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企業退休人員的工資是怎樣的?下面我們一起來閱讀下文吧!
河北省關于調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通知
1、退休人員每人每月增加90元,退職人員每人每月增加45元。
2、退休人員繳費年限(含視同繳費年限)每滿一年(不足一年按一年計算),月增加基本養老金3.5元。
1、截止12月31日,退休人員年齡滿71周歲至75周歲(含75周歲)的,每月增加40元;76周歲至80周歲(含80周歲)的,每月增加50元;81周歲以上的,每月增加60元。
2、符合冀勞社〔2009〕3號和冀勞社辦〔2009〕19號文件規定范圍的艱苦地區退休人員,按照所在地艱苦邊遠地區類別增加基本養老金:一類地區每月增加5元,二類地區每月增加10元,三類地區每月增加15元。駐省外艱苦邊遠地區的用人單位退休人員,當地艱苦邊遠地區類別高于我省艱苦邊遠地區類別的每月增加20元;與我省艱苦邊遠地區類別相同的,按我省艱苦邊遠地區類別調整標準增加養老金。
3、企業退休軍轉干部本次調整后其基本養老金達不到當地企業退休人員平均養老金水平的,按照國家文件及我省有關規定補足到當地企業退休人員平均養老金水平。
4、1998年9月30日冀勞〔1998〕65號文件實施前,因工全殘職工退出工作崗位退休并納入養老保險基金支付養老金的人員,本次調整月增加額達不到192元的,補足到192元。
5、年度內達到70周歲的本次調整基本養老金后,退休人員(不含一次補費15年按月享受養老保險待遇人員)月基本養老金仍達不到700元的補足到700元,退職人員仍達不到550元的補足到550元。
(一)退休(職)人員符合國家、省規定的繳費年限(含視同繳費年限,不含特殊工種折算年限)每滿1年(不足1年按1年計算,下同),每人每月增加2元。
(二)退休(職)人員符合下列條件的,分別再按以下標準增加基本養老金:
1、符合勞人險[1983]3號文件規定的建國前參加革命工作的退休老工人,每人每月增加125元。
2、1949年1月1日至1949年9月30日參加工作的退休人員,每人每月增加120元。
3、1949年10月1日至1953年12月31日參加工作的退休人員,每人每月增加115元。
4、1954年1月1日后參加工作、2005年12月31日前退休的人員每人每月增加113元,退職人員每人每月增加70元。
5、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期間退休的人員每人每月增加90元,退職人員每人每月增加40元。
6、200
漲工資最新消息:看病貴如何解決
在醫療領域,現在大家普遍的感覺還是看病難、看病貴,到底怎么解決?曾經擔任過衛生部副部長的黃潔夫指出,看病難看病貴的主要原因在于優質醫療資源短缺以及公立醫院改革嚴重滯后。其實2009年我國的醫藥衛生總支出是1.7萬億,去年是4.2萬億,6年增加了兩倍,國家真掏了不少錢。但為什么效果不好?實際上,現在我國花的大量資金都被醫院服務中虛高的商品價格消化掉了,老百姓從口袋里掏出來的錢,從比例上雖然下降30%,但是實際支出數字反而增加,這就是看病貴。如何解決看病難、看病貴?黃潔夫的藥方就是鄧小平同志所說的話:發展才是硬道理。
抓號販子很支持 但限號值得商榷
前不久,一名患者在北京市一家醫院怒斥號販子的視頻在網上引發熱議。之后,各地出臺了很多措施打擊號販子。對于這一個問題,黃潔夫表示號販子反映的問題就是老百姓要看一個好醫生真難。這表明我國的醫療資源存在結構性矛盾,都集中在大醫院,基層醫院沒有人去看病。黃潔夫還透露,昨天在和一些委員(都是醫療專家)聊天時,發現他們所在的醫院都有號販子在炒他們的號,其中有一個神經外科醫生,他的號是8000塊錢,但他本人一分錢拿不到,他甚至還不知道自己的號被炒到8000塊錢。所以醫生自己也感到很委屈,他一天要看60到100個病人,病人花幾千塊錢到他這兒來,幾分鐘就打發了,他也感到心里很痛,患者走了不是感謝他,而是滿臉怒氣。
如何解決這樣的錯配?黃潔夫認為,對于號販子應該抓,要依法逮捕。但不應該限制醫生加號,有些醫院索性取消門診號,這更值得商榷,因為這是想用計劃經濟的手段來解決這個事情,大多數政協委員覺得不可行。根治號販子需要改革和發展。準確一點講,就是要依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上起決定性作用,要讓社會資本進入醫療領域,讓民營醫院甚至外資進入到市場里來,把這塊蛋糕做大。不要說到民營醫院就是誠信不好的醫院,要通過發展打造中國醫療領域的新名片。
今年退休人員退休金預計將增長6.5%,為什么定的是這個數字?擔任過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的胡曉義解釋道,在今年的預算報告里講到今年退休金調整6.5%左右,這是自2005年以來第十二次連續調整,叫“十二連調”,也是本屆政府連續第四次調整。這是該給群眾辦的實事,一件也不能少。但值得注意的是,這次調整是首次統籌安排。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里講的是退休人員,不是像以往的報告里講的企業退休人員,預算報告里講得更明確,就是包括企業的,也包括機關事業單位的退休人員。這個過去是沒有的,“十二連調”包括了機關事業人員,現在把兩個方面統籌起來考慮,這是去年開始實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制度改革之后的一個新進展。過去是雙軌制,現在并軌了,這樣一來這個制度的公平性就更強。
至于調整幅度,過去幾年都是10%,今年是6.5%左右。為什么這樣?胡曉義解釋稱,確定調整的水平主要考慮幾個因素。
第一,去年經濟增長水平是6.9%;
第二,財政的支付能力。去年全國一般性預算收入增長5.8%,中央一般性公共預算收入增長7%,都比以前年度增幅要低;
第三,物價水平。去年城鎮居民物價增長幅度是1.4%,應該是比較溫和的;
第四,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去年是7.4%;
第五,社保基金,就是養老基金本身的承受能力。近幾年雖然總的收入額還大于支出額,但是已經出現了收入增幅低于支付增幅的現象,何況企業還在強烈呼吁要降低稅費。所有這些方面的因素結合起來看,6.5%左右的調整還是恰當的。
胡曉義還表示,當然不是說每個人都增長6.5%,預算報告里講到,還是要對企業職工特別是待遇偏低的和艱苦邊遠的企業退休人員進行適當傾斜,這既體現了公平,也體現了差異化原則。
學區房也是熱點問題,北京有的學區房居然炒到四十萬一平米,這樣的現象該怎么看?對此,擔任北京四中校長的劉長銘認為,擇校實際上是社會進步的一種體現,為什么這樣說?他表示,當人們滿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以后,對于生活的品位、質量,對于精神文化就提出新需求,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需求。“我們現在關注后代的教育,說明我們進步了、發展了。”劉長銘說。但他同時也表示,“如果是我,我不這么做,我會把更多的精力,包括我家庭的財力放在改善家庭教育的品質和質量上。我做教育做了40年,集40年之經驗,我可以非常負責任的跟大家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我們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改進家庭教育上。”
對于如何增加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劉長銘認為應該大力興辦民辦教育,只有把蛋糕不斷做大并做出各種口味的蛋糕,擇校問題就會逐步得到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