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得到全面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扶貧開發工作依然面臨十分艱巨而繁重的任務。下面是思而學教育網小編整理的當前脫貧攻堅存在的問題及建議,歡迎大家閱讀!
【當前脫貧攻堅存在的問題及建議1】
改革開放以來,扶貧工作自始至終受到國家高度重視,經過30多年的努力,我國的扶貧事業取得了長足進展,然而由于過去是“粗放式扶貧”,對于“誰貧困”、“為何貧困”、“如何脫貧”等難題欠缺理性思考,仍舊存在相當一部分貧困人群亟待扶持。當下特別需要轉變扶貧方式,創新扶貧機制,適應新常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而努力奮斗。
精準扶貧的困境
(一)識別模糊,廣而不精。過去的扶貧方式可以用“粗放”兩個字來形容,雖然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一直在搞扶貧,投入的資源多,花費的精力多,但是仔細來看,似乎沒有真正落實到底誰貧困、貧困的原因何在、什么解決措施最合適。在扶貧對象和原因比較模糊的情況下平鋪式地給予幫扶,這可以說是“廣而不精”,不能做到“扶真貧”。“識別模糊”引起了對象不明、原因不確定、底數不清、缺乏針對性等一系列問題;“廣而不精”也帶來了資源浪費、弄虛造假、官員尋租、低質低效等缺陷。粗放式扶貧越來越不適應新常態的要求。經濟新常態要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政治新常態要求簡政放權,反腐倡廉;社會新常態要求推進法制社會建設,等等。在扶貧實踐中我們發現,粗放式扶貧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一大塊難以搬走的絆腳石,精準識別提上日程迫在眉睫。
(二)幫扶微弱,杯水車薪。我國貧困人口的布局呈現出大而分散的特點,那么在精準識別的基礎之上,精準幫扶也就成為了扶貧的關鍵點,當摸清楚了誰是貧困戶之后,進行有針對性的幫扶是解決貧困問題的有效途徑。然而,在經濟新常態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增速放緩必將引發一系列經濟指標的調整和變化,尤其是財政增收速度的減緩,必將影響扶貧開發政策支持的力度,這給精準幫扶帶來更大的壓力。
我國扶貧實踐過程中,幫扶方面存在如下問題:扶貧資金來源渠道單一,主要依靠政府有限的財政,在“大水漫灌式”的扶貧方式下,貧困居民得到的扶貧資金杯水車薪,并不足以擺脫貧困的帽子。粗放式扶貧不能明確致貧的真正原因,一刀切的幫扶缺乏針對性,不能做到因地、因村、因戶制宜,因此也難以起到“真扶貧”的效果。扶貧法律法規、政策措施、監督機制不夠完善,由于扶貧的效果難以立竿見影,官員不愿意啃這塊硬骨頭,官員不作為、難作為導致扶貧的進程緩慢。
(三)管理落后,信息不暢。政治新常態倡導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文化新常態要求促進創新性文化發展,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社會治理新常態要求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堅持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重心落到城鄉社區,確保百姓安居樂業。把上述新常態的目標要求和我國的當下粗放扶貧管理的現狀做比較,可以看出我國扶貧管理機制仍舊問題重重。政治上我們強調“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然而用于支持扶貧項目的資金被挪作他用的現象時有發生,滋生大片尋租土壤,這是管理不透明帶來的弊端。同時,扶貧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很少聽取民意民心,仍舊由官員、專家商討決定,百姓的聲音很少得到回應,這說明了“民主管理”貫徹力度微弱。文化上我們強調創新,然而當下扶貧管理機制僵化,尤其在動態化、系統化方面十分欠缺,貧困人口有進無出,檢測不足,分管機構和管理隊伍有待建設。各地區之間的交流機制沒有打通,好經驗得不到交流,好方法得不到推廣,好典型得不到借鑒。
(四)考核偏頗,標準不當。*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強調,“再也不能簡單以GDP來論英雄”,“評價一個地方工作做得怎么樣,應該看全面工作,看解決自身發展中突出矛盾和問題的成效”。“唯GDP論英雄”的政績考核方式給我們帶來了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經濟與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等弊端。在這種考核方式之下,政府官員為追求高政績,將絕大部分的人力、物力、財力用于搞經濟增長,而用于扶貧方面的資源少之又少。另外,扶貧工作考核還存在下列問題:扶貧工作做得好與不好在短時間內難以見效,僅僅以“顯績”作為考核依據是有失遠見的。扶貧業績在全部政績考核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微弱,政府不會給予扶貧工作充分的重視。考核成果運用不到位,為了考核而考核,得出考核報告后工作就結束,而沒有仔細分析考核結果、總結經驗教訓,很少將考核結果與官員的獎懲相掛鉤。
解決精準扶貧困境的機制
(一)精準識別,解剖麻雀。“精準識別”是精準扶貧的基本前提。“精準識別”總的原則就是“縣為單位、規模控制、分級負責、精準識別、動態管理”,這種原則一改以往大水漫灌式扶貧,特別強調因地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充分體現了辯證法思維,更加契合新常態下我國社會生態的發展特點。首先,要將對貧困對象“建檔立卡”的工作落實下去,真實地記錄每一筆,這既是精準識別的重要方式,也是實現精準管理的重要條件。其次,開展“細胞工程”,各級官員干部深入基層,“進百村、走千戶、訪萬難”,以“省?市?縣?鄉?村?戶?人”七級細化的模式將貧困者認定,將貧困底數摸清,將貧困原因明確。再次,廣泛宣傳,自下而上,提高群眾參與度。只靠官員干部的力量是不夠的,群眾的問題還需群策群力,讓政府和社會組織、一般居民、貧困戶本人都參與到精準識別的過程中,充分挖掘“真貧困”。
(二)精準幫扶,因地制宜。“精準幫扶”是精準扶貧的關鍵所在。在精準識別的基礎之上,我們已經定位了貧困者,并摸清了緣由,那么接下來就需要有針對性地制定扶貧措施。首先,扶貧資金來源需要多元化。樹立“大扶貧”理念,各級政府應當建立起扶貧專項基金。然而,依靠政府有限的財政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動員各種社會主體承擔社會責任,尋求企業、第三方組織、發達地區等各類組織與個人的幫助。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要避免“天女散花”,而應該擲地有聲,將扶貧資金用到實處;其次,提高扶貧方式的適應性。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扶貧方式,扶貧的關鍵在于“精準”,要緊緊圍繞地域特征去制定扶貧政策,使政策與現實相適宜;再次,建立嚴格的問責制度。將扶貧責任落實到行動上、崗位上、人頭上,建立健全扶貧法律法規,完善監督機制,將扶貧政策的執行問題以法的形式確定下來,依法追究官員不作為、懶作為和亂作為等現象。
(三)精準管理,動態透明。“精準管理”是精準扶貧的必要保證。精準管理可以發現扶貧過程中出現的漏洞并及時填補,軌道偏離時及時擺正,進度緩慢時及時督促,是貫穿始終的動態過程。首先,堅持透明管理原則。貧困居民的確定、扶貧項目的確立、扶貧資金的運用等公開化,定期公示工作進展,接受群眾投訴,暢通舉報渠道,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其次,堅持民主管理原則。實行“省市把關、縣做主”的模式,充分發揮基層民主,讓百姓的事情由百姓自己做主,充分調動基層的積極性、創造性;再次,堅持動態管理原則。運用現代互聯網信息技術,實時更新扶貧系統數據,有進有出,實現動態管理、科學管理;最后,堅持合作管理原則。加強地域之間的平行交流和地域內部的縱向交流,分享經驗、吸取教訓、相互扶持,使精準扶貧的優秀管理方法得以廣泛傳播。
(四)精準考核,幸福至上。“精準考核”是精準扶貧的有效反饋。精準考核既是對扶貧效果的審閱,也為下一周期扶貧工作提供改進方案,又是對官員扶貧工作的檢查與激勵。首先,確立人民幸福考核觀。近年來,國家高層領導強力主張破除“唯GDP論英雄”考核觀,然而在考核內容上經濟仍占50%以上,沒有從真正意義上破除此觀念。人民滿意不滿意、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是檢驗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標準,歸根結底取決于人民幸福不幸福。因此,政績考核要由人民來回答,要建立人民幸福指數的考核方法;其次,完善考核體系,顯績與隱績相結合。過分重視眼前利益會喪失掉長久的發展,要注意將扶貧工作的“隱績”考慮在內,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相結合,以求得社會的長遠發展;再次,考核成果合理運用。從考核報告中總結經驗、吸收教訓,用于改進下一周期的工作計劃,使扶貧工作有所完善和創新。
【當前脫貧攻堅存在的問題及建議2】
沒有金融支持,扶貧就是紙上談兵、寸步難行。當前金融扶貧的政策總體很好,但落實到具體工作中卻存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歸納起來有五個方面:
一是各訴“苦水”,相互不理解。部分單位負責人,談到脫貧攻堅,開口就說單位沒錢沒項目,將自己能力否定,認為自己不是金融機構,金融扶貧力不從心。金融機構埋怨人少事多,業務量大,入戶調查等工作開展困難重重。建檔立卡貧困戶認為金融機構貸款條件要求高、程序煩瑣,急需用錢卻貸不到款,特別是部分銀行在鄉鎮沒有營業網點,群眾貸款只能到縣城辦理,十分不方便。
二是缺乏創新,未達到互贏。金融部門作為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站在自身發展角度去考慮問題會多一些,認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屬于低收入人群,絕大多數不符合貸款條件,貸款風險大,存在不敢貸款給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情況。同時,由于放貸金額少,利息收益也不太理想,為提高收益甚至期盼提高利息。建檔立卡貧困戶時常因為無擔保等情況貸不到款,制約自身發展。
三是缺少配合,不相互幫助。政府部門沒有主動配合金融機構開展工作,政府、金融部門、建檔立卡貧困戶三者之間也沒有有效的對接機制,加之政策宣傳不到位,貧困戶對金融扶貧政策不了解。銀行與銀行之間缺少配合,金融機構在推進金融扶貧工作中,沒有資源共享,在業務開展過程中,把對方當作競爭對手,沒有相互補臺。
四是不善“取經”,不相互學習。深入推進金融扶貧,解決好錢從哪里來的問題?縣與縣之間沒有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鄉鎮與鄉鎮之間也沒有主動去借鑒學習。其實,為破解資金困難,有些地方采用一些好的辦法,如:易地扶貧搬遷,政府部門會統籌考慮主動去和金融機構協商,讓搬遷戶用新建蓋的房屋作為抵押物向銀行抵押貸款。另外,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對待工作精益求精,兢兢業業,可我們卻缺乏主動向他們學習的意識。
五是進度緩慢,放貸額度少。當前,絕大多數貧困戶存在年齡偏大、償還能力低、無抵押和不良信用等情況,與現行金融政策相違背,導致金融機構放款額度較少,速度推進緩慢,形成了“兩張皮”情況,金融機構有錢貸不出去,貧困戶需要用錢卻貸不到款。
走出金融扶貧困境,破解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我認為,關鍵要做到“五互”:
一要互敬。首先,部門負責人要尊敬自己,看得起自己,增強主人翁意識,拓寬思路,多方面整合,打好金融扶貧這張“牌”。同時,加強部門自身建設,激發內動力,走出沒錢沒項目的困境,加大落實力度、提高服務水平;其次,部門與部門之間、部門和群眾之間要相互理解,相互尊敬。群眾要能理解金融部門相關規章制度,支持金融部門嚴格按照貸款條件及操作流程進行放貸;再次,金融部門要理解群眾之難,解群眾燃眉之急。同時,金融部門要及時向上一級主管部門如實反映情況,爭取給予政策性傾斜,風險防范上不按部就班,在商業貸款基礎上創新機制落實政策性貸款,將金融扶貧這塊好鋼用在刀刃上。
二要互贏。金融部門在提高服務的同時,不能違背市場經濟規律,自身利益和群眾利益都要得到保障,既落實好政策,又實現互利共贏。如何達到互利共贏,工作中我們要結合實際大膽謀劃,結合現行金融政策大膽創新。如:農業銀行今年新開展林權抵押貸款業務,談到林權,實施過程中第一就要能夠想到山區。如何帶領山區困難群眾脫貧?可以創新擔保方式,結合山區產業發展目標,采用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由涉農、涉林公司或合作社統一擔保,帶領群眾發展產業。最后,貧困戶向公司或合作社交售農產品就等于還貸款,這樣既可以規避銀行貸款風險,也實現了貧困戶脫貧致富。
三要互幫。部門與部門之間相互幫助,鄉鎮要成立金融扶貧辦公室,主動和金融部門做好業務對接,協助金融部門辦理業務,解決人少事多的困難。對下要做好政策宣傳,充分利用好基層服務型黨組織綜合平臺,將金融扶貧貸款條件、貸款對象、貸款程序、還款年限等通過短信形式告知廣大群眾,做到家喻戶曉。另外金融部門也要加強交流,形成信息共享,結合各自業務開展,做到相互補臺,將金融扶貧覆蓋到每個角落。
四要互學。鄉鎮與鄉鎮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要相互學習,借鑒成功經驗,切實解決好金融扶貧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針對有的地方不符合貸款條件的貧困戶,由村黨總支部牽頭組建互助社,互助社按照互助資金民有、民用、民管、民受益,長期使用、滾動發展的模式運行,縣財政對每一個互助社給予適當補助,互助社把培植特色產業、促進貧困戶增收作為互助資金投向重點。這種做法,我們就可以大膽去借鑒學習。另外,政府部門要學習金融機構求真務實,兢兢業業的工作作風,學習他們不畏艱難,跋山涉水落實工作的態度。
五要互促。各鄉鎮、縣級各相關部門和金融部門要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加強協調聯系,共同努力破解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促使金融機構資金投放量加大、投放速度加快,最終促動貧困戶早日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