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醫學院:專長生、特殊生、需求生可申請并經批準后轉專業。
山西中醫學院是一所年輕的高等中醫藥院校。學校于1982年由國務院批準籌建。1986年學校接收原山西醫學院中醫大學班,1989年6月正式掛牌成立,同年開始接受本科生。1999年6月,學校通過了國家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2002年開始招收留學生。2004年,學校接收了原太原鐵路中心醫院和太原鐵路結核病醫院,并改建為山西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醫院。2007年4月,學校以“良好”的成績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2008年2月,學校獲得了碩士單位授予權,2009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學校現已成為山西省中醫藥教育、科研、醫療的中心。
建校以來,學校的辦學實力不斷積累壯大,機構設置日趨合理。學校占地面積174698.46m2,建筑面積137996.40m2。現有固定資產總值1.78億元,其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3656萬元。圖書館建筑面積為16200m2,館藏紙質圖書43萬冊、電子圖書近32萬冊,是山西省中醫藥信息中心、山西省高等院校圖書館自動化建設乙級館。校本部設有中醫系、針灸推拿系、中藥系、護理系、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系、基礎部、社科部、體育部、計算機教學與網絡管理中心、國際教育中心、實驗管理中心、成人教育學院等教學單位,有60個教研室,17個教學實驗室,4個科研實驗室,1個科研實驗中心。另有一所辦學體制相對獨立的專科層次二級學院山西中醫學院推拿職業技術學院。
學校以中醫藥專業為主體,專業建設與學科建設同步發展。現設有中醫學、針灸推拿學、中藥學、中西醫臨床醫學、護理學5個專業和中醫學醫學英語、中醫學醫藥信息管理、針灸推拿學英語、中藥學中藥分析4個專業方向。其中,中醫學專業為國家級第一類特色專業建設點,中醫學、針灸推拿學、中藥學3個專業為省級品牌專業;中醫臨床基儲針灸推拿學、中醫醫史文獻3個學科為碩士學位授權點;中醫文獻學、方劑學、針灸學、中西醫結合臨床、中醫腎病學5個學科為國家級重點學科;中醫基礎理論、中西醫結合基儲針灸推拿學、中醫內科學4個學科為省重點扶持學科;中醫內科學、中醫基礎理論、金匱要略3門課程為省級精品課程;針灸針法實驗室、中藥化學實驗室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科研實驗室(三級),中醫臨床基礎實驗室、中醫藥基因表達調節技術實驗室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科研實驗室(二級),中醫學基礎實驗室為省醫學重點實驗室,中藥化學實驗室、針灸學實驗室為省級基礎課示范實驗室。
學校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師資隊伍健康成長。現有專任教師316人,其中正高職稱50人,副高職稱97人,高級職稱占教師總數的46.52%;碩士以上學位202人,占教師總數的63.92%。有4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8人榮獲“山西省教學名師”稱號。現有碩士生導師97人,8人被兄弟院校聘為博士生導師。34人擔任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專業規劃教材的主編、編委;14人擔任全國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精編教材的編委等。
學校堅持本科教學的中心地位,穩步推進辦學規模。從1986年開始招收第一批中醫專業本科生以來,共為社會培養本科畢業生5300余人,許多人已成為所在單位的業務技術骨干,應屆本科畢業生考研率連續多年名列全省前茅。現有普通全日制在校博士研究生17人,碩士研究生59人,本科生4331人,留學生3人,高職(專科)學生2036人。
學校重視學術研究與技術創新,科研能力不斷增強。近年來,出版各種學術著作250余部,發表學術論文1500余篇;共承擔各類縱向科研項目210項,其中,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15項,國家科技部項目10項,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項目10項,累計取得國家科研經費2200余萬元;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2項,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研成果獎勵18項。2007年,學校分別被國家科技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準授予“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中醫藥國際合作基地”建設單位。學校還自籌經費相繼實施“前鋒”“攀登”兩大科技計劃,鼓勵科技創新,活躍學術氛圍,推動科研工作的持續發展。
學校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不斷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現有3所直屬附屬醫院,11所非直屬附屬醫院,另有教學醫院7所,實習醫院6所,中藥專業生產實習基地12個,滿足了不同專業實踐教學的需要。
建校以來,山西中醫學院恪守“求真”校訓,秉承“職責、規范、嚴謹、效率”教風和“誠信、精進”學風,堅持“艱且益堅、持重篤行”校風,走出了一條超越常規的辦學之路。當前,全校上下正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同心同德,奮力拼搏,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不斷加強學科建設,全面提升綜合實力,為創建具有較高水平和鮮明特色的中醫藥大學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