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走訪湖南多個縣區發現,教師結構缺口在增大——
新教師咋就補不到位
“現在只要有教師資格證,我們就把他們當寶一樣。”日前,記者在湘南某縣采訪時,該縣教育局長這樣向記者訴苦。師資緊缺已經嚴重影響了該縣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目前,在這個有40萬人口的縣,還有代課教師318人。
與這個縣情況類似的,還有湘中某縣,代課教師多達600人。實際上,師資緊缺仍然是不少地區的現狀。近期,有媒體報道說,目前全國每年有60多萬名師范生畢業,但基礎教育領域對師資的需求卻只有25萬名。那么,中小學師資需求究竟是什么情況?記者在湖南岳陽、婁底、湘西、邵陽、郴州等地進行了廣泛調查,發現基礎教育領域師資需求正呈現多重矛盾。
為什么學校編制滿了,卻依然缺教師
水田河鎮是湘西保靖縣的一個山區鎮,共有17個教學點,其中10人以下的教學點有4個,這些教學點必須派上1名以上的教師。
“許多農村完小,一般只配備7個老師,其中1個老師當校長,其他6個當班主任,實行包班制,工作非常辛苦。”湖南省新邵縣教育局工會主席周良才說,“因為編制緊,導致農村學校工作量大,許多老師是以音體美專業老師的身份招進來的,但是因為缺人,只好讓他們什么都教。”
學校的選址布局、數量規模等辦學體制,直接決定師資力量的配備。近年來,湖南許多地區經過了幾次大的調整,學校數量減少,學校規模擴大,教育資源配置有了一定的優化。但隨著之前的獨生子女政策及人口大規模流動,就學人數顯著減少并且相對分散。
新化縣是湖南省人口大縣,共有140萬人,全縣共有中小學校478所。其中,初中89所,小學377所,農村小學教學點118個。全縣在編教職員工9676人,從統計數據上看,按照國家編制標準,全縣教職工編制是基本持平的。然而,由于學校數量多、班級人數少、耗費師資大,具體到某個學校、某個任教崗位,卻出現了教師短缺的情況。這種現象,在婁底市,漣源、雙峰、冷水江等縣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
即使在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也存在同樣問題。以岳陽市為例,全市應配教職工39384人,實配教職工40985人,超編1601人,但卻結構性缺編1948人、硬性缺編741人,主要分布在市直、臨湘市、平江縣、華容縣、岳陽樓區、云溪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在該市下轄的臨湘市,共有教學點56個,其中單人校38個,按編制標準應僅配備教師70人,但實際配備202人。
11月,中央編辦、教育部、財政部下發了《關于統一城鄉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的通知》,將縣鎮、農村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統一到城市標準,即高中教職工與學生比為1∶12.5、初中為1∶13.5、小學為1∶19。不過,在采訪中,一些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即使統一城鄉師生配備標準,編制配備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如果按照新的標準,不少縣都將缺編。一些地區因此產生了不少代課教師。
在城市學校,缺編同樣存在。湖南某市市直14所學校,截至2015年12月10日,編制部門核定編制數共有2450個,但實有在編人數2275人,缺編175人。
相比農村學校,城市學校對教師質量的要求正在提高。長沙市雨花區砂子塘泰禹小學校長李臻告訴記者,近年來,學校對于教師質量的要求有所提高,主要體現在:一是要求應聘教師具有全日制本科或研究生學歷,學校應聘研究生學歷教師有增加;二是看重教師德性,看重教師做人做事的態度。現在“90后”的年輕教師,大多是獨生子女一代,在能力方面,學校更關注他們與孩子、家長的溝通能力。
為什么老教師退了,新教師還是補不齊
新邵縣是半丘陵半山區地帶,共有246所學校、10.6萬多名學生。近年來,該縣年年招教師,每年招考人數近300人。周良才介紹說,一個直接的原因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招進的民辦教師,從2009年到2018年,這10年內基本上都要退休,占到整個教師人數的一半”。
實際上,像新邵縣這樣教師大量減員的地區還有不少。近年來,在湖南各地,正迎來一波教師退休高峰,教師減員人數急劇增加。在湘潭縣,2010年到2015年,該縣共退休教師1327人;在平江縣,該縣2009年到共退休教師1120人;在新邵縣,2012年到共退休489人,2015年到2018年,該縣每年退休的教師人數仍將保持在150人左右。
除了退休人數多外,教職工因各種原因不能堅持上崗,或不能滿負荷工作,也造成教學人員緊缺。2015年春季,保靖縣系統外借調人員有45人,教師每年因病請假80人左右,教師讀研每年約20人。各種原因造成的不在崗教思而學二三百人,大約占中小學編制總數的10%左右。
記者在平江縣了解到,由于教師工作壓力大,職業病多,教師健康狀況觸目驚心。據統計,,經縣級以上醫療鑒定單位確認,該縣四大疾病(癌癥、尿毒癥、精神病、重度傳染病)教師中列為長期病休(半年以上)的就有161人。另外,每年短期病休(含產假)的均有110人左右。
盡管因各種原因減員人數多,但是教師補充卻相對比較困難。以平江縣為例,2015年秋季開學,由于學生人數增加,按照老編制標準測算,平江縣需增加教師230人,加之上學年減少教師359人,共計需補充教師589人,但目前只補充了491人。由于各種原因,近5年來,平江縣都未能按計劃足額招聘到教師。
同時,由于中等師范教育斷層、高等師范教育縮水及群眾觀念變化等原因,農村合格教師的來源范圍越來越小。據了解,平江縣今年自主定崗招聘100名村小教師,為確保有人報名,條件已放寬至不需要教師資格證(需5年內考上)、40歲以下、師范類中專及以上學歷即可,教師質量難以保證。
一些縣市教師數不斷減少。湘陰縣每年退休180余人,調出近20人,補充僅50人左右,年減數達150人左右;臨湘市近三年退休397人,新進教師148人,少補充教師249人,本身缺編394人。
另外一個令人無法回避的問題是,隨著國家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女教師即將迎來一個生育高峰。“保守估計,18個!”新化縣西河鎮中心小學李立霞老師拿著學校教師花名冊,在經過一番逐一了解后,肯定地說。西河鎮中心小學校長伍志良說:“全校共有38名女教師,有生育二孩意愿的達26人。如果這些老師都同時懷孕請產假,學校怎么辦?”
“由于教師待遇低,優秀的人才很難選拔到教師隊伍中來,而一些在崗教師也不夠安心,許多年輕教師成家立業的壓力是比較大的。”一位從教幾十年的城市學校校長說。
為什么新教師來了,還有學科缺教師
2015年秋季開學,盡管近3年來招進了48名青年教師,但新邵縣迎光鄉中心學校黨支部書記譚富林仍急得不行。原來,該校物理教師除了政教主任兼上物理課,加上一名請產假的,就再無人選,物理課差點開不了。后來只得從小學教師中借用了兩名有理科基礎、敢上課的來替補。
“連續3年,我們沒有招到生物、地理教師,今年干脆放棄了。理科的生物、化學、物理,文科的歷史、地理、政治等學科很難招到人,每個學校每屆畢業生都只有二三十人,早就被哄搶一空了。”李錦文是安仁縣副主任督學,長期分管人事工作,這幾年,他每年都趕到湖南師大、衡陽師院、湘南學院等校招聘教師,但每次都撲了個空。
記者了解到,過去“被人看不起的小學科”,比如地理、歷史等專業畢業生,如今卻成了香餑餑。僅安仁縣20所初中學校,就缺這些“小學科”教師70人。
有此困惑的不僅是安仁縣,平江縣教育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該縣英語(精品課)、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教師基本飽和,但數學、生物、地理、物理、化學、科學等科目和特教專業、職業學校汽修、模具制作等專業教師,在招聘時經常無人報名。
不過,在這些學科教師等方面,城市學校基本能得到滿足。“在招考教師方面,我們區能根據學校所缺學科教師的實際情況來分學科招聘教師。”李臻告訴記者,除了信息技術學科教師難求外,其他都能按學科要求配備。
近年來,隨著教師換代的加速,大量年輕教師進入教師隊伍。平江縣近年就招錄了1698名教師,雖然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教師年齡結構,但是卻總體上呈現出學科結構不優、男女性別比例失衡、非師范專業比例大等問題。在農村學校,這些問題更加突出。
據統計,2009年,湖南啟動實施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特設崗位計劃,6年來為農村中小學招聘補充了28162名中小學教師,其中85%以上為女教師。在城市學校,性別結構失衡同樣存在。長沙市雨花區砂子塘泰禹小學雖然近些年新進了大量年輕教師,但學校男教師只有24人,而女教師則有121名。
另一個問題也讓管理者無法回避,就是新進教師非師范類專業畢業生比較多。“我們縣新進教師中,有一半以上教師是非師范類專業畢業。”周良才說,“這些非師范類專業教師由于沒有受到過正規的師范訓練,部分教師教育教學能力令人擔憂。我們下去聽課,部分老師根本不知道怎么備課、怎么上課,怎么培養新教師成為了一個大課題。”(記者 陽錫葉 通訊員 彭猛興 袁愈雄;劉紀新、田亞君對本文亦有貢獻)
【專家說】
一樣的缺“師”,不一樣的“缺”點
我國幅員遼闊,區域差異大,不同區域師資需求的規模和層次也是不一樣的,需要區別對待。
一是教師學歷層次“合適的才是最好的”。相對發達地區正在不斷提高對教師學歷的需求層次,先不說江浙、北上廣,就是其他省份的地級市甚至縣城中學,現在招聘教師的條件基本上都是要碩士,北京一些學校還有一批博士、博士后。但是,我國東部與中西部、城市與農村的發展差距很大,在中西部,農村地區特別是村小、教學點,當前最需要的還是本專科畢業生。這個學歷層次的學生往往有一個比較合適的期望、定位,學歷高了,反而容易“高不成低不就”,來了也不安心。上世紀80年代,一批中等師范學校畢業生,雖然學歷不高,但他們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至今仍是農村基礎教育的頂梁柱,這個“經驗”是值得參考的。
二是教師性別結構迫切需要有改善。江西省永新縣城廂小學159名教師中,女教師133名,占83.6%。近3年,該縣招聘的435名義務教育學校的教師中,女教師373名。國家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后,如果女教師扎堆懷孕、生產,學校很快將面臨“產假式缺編”。中心小學在安排教師到村小、教學點工作時,出于安全考慮,不便把女教師派下去,派男教師,又沒幾個,真是愁煞校長。所以,政府應該在指導、調控高校招生政策時發揮積極作用,通過政策的杠桿和免學費的激勵,增加男生的招生計劃,確保男生達到一個合理的比例,從而在源頭上為改善中小學教師的性別結構創造條件。
三是急需“小學科”教師。音樂、體育、美術、地理、生物、信息技術、心理咨詢等“被人看不起的小學科”教師嚴重不足。江西省永新縣141所農村小學,英語、音樂、體育、美術教師分別只有105人、55人、54人、52人,校均0.74人、0.39人、0.38人、0.37人;23所農村初中,音、體、美教師分別是14人、20人、16人,校均0.61人、0.87人、0.70人。根據我們的調查,永新縣的這種情況至少在江西省是具有代表性的。對此,各校想了一些解決辦法,比如,挖其他學校的教師,或以其他學科教師代課,等等。但這都不是長久之計。
四是師范類畢業生在農村學校更受歡迎。全國每年新入職的教師中,有四分之一來自非師范類院校的綜合性大學,他們通過教師資格考試取得教師資格證。雖然也有研究發現,一些中小學更愿意招收高水平綜合性大學的畢業生,在他們看來,這些畢業生在學科方面更有潛力。但是,我們接觸到的很多基層學校的校長還是覺得師范類畢業生“好用”。而非師范類畢業的新教師到了崗位后,不排除有適合當老師的好苗子,但不少人甚至“根本不知道怎么備課、怎么上課”,一時半會上不了手,需要學校費時費力“再培養”。(作者葉存洪,系南昌師范學院教育系主任、教授)
【案例】
無奈的“拆東墻補西墻”
2015年11月底的某一天,當我聽完課回到辦公室的時候,幾位家長等在那里。他們是初一某班的家長。他們強烈反對學校把他們的數學教師臨時調換到初三代課的決定。
事情是這樣的,我校一位初三數學教師因交通事故受傷,需要療養三四個月。學校和家長自然都非常焦急。沒有辦法,先找一位代課教師。代課教師非常認真負責,但由于缺乏在正規中學任教初中的經歷和經驗,他的教學方式難以滿足學生需求。學校不得不決定在校內另找教師代課。但是,初三其余5位數學教師中,3位是班主任,一位是55歲以上老教師,另外一位是年輕女教師,顯然都不合適。
我們只得決定暫時請任教初一的高老師,到初三任教兩個班級。該教師再過兩年即將退休,因疾病,開學就打算請病假修養一段時間,但考慮到學校缺教師,就繼續來校任教初一年級一個班級。初一家長自然無法接受。
經過艱難而真誠的溝通,家長們對學校的困難表示理解,但提出高老師代課不能超過兩個月,并且初一某班的代課教師不得來自校外,必須來自校內同年級的成熟教師等要求。家校雙方最終達成一致。
這種尷尬和無奈的背后,是我校數學組的教師結構不合理。數學組共19位教師,承擔36個班的數學教學任務。其中45歲以上7人,35歲至44歲7人,35歲以下5人。看起來,師資似乎較為充足且總體結構合理,但在45歲以上的老教師中,50歲以上占6人,其中1人為女教師,且因公受傷,無法任教兩個班級;5名男教師中,55歲以上4人,每位老教師都面臨睡眠不佳、視力退化嚴重或高血壓、糖尿病、頸椎病等問題,一直克服各種困難堅持正常教學。在35歲至44歲的中青年教師中,1人為學校中層,她長期擔任兩個班級數學教學,還要負責管理工作,已是超負荷工作。
其實,本學期,我校數學組已經面臨一個嚴峻的困難:一位年輕教師開學不久即懷孕,因體質虛弱,遵醫囑需在家保養幾個月,至今未能回校工作,學校不得不請其他教師輪流超負荷承擔代課任務。而這,同樣也多次引起有關班級的家長上門“討說法”。
我校數學組這種情況,許多學校都存在。這種教師短缺,不是總的編制數上的剛性短缺,而是結構性的短缺。而一旦出現這種短缺,學校不得不拆東墻、補西墻。(作者厲佳旭,系浙江寧波鎮海區立人中學校長)
【管理者說】
師資需求也有層次之分
在深入一線進行課堂觀察和調查研究過程中,筆者發現,師資問題已然成為學校發展過程中的核心問題。而新入職教師和教學年限偏長教師的教學狀態是影響此問題的關鍵。
因學校師資現狀而不同,學校對教師需求也呈動態變化。總體概括為三類需求變化:缺求有、有求熟、熟求優。以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部分學校為例,學校對教師需求的變化既源于政策支持,又源于自身的發展變革。
對于教師之缺,有整體超編學科崗缺人、整體超編教學崗缺人和整體超編突發性缺人三種類型。我區軍山小學就曾是整體超編學科缺人類型學校。這所學校由3所村辦小學撤并組合而成,教師平均年齡44歲。教師總體超編,但音樂、體育、美術、科學、信息技術和英語學科專業教師缺乏,這些課程一直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教學質量無法保障。近兩年,經學校申請,區教育局通過定向招聘,分配了音樂、體育、美術、英語學科教師各一名,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學科教學困境。
建校于2012年的區實驗小學,因學校招聘的教師,部分為非師范專業畢業的應屆畢業生,新入職教師的崗位孵化顯得更為緊迫。身為學校校長的張巖從建校第一天起,就將學校管理重心致力于課堂教學、主題研討、繼教學習等方面。建校4年,隨著班額的增加和新入職教師的不斷加入,學校的教師孵化工作一直是長抓不怠的常規工作。隨著國家全面二孩政策的放開,教師儲備工作也被納入學校管理日程。“無求有”和“有求熟”成為學校對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需求。
對于后品牌建設的學校,如省級示范學校一中,“熟求優”是學校的教師需求。在近5年,區教室局出臺相關政策,幫助學校引進了特級教師6名,在學科人才培養方面下足功夫。學校通過設立名師工作室的方式,采用藍青結對的方式進行專家型教師的培養。
不論是教師需求變化中的“無求有”,還是“有求熟”,抑或是“熟求優”,一個“求”字體現了目標性與方向性。對于教育局而言,“求”體現在基于調查研究后的教師招聘、師資引進、培訓、調配等工作;對于學校而言,“求”體現在孵化和激活環節。對于師資需求而言,雙管齊下的區校共治,在效緩解師資需求方面能發揮積極的作用。(作者劉華貴,系湖北省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教科規劃辦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