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城市對于引進人才補貼政策不一樣。但大多數為住房補貼、創業補貼、福利補貼等,數額也不定。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2021年鷹潭人才補貼最新政策及人才補貼發放時間,僅供參考!
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和《省委、省政府關于貫徹〈*、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的實施意見》,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為加速鷹潭崛起進程、實現小市有大作為提供堅強的人才保證,結合鷹潭實際,提出以下意見。
一、強化認識,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
1、實現加速崛起,人才是關鍵。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是適應國內外新形勢,牢牢掌握加快發展主動權,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對接長珠閩、融入全球化”、建設新鷹潭的迫切需要,是加速鷹潭崛起進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全市上下必須深刻認識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戰略性、決定性作用,充分認識人才工作的極端重要性、緊迫性,進一步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真正把人才工作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抓緊抓實抓好。
2、指導思想: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和科學的人才觀,堅持黨管人才原則,以人才資源能力建設為主題,以調整和強化人才結構為主線,以建設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三支隊伍為重點,緊扣培養、吸引、用好人才三個環節,不斷強化觀念創新、政策創新和體制創新,開創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新局面,把各類優秀人才集聚到全面實現小康目標的宏偉事業中來。
3、總體目標:以制度體系建設、重點項目推進、發展平臺構建為抓手,努力構建人才高地。到2005年,全市人才素質全面提升,隊伍結構進一步優化,初步建立與相適應的人才管理體制。到2010年,全市人才分布結構、總體水平、使用效益和整體素質等方面有明顯提高,營造一個人才智力自由流動、人才資源優化配置、人才競爭充滿活力的社會環境,建設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建成“環境優良、機制靈活、結構合理、產出高效”的人才強市。
二、圍繞發展,進一步加強人才培養體系建設
4、大力推進教育創新,加快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切實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促進國民教育體系與科技創新體系、人才開發體系的緊密結合。實施教育綜合改革,擴大教育開放,推進以德育,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推進基礎教育均衡、優質發展,加快職業教育建設步伐,加大對民辦學校的扶持力度,重視實用型人才培養。充分利用各類教育培訓資源,形成多層次、外向型的輻射省內外的教育培訓網絡。根據人才的特點和培養目標,采取學校培養、黨校進修、基層掛職、艱苦環境鍛煉、國外深造、崗位實習、導師帶教等方式,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完善帶薪學習制度,建立政府、單位、個人三方合理負擔的教育培訓經費投入機制。積極發展成人教育、社區教育、遠程教育和在線培訓,建設時時處處都能學習、人人都享有學習和成才機會的學習型城市。
5、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全面提升人才隊伍的競爭力。加強黨政人才隊伍建設。按照干部隊伍“四化”方針和德才兼備原則,以提高“五種能力”為主要目標,重點加強縣處級黨政*才隊伍建設,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在加速崛起進程中奮發有為的干部及時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按照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堅持并改進考試錄用制度,優化干部來源。健全黨政人才選任、委任、聘任、考任、轉任等任職制度,推進任期制和辭職制;健全黨政人才儲備制度;完善黨政人才社會選拔制度,推行機關中層干部全面競爭上崗制度;建立健全黨政機關干部正常退出機制。切實抓好黨外人才、婦女人才、少數民族人才及軍地兩用人才的開發工作。
加快造就一批具有業內領先水平的優秀企業家。堅持走市場化和職業化的路子,建立健全企事業經營管理者人才市場選拔任用機制和分配制度。圍繞強化區域經濟特色,實現引資與引才相結合,積極引導鷹潭籍在外經商務工有成就的優秀人才返鄉創業;圍繞民營企業再創業,積極培養優秀民營企業家;圍繞企業經營管理群培養,強化企業家后備隊伍建設;圍繞企業家素質工程建設,提高企業依法經營和誠信經營的自覺性。
加強高層次專業技術領軍人才隊伍建設。2005年至“十一五”期間,重點選拔和培養1-10名具有省內領先水平的學術和技術帶頭人,重點建設1-2個以高新技術為主的省及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所。注重在科技領域引進和培養一批具有較高業務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在教育領域培養和開發一批具有先進教育理念和思想的名校長、名教師,在衛生領域培養和造就一批名院長、名醫生,在文化領域凝聚和造就一批在省內外具有影響力的大師、大家。推行和規范專業技術人才職業資格制度,打破專業技術職務終身制,逐步建立職業能力認證體系。
重視培養高技能人才。充分發揮職業技術院校、職業培訓基地、就業培訓基地作用,按照市場配置原則,擴大培訓規模,提高培訓質量。充分發揮企業在高技能人才培訓中的主體作用,推動中小型企業與大型企業培訓中心、社會培訓機構建立合作伙伴關系,進一步強化崗位培訓,組織技術攻關,完善技能傳授方式,促進崗位成才。
大力培養和開發農村實用人才。進一步發揮農村致富函授大學等培訓機構在普及農村實用技術、培育農村實用人才中的作用,切實加強以鄉村干部和優秀鄉土人才為重點的農村實用人才的培養和開發。加強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和農業科技示范園建設,使之成為農村實用人才的實踐基地。
三、拓寬視野,積極構建優秀人才匯集機制
6、大力加強人才市場體系建設。建立開放有序的人才市場體系,統一市場管理規則,制定人才市場管理的相關法規,提高人才市場法制化管理水平,促進經營者人才市場、高校畢業生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的有機融合。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改革政府部門所屬人才服務機構體制,加快政事(企)分開、管辦分離步伐,建立開放共享的人才資源信息服務體系,融促進就業、創業指導、公共培訓、人事檔案管理等人才資源服務為一體,提高人才服務機構的社會化、市場化水平和市場競爭能力。健全人才市場運行機制,逐步消除城鄉、區域、部門、行業、所有制和身份限制,疏通各類人才在不同所有制之間、不同地區之間的流動渠道,促進各類人才依法、自愿、有序流動,盡快形成人適其事、事得其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格局。
7、主動參與“長珠閩”人才一體化開發。按照擴大開放,加速“對接”,主動融入“長珠閩”的思路,積極主動承接“長珠閩”人才集聚效應的輻射,研究建立智力引進、合作培訓、人才交流的區域合作開發機制。在人才統計標準、人才資格證書互認、人才吸引政策、人才流動政策、人才誠信體系建設等方面互聯互動;在人才市場機構準入、網上人才市場建設、舉辦人才市場和人才交流活動、人才資源共享等方面展開合作。建立特聘專家制度,利用“長珠閩”高校師資力量聯合辦班,并邀請知名專家教授來鷹潭講學,開闊視野,提升素質。
8、積極依托大工業人才資源優勢。支持江銅集團等駐市企業“二次創業”,鼓勵建立高科技園區和高新技術研發中心。大力支持用人單位主動加強與江銅等駐市企業技術合作和交流,充分利用其人才、技術、信息優勢,推動和加快我市科研創新步伐,積極建設國家級新材料產業化基地。
9、強化企業吸納人才的主體地位。采取產業聚才、高新技術項目開發引才、核心人才帶動引才等方式廣納人才。建立人才智力成果與企業需求有效對接機制。鼓勵骨干企業建立研發機構,中小企業以參股、合資、合作等方式聯合建立專業化的研發機構。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在企業設立科研開發基地和科技示范園,鼓勵企業在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內設立技術開發中心,實行雙向合作制度。
堅持招商引資與 “引才、引智、引項目”三位一體的工作思路,不斷拓寬引進國內外智力的渠道,完善引智體系,提高對接速度。繼續深入開展產學研聯合,加強與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提升企業技術競爭力。
10、促進各類人才的合理流動。加大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三支隊伍之間的交流。黨政人才到企業任職由組織配置為主向市場配置為主轉變。鼓勵具有一定專業理論水平、熟悉產業政策、能從事教學科研活動的黨政人才到學校任職或擔任客座教授。加大公開選拔力度,吸收企事業單位中適合進入黨政機關的人才進入黨政人才隊伍。通過市場調節、中介服務、智力流動、項目聘用、契約用人等模式,促進人才由“單位人”向“社會人”轉變。
四、開拓創新,完善人才評價和使用機制
11、分類建立各類人才評價制度。改革人才評價標準,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資歷、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選人才。建立黨政人才重在群眾認可、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重在市場和出資人認可、專業技術人才重在社會和業內認可的評價機制。完善人才評價標準和手段,建立以業績為重點,由品德、知識、能力等要素構成的各類人才評價指標體系。注重實踐檢驗人才,形成群眾評價、專家評價、市場評價、技術評價等構成的人才評價體系。
12、盤活用好現有人才。正確處理引進人才與現有人才的關系,在制定引進人才政策時,同步考慮穩定現有人才政策,充分調動現有人才的積極性,避免現有人才的流失、閑置和浪費。根據各類人才的特點和工作需要,大膽使用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實現人才開發低成本、人才效益最大化。注重從各類優秀人才中發展黨員和培養黨的各級干部。重視發揮離退休人才的作用。
13、重視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人才資源開發。把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人才納入人才整體發展規劃。在政府獎勵、職稱評定等人才政策上統一安排;在面向社會的資助、基金、培訓項目、人才信息庫等公共資源運用上平等開放;在人事代理、專家選拔、科研成果評審、科研項目申報、教育培訓等方面與國有企事業單位同等對待。鼓勵各類人才向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流動。
五、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人才激勵保障機制
14、建立多元的人才投入機制。切實加大對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注重對高層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黨政人才的投入。引導企業重視對企業核心人才的投入。支持和引導人才進行自我設計、自主投入。鼓勵各類社會組織設立人才發展、資助、定向培養等基金用于人才資本投資。市委、市政府每兩年舉行一次全市性的優秀專業技術人才評選表彰。加大對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技術發明和技術進步領域做出貢獻的個人獎勵力度。市財政每年安排30萬元的人才發展專項資金,用于資助培養、引進高層次人才。縣(市、區)也應設立人才發展專項資金。
15、加大分配和激勵制度改革。堅持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積極落實智力要素以期權、股權等形式實現資本化的分配方式。堅持以業績為導向、績效優先的原則,發揮市場在分配中的主導作用。制定和完善各類人才以專利、發明、技術、資金、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辦法。鼓勵企事業單位對有突出貢獻的專業技術人員實行獎勵。市內事業單位人才在完成本職工作、不侵害本單位技術與經濟利益的前提下,可通過參與項目研發、技術攻關和提供科技咨詢、技術服務、知識講座等方式到其他單位兼職兼薪。完善市場工資指導價制度。
16、健全人才保障制度。完善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制度,切實維護用人單位和人才雙方的合法權益。完善全市行政區域之間、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等不同性質單位之間社會保障政策的銜接辦法,消除人才合理流動的體制性障礙。逐步完善各類高層次人才的養老、失業和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探索建立住房補貼制度,充分發揮用人單位的主體作用,運用市場化和貨幣化手段解決引進人才的住房問題。
17、暢通人才引進綠色通道。進一步優化人才的發展環境,沖破一切不利于人才發展的觀念,變革一切不利于人才發展的體制,摒棄一切不利于人才發展的做法。設立“一站式”人才引進服務窗口,實行人才引進限時辦理。制定特殊人才職位的引進辦法,逐步推行網上辦理各項審批事項。整合各種信息資源,建立人才基礎信息庫和人才分類信息庫,開通鷹潭大學高考網頁。定期發布市內外人才供求信息,宣傳介紹人才政策。
引進的高級專業技術職稱人員、學術帶頭人、留學回國人員、外國專家和其他具有特殊才能的專業人才,可先到崗任職,后確認辦理人事關系、人事檔案;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進入企事業單位工作的,可先聘任相應的技術職務,再進行評審;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及其以上畢業生和緊缺專業?飘厴I生來我市的,可先代理落戶,再薦業擇業,人事檔案可由政府所屬的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機構和各級政府所屬的人才流動機構進行管理,免費提供人事代理服務;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引進碩士以上的緊缺專業人員,如編制已滿,可先進后出。引進的人才評聘專業技術職務職數,實行專項專報,單列下達。引進后做出突出貢獻的,可破格晉升專業技術職務。引進的人才具有國內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其工資標準按用人單位同等條件專業技術人員的工資標準確定,企業可自行商定。對引進的人才及其隨遷父母、配偶、子女,準予在城市落戶。引進的碩士以上和副高級技術職務以上人才,其配偶的工作原則上由人才引進單位負責安置,政府人事、勞動保障等部門要協調解決安置中遇到的問題。用人單位和受聘人才確立聘用關系后,應為其辦理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醫療保險等各項社會保險,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
18、建立和完善人才引進的柔性機制。本著“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有為”的思路,對不帶戶口、不轉行政關系,自愿到我市就業的各類高層次人才,允許“戶口不遷、關系不轉、來去自由”。對通過技術入股、承包經營、合作開發、技術咨詢、項目論證、承接課題、定期服務等形式來我市工作的各類人才,其待遇由用人單位與本人協商。對與我市企事業單位簽訂一年以上工作協議的高層次人才,由政府人事部門辦理《鷹潭人才居住證》,持證人員享有與《客商證》持有人同等權利。
六、加強領導,再創人才工作新局面
19、堅持黨管人才原則,發揮各方面在人才工作中的作用。黨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觀、管政策、管協調、管服務,重點是做好制定政策、整合力量、營造環境的工作,努力做到用事業造就人才、用環境凝聚人才、用機制激勵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真正形成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各有關職能部門各司其職、緊密配合,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20、加強對人才工作的領導。各級黨委、政府要把人才工作納入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實現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規劃、同步部署、同步實施。各級要成立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負責人才工作的宏觀指導、綜合協調和督促檢查。并建立相應的人才工作組織網絡和工作制度。建立和完善黨政領導與優秀專家的聯系制度。完善人才工作決策機制,積極推進社會聽證、公示和專家咨詢等制度建設,提高人才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
21、建立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建立并落實“一把手”抓“第一資源”的責任制度,對各縣(市、區)、市直有關部門的人才工作實行目標管理,加強督促檢查并實行專項工作年度目標考核。把黨政主要負責人和主要工作部門的人才意識以及在發現、培養、集聚、使用、服務人才等方面的績效作為重要考核內容,并把考核情況作為領導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據。建立各級黨委、政府定期“議才”制度,研究解決人才工作中的重大問題。
22、營造良好的輿論導向。各級宣傳部門要積極發揮輿論引導和監督作用,充分肯定和鼓勵各類人才的創新、創業活動,以各種形式宣傳優秀人才的先進事跡和重要貢獻,廣泛報道人才工作的先進經驗,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氛圍,形成創業光榮、創新可貴、創造無價的輿論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