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的出臺,其目標是通過10年左右的努力,力爭使鄉村醫生總體具備中專及以上學歷,逐步具備執業助理醫師及以上資格,逐步完善村醫生活待遇,鄉村醫生各方面合理待遇得到較好保障,基本建成一支素質較高、適應需要的鄉村醫生隊伍,具有重要意義。
“一個藥箱,一根銀針,一把草藥,治好一村人”,這是曾經用來形容鄉村“赤腳醫生”的話語。在廣大農村,鄉村醫生是我國醫療衛生服務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貼近億萬農村居民的健康“守護人”。多年來“赤腳醫生”為守護農民健康作出了巨大貢獻。
“赤腳醫生”是我國20世紀60年代在農村建立的一只新型衛生隊伍。當時我國農村缺醫少藥,這個群體起初只是生產大隊的衛生員,負責發放糖丸等防疫藥品,后來人民公社解散,他們就成為各個行政村的村醫。農村選拔“赤腳醫生”,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從醫學世家中挑選,二是從初中或高中畢業生中挑選。選出來后,集中到縣衛生學校培訓一段時期,結業后回到農村上崗。
“赤腳醫生”為群眾提供一天24小時即時醫療服務,并且不需要排隊,一年365天上崗,不管白天黑夜,寒冬酷暑,隨叫隨到,及時救治病人或建議轉診。在實際工作中,他們經歷過許多辛苦和磨難,一邊務農一邊看書學習醫學知識,參加相關培訓和會議,向群眾宣傳衛生保健知識,切實落實上級安排的防疫任務,尤其是非典、甲流等流行病發生時,為防治疾病,他們打針送藥,深入每家每戶除害滅病做宣傳,在衛生事業上立下了不可抹滅的業績,因此也深受廣大農民的尊重和愛戴。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國的“赤腳醫生”堪比國外的保健醫生,在剛興起時就曾引起世界衛生組織的矚目。可是,他們做著與國外保健醫生同樣價值的貢獻,但工作環境卻遠比國外艱苦,工資待遇更是天壤之別。
說到此處,這就不得不提及“赤腳醫生”的工資待遇問題。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了,在GDP快速增長、政府財政收入日益豐盈的條件下,黨和政府對民生問題越來越重視,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果。城鎮居民的工資不斷增長,農民的負擔大大減輕,而“赤腳醫生”這一群體的工資待遇卻遲遲沒有得到切實全面地解決。第一批老一輩的“赤腳醫生”大都工作40多年了,有的年近古稀,仍然堅守在工作第一線,他們有的甘灑余熱舍不得離開一生為之奮斗的事業,有的家境困難想為老兩口晚年開支多攢點積蓄,有的則苦苦等待國家對他們養老政策的落實而不敢離開崗位,擔心離開后被遺漏而失去落實的機會。更讓人心酸的是,有些德高望重的老“赤腳醫生”滿懷希望的期盼已經無法看到實現的機會了——他(她)們已經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面對此種境況,我們呼吁有關部門加快解決他們的工資養老問題。我相信,在當前國情條件下,只要執政者有決心,這件事情解決起來算不上什么難事。
其實,在我國“赤腳醫生”隊伍興起的同一時期,我國農村還產生了另一支生力軍——民辦教師隊伍,他們同樣為農村建設無私奉獻了幾十年,只是比較幸運,他們的工資養老問題早已解決。相形之下,“赤腳醫生”隊伍作為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更需特別加以重視。據了解,在我國有些地區,“赤腳醫生”的工資待遇問題已經多少得多解決,但有些地方卻遲遲不見落實。領導干部執政為民,“赤腳醫生”之政事何時才能成為你們眼中的“正事”呢?我想,這事關黨的事業、國家的興旺和民心所向,不是一件無足輕重之事,俗話說,百姓之事無小事嘛。別忘了我們可敬可愛的老一輩“赤腳醫生”爺爺奶奶伯伯阿姨們還在期盼佳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