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5》12月26日在北京發布。報告透露,截至底,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賬戶累計記賬額達到40974億元,而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額為31800億元。
中國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實行統籌賬戶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體制。《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5》(下簡稱報告)稱,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賬戶累計記賬40974億元,比2013年增加5865億元,增長率16.71%。
而截至底,全國所有試點省份累計做實個人賬戶基金5001億元,較2013年增加847億元,增長率為20.39%。報告稱,雖做實的速度快于全國個人賬戶累計記賬額的增速,但由于全國個人賬戶累計記賬額絕對數額太大,想要做實所有的“空賬”,“還有路要走”。
另外,截至底,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額達到31800億元,個人賬戶累計記賬額超出基金累計結余額9174億元。也就是說,即使把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所有資金都用于填補個人賬戶,也仍然會有大額空賬,而且這一缺口較上年度又擴大了2334億元。
不過,需要強調的是,養老金個人賬戶的空賬運行并不等于養老金虧空。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書長房連泉表示,這是一個理論上的概念,未來養老金仍將按照賬戶中記下的賬來發放。只是這一代人的繳費用來給上一代人支付養老金了,所以形成“空賬”。
隨著近年來,各地調高工資標準,養老金繳費基數增長,計入個人賬戶的額度也越來越多,另一方面養老保險參保覆蓋面日趨增加,擁有個人賬戶的參保人也在增加。這兩種情況是個人賬戶記賬額增長的原因。
報告指出,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中,企業部門繳費人員占參保職工人數的比重僅81.19%。這意味著,在每5個參保職工中就有大約1人沒有繳費。報告指出,從2006年至,在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中企業部門繳費人數占參保職工人數的比例不斷下降,從89.98%下降至81.19%。
報告指出,繳費人數占參保職工人數比例下降,通常意味著參保職工人數中缺乏繳費能力的人員過多,也就是擴面過度,把一些不該加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人員也勉強納入了該制度。報告建議,有關省份應調整養老保險征繳擴面政策,引導繳費能力過低的人員加入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等其他養老制度安排。
報告透露,31個省份中,只有8個省份的征繳收入大于支出。其中廣東結余634.25億元,為各省份中最高。此外,北京、浙江、江蘇、上海、福建、新疆和西藏也有結余。
人社部發言人李忠此前已解釋,以來,受多重因素影響,當期養老金支出大于基金征繳收入的省份有所增加。主要原因是:養老金待遇水平連續上調,基金支出增加;人口老齡化效應逐步顯現,參保人員中退休人數增速高于繳費人數;部分地區養老金比較高,負擔較重。
他還表示,今年前10個月,全國基金總收入超過總支出2100多億元,絕大多數省份基金累計結余額都超過8個月以上的基金支付額,基金運行總體平穩,能夠確保當期養老保險待遇支付。
社保專家認為,據報告披露,全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2310.22億元,其中財政補助為1498億元,占基金總收入的64.9%。
這意味著,在這項覆蓋城鎮戶籍和農村戶籍5億多非從業人員的養老保險制度,其將近2/3的收入來源是依靠財政的補助。真正個人繳費只占到基金總收入28.8%。
12月2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保障論壇暨《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5》發布式在京召開。人社部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金維剛表示,根據國外經驗,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非常重要,特別是在構建多層次的保障體系建設中非常重要的。
他認為,要探索建立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首先,要明確在構建多層次的養老保險體系中,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這方面還需要通過國家采取必要的措施來推動建立這項制度。同時,采取優惠的政策來扶持鼓勵個人參與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此外,投資運營方面可以委托專業的養老保險公司或者商業保險公司投資運營,填補這方面的空白,這樣有利于健全和完善多層次的養老保障體系,提高參保者在退休以后的養老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