縣(市、區)抗震救災指揮機構參與應急處置工作;匯總、上報險情、災情和應急處置情況,提出啟動、終止應急響應的建議及應急處置方案;辦理市指揮部文電,起草相關簡報;承擔市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2.3縣(市、區)抗震救災指揮機構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以下稱各級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相應的抗震救災指揮機構,及時啟動相應的應急響應,組織做好應對工作。市有關單位及時進行指導。

2.4專家組

市地震局成立地震應急工作專家組,完善相關咨詢機制,為地震應急處置工作提供技術支持。

3運行機制

3.1監測預報

3.1.1監測報告

市地震觀測站對地震監測信息進行檢測、傳遞、分析、處理、存儲和報送;對全市各類地震觀測信息進行接收、質量監控、存儲、常規分析處理,并進行震情跟蹤。

3.1.2預測預報

市地震局負責收集、管理全市地震觀測數據,根據中國地震局年度防震減災工作意見和省地震趨勢會商會意見,加強震情跟蹤監測、預測預報和群測群防工作,及時對地震預測意見和可能與地震有關的異常現象進行綜合分析研判。根據市人民政府發布的臨震預報,組織預報區加強應急防范措施。

3.1.3預防行動

預報區所在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要采取應急防御措施,主要包括:地震部門加強震情監視,及時報告震情變化;根據震情發展、建筑物抗震能力及周圍工程設施情況及時發布避震通知,必要時組織避震疏散;有關單位對生命線工程和次生災害源采取緊急防護措施,督促檢查搶險救災準備工作;平息地震謠傳或誤傳,維護社會穩定。

3.2應急處置

3.2.1信息報告

(1)震情速報

當我市境內發生m3.0級以上地震,市地震局立即按照有關規定向市委、市人民政府及廣東省地震局報告,并及時通報市指揮部成員單位。與此同時,收集震情資料并進行分析處理,密切監視震情發展,研判地震發展趨勢并提出意見,及時向市人民政府報告。

(2)災情報告

啟動應急響應后,災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時將震情、災情信息報告上一級人民政府,必要時,可越級上報。市民政局會同市地震局等有關單位迅速開展現場災情收集、分析研判工作,并及時報送市人民政府。教育、公安、司法、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公路、水務、衛生、安全監管、通信、電力等有關單位要將相關災情及時報告市指揮部。發現港澳臺人員或外國籍人員因地震傷亡、失蹤或被困,當地人民政府及有關單位要迅速核實并分別報告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局和市外事僑務局,抄報市民政局和市地震局。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局、市外事僑務局按照有關規定及時上報。

地震災情速報內容主要包括:地震影響范圍、人員傷亡、經濟損失及社會影響等。

3.2.2先期處置

災區各級抗震救災指揮機構要按照上級抗震救災指揮機構的安排部署,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抗震救災工作;立即發動基層干部群眾開展自救互救,組織基層搶險救災隊伍開展人員搜救和醫療救護;開放應急避護場所,及時轉移、安置受災群眾;防范次生災害,維護社會治安。必要時,提出援助請求。

3.2.3震區監測

根據地震應急工作需要,市地震局向震區派出地震現場工作組,協助省地震局地震現場工作隊伍開展地震現場監測與數據分析工作,對地震類型、地震趨勢提出判定意見;加密震區監測網,增強震區的監測能力。市氣象局加強氣象監測,密切關注災區重大天氣變化。災區所在地抗震救災指揮機構安排專業力量加強空氣、水源、土壤污染監測,減輕或消除污染危害。

3.2.4響應啟動

按照地震災害影響范圍、嚴重程度等,地震災害應急響應分為?級、?級、?級和?級四個等級。

(1)?級響應

發生特別重大地震災害,執行省人民政府啟動?級響應應急程序的命令。市指揮部在省抗震救災指揮部(以下簡稱省指揮部)領導、指揮和協調下,做好各項抗震救災工作,并將有關情況迅速報告省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

(2)?級響應

發生重大地震災害,執行省人民政府啟動?級響應應急程序的命令。協助省指揮部工作組趕赴地震災區開展抗震救災工作,并將有關情況迅速報告省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

(3)?級響應

發生較大地震災害,市抗震救災指揮機構立即組織各單位成員和專家分析研判,對地震災害影響及其發展趨勢進行綜合評估,報請市人民政府決定啟動?級應急響應,向各有關單位發布啟動相關應急程序的命令。必要時,請求省指揮部派出工作組趕赴地震災區指導抗震救災工作。

(4)?級響應

發生一般地震災害,災區縣(市、區)抗震救災指揮機構立即組織各單位成員和專家分析研判,對地震災害影響及其發展趨勢進行綜合評估,報請災區縣(市、區)人民政府決定啟動?級應急響應,向各有關單位發布啟動相關應急程序的命令。必要時,市抗震救災指揮機構派出工作組趕赴地震災區指導抗震救災工作。

地震災害使災區喪失自我恢復能力、需要上級政府支援,或者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和其他特殊地區發生地震災害,可根據需要適當提高響應級別。

3.2.5現場處置

地震災害現場應急處置,由災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相應應急指揮機構統一組織,根據需要成立抗震救災現場指揮部,實行現場指揮官制度,各有關單位按照職責參與應急處置工作。包括組織營救、傷員救治、疏散撤離和妥善安置受災人員;及時掌握和報告災情和人員傷亡情況;分配救援任務;協調各級各類救援隊伍的行動;查明并及時組織力量消除次生、衍生災害;組織搶修公共設施、接收與分配援助物資等。

3.2.6社會動員

災區各級人民政府或相應應急指揮機構可根據地震災害的危害程度和范圍,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地震災害處置,緊急情況下可依法征用、調用車輛、物資、人員等。

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捐贈和援助。審計、監察部門對捐贈資金與物資的使用情況進行審計和監督。

3.2.7區域合作

市地震局要加強與市內外相關抗震救災指揮機構的交流合作,建立區域合作機制,積極開展抗震救災區域合作與交流。

3.2.8應急終止

地震災害得到有效處置后,經評估短期內災害影響不再擴大或已減輕,由宣布啟動應急響應的單位降低應急響應級別或終止應急響應。

3.3恢復重建

3.3.1制訂規劃

特別重大、重大地震災害應急處置結束后,按照國務院、省人民政府部署,配合國務院有關部門、省人民政府組織編制災后恢復重建規劃;較大、一般地震災害,市、縣人民政府根據實際工作需要組織編制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規劃。

3.3.2調查評估

市地震局協助省地震局負責組織開展地震災害調查評估工作,主要內容包括:地震烈度、發震構造、地震宏觀異常現象、工程結構震害特征、地震社會影響和各種地震地質災害調查,組織專家開展災害損失評估等。市民政局會同有關單位組織開展災區范圍、受災人口、成災人口、人員傷亡數量、建構筑物和基礎設施破壞程度、環境影響程度等調查。

3.3.3征用補償

地震災害應急處置工作結束后,實施征用的人民政府要按照《廣東省突發事件應對條例》有關規定及時返還被征用的物資和裝備;造成毀損、滅失的,要按照國家、省、市的有關規定給予補償。

3.3.4災害保險

鼓勵商業保險公司開辦地震災害保險,鼓勵公眾積極參加地震災害商業保險和參加互助保險,不斷完善公眾地震災害補償保障機制。保險機構要根據災情主動辦理受災人員和財產的保險理賠事項,各相關單位要為保險理賠工作提供便利。

3.4信息發布

各級抗震救災指揮機構按照分級響應原則分別按規定做好相應級別地震災害信息發布相關工作。地震災害信息發布要及時、準確、客觀、統一。

4應急保障

4.1隊伍保障

各地、各有關單位要加強地震災害緊急救援、公安消防、礦山和危險化學品救護、醫療衛生救援等專業搶險救災隊伍建設,經常性開展專業培訓和演練,提高應對地震災害的救援救助能力。

城市供水、供電、供氣等生命線工程設施產權單位、管理或者生產經營單位要加強搶險、搶修隊伍建設。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要組織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建立基層地震搶險救災隊伍,加強日常管理和培訓。

各地、各有關單位要發揮共青團和紅十字會作用,依托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及社區建立地震應急救援志愿者隊伍,形成廣泛參與地震應急救援的社會動員機制。

各級地震部門要加強地震應急專家隊伍建設,為應急指揮輔助決策、地震監測和趨勢判斷、地震災害緊急救援、災害損失評估、地震烈度考察、房屋安全鑒定等提供人才保障。

4.2資金保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要保障抗震救災工作所需經費。

4.3物資保障

各地、各有關單位要建立健全應急物資儲備網絡和生產、調撥及緊急配送體系,保障地震災害應急工作所需生活救助物資、地震救援和工程搶險裝備、醫療器械和藥品等生產供應。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有關單位要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做好應急物資儲備工作,并通過與有關生產經營企業簽訂協議等方式,保障應急物資、生活必需品和應急處置裝備的生產、供給。

4.4避護場所保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有關單位要充分利用廣場、綠地、公園、學校、體育場館等公共設施,因地制宜設立地震應急避護場所,統籌安排所必需的交通、通信、供水、供電、排污、環保、物資儲備等設備設施。

學校、醫院、影劇院、商場、酒店、體育場館等人員密集場所要設置地震應急疏散通道,配備必要的救生避險設施,保證通道、出口的暢通。有關單位要定期檢測、維護報警裝置和應急救援設施,確保處于良好狀態。

4.5基礎設施保障

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負責保障應急無線電通信業務頻率的正常使用;建立健全應急通信工作體系,組織基礎電信運營企業建立有線與無線相結合、基礎通信網絡與機動通信系統相配套的應急通信保障系統,確保地震應急救援工作的通信暢通。必要時,立即啟動應急衛星等無線通信系統和終端設備。

廣電部門要完善廣播電視傳輸覆蓋網,建立完善應急廣播體系,確保公眾能及時、準確地獲取政府發布的權威地震信息。

發展改革和電力部門要指導、協調、監督電力運營企業加強電力基礎設施、電力調度系統建設,及時修復受損毀的電力系統和設施,保障災區應急裝備的臨時供電需求和災區電力供應。

公安、交通運輸、公路、民航、海事、鐵路等單位要建立健全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緊急運輸保障體系,加強統一指揮調度,采取必要的交通管制措施,建立應急救援“綠色通道”機制。

4.6平臺保障

各級地震部門要綜合利用自動監測、通信、計算機等技術,建立健全地震應急指揮技術系統,形成上下貫通、反應靈敏、功能完善、統一高效的地震應急指揮平臺,實現震情災情快速響應、應急指揮決策、災害損失快速評估與動態跟蹤、地震趨勢判斷的快速反饋。

5監督管理

5.1預案演練

市地震局定期組織本預案應急演練。

5.2宣教培訓

各地、各有關單位要做好防震減災科普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不斷提高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各級人民政府及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文化、廣播電視、新聞媒體等單位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報紙等各種媒體,加大對防震減災工作的宣傳、培訓力度。

5.3責任與獎懲

對在抗震救災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對玩忽職守、失職、瀆職的有關責任人,要依據有關規定嚴肅追究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6附則

6.1名詞術語

(1)本預案有關數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數,“以下”不含本數。

(2)次生災害是指地震造成工程結構、設施和自然環境破壞而引發的災害。如火災、爆炸、瘟疫、有毒有害物質污染以及水災、泥石流和滑坡等對居民生產、生活的破壞。

(3)生命線設施是指電力、供水、排水、燃氣、熱力、供油系統以及通信、交通等公用設施。

(4)直接經濟損失是指地震及地震地質災害、地震次生災害造成的物質破壞,包括房屋和其他工程結構設施、物品等破壞引起的經濟損失,建筑物和其他工程結構、設施、設備、財物等破壞而引起的經濟損失,以重置所需費用計算。不包括文物古跡和非實物財產,如貨幣、有價證券等損失。場地和文物古跡破壞不折算為經濟損失,只描述破壞狀態。

6.2本預案由市人民政府組織修訂,由市地震局負責解釋。

6.3各級人民政府、各有關單位按照本預案的規定履行職責,并制定、完善相應的應急預案。

6.4本預案自發布之日起實施。2008年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的《揭陽市地震應急預案》自即日起廢止。

7附件

地震災害分級標準

7.1特別重大地震災害(?級)

(1)造成300人以上死亡(含失蹤)的地震。

(2)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占地震發生地地級以上市、省直管縣(市、區)上年國內生產總值1%以上的地震。

(3)發生下列情形之一的,可初判為特別重大地震災害事件:

①珠江三角洲等人口密集地區發生6.0級以上地震。

②人口較密集地區發生7.0級以上的地震。

7.2重大地震災害(?級)

(1)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含失蹤)的地震。

(2)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占地震發生地地級以上市、省直管縣(市、區)上年國內生產總值0.5%以上的地震。

(3)發生下列情形之一的,可初判為重大地震災害事件:

①珠江三角洲等人口密集地區發生4.0級以上、6.0級以下的地震。

②人口較密集地區發生5.0級以上、7.0級以下的地震。

③發生在周邊省(區、市)6.5級以上、其他省(區、市)7.0級以上地震(無人地區和海域除外)。

(4)震級未達到上述標準但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損失或嚴重影響的地震。

7.3較大地震災害(?級)

(1)造成1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含失蹤)的地震。

(2)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占地震發生地地級以上市、省直管縣(市、區)上年國內生產總值0.1%以上、0.5%以下的地震。

(3)發生下列情形之一的,可初判為較大地震災害事件:

①珠江三角洲等人口密集地區發生3.0級以上、4.0級以下的地震。

②人口較密集地區發生4.0級以上、5.0級以下的地震。

7.4一般地震災害(?級)

(1)造成10人以下死亡(含失蹤)的地震。

(2)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占地震發生地地級以上市、省直管縣(市、區)上年國內生產總值0.1%以下的地震。

(3)發生下列情形之一的,可初判為一般地震災害事件:

①珠江三角洲等人口密集地區發生3.0級以下的地震。

②人口較密集地區發生4.0級以下的地震。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