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2017年大學生的思想匯報
敬愛的黨組織:
為了加強黨性修養,我最近認真閱讀了《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一文中一些觀點仍讓我頗有感觸,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也很有啟發。
文章整體圍繞共產黨員為什么要進行修養和怎樣修養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對當時黨內的幾種思想態度進行舉例,并分析了其中的思想根源,進而討論了應該采取怎樣的態度對待這些思想。雖然文章的寫作背景是革命年代,但現在讀來,
在文章的開篇,論述共產黨員為什么要進行修養的部分就指出:“因為人類本身,人類社會,是一種歷史發展的過程。所以,我們應該把自己看作是需要而且可能改造的。”這就體現了一種發展的眼光看待自身,看待世界。社會在不斷的發展和變化,共產黨員作為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推動者,就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就離不開在實際中的自我修養和學習。
在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說過:“我們黨過去先進不等于現在先進,現在先進不等于永遠先進;過去擁有不等于現在擁有,現在擁有不等于永遠擁有。”任何執政黨都希望長期執政,能夠長期執政就取決于人心向背,那么要使人心所向,就要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很重要的就是加強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加強黨員干部修養。由此可見加強黨員的修養從來都不是一個過時的論調,而是一直受到我黨的關注。
從我國古代文化中看,提高自身修養也是十分重要的。《禮記?大學》中說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端正思想,進行自我修養是“治國、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礎。不論是普通群眾還是共產黨員都應該把提高自身修養作為一個重要的學習內容,曾子說過“吾日三省吾身”,這就是一種自省的修身過程,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物欲橫流,人們真的很難真的靜下心,對自己進行反省,因此,在當代社會這種自省的精神更尤為寶貴。
文章還指出:“特別注意在革命勝利和成功的時候,在群眾對自己的信仰和擁護不斷提高的時候,更要提高警惕,更要加緊自己的無產階級意識的修養,始終保持自己純潔的無產階級的革命品質,而不蹈歷代革命者在成功時的覆轍。” 在這點上,我們自然聯想到那些曾經在艱苦的時代堅持信仰,但是沒有抵擋住當
今種種誘惑,而走上貪污違法道路的黨員干部,這就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現代化建設的今天,更要把加強黨員的修養作為重要任務。
那怎樣做到提高黨員修養呢?文中首先指出:“做馬克思和列寧的好學生”,這種學習不是表面的機械的學習馬列主義的條條框框,而是能夠把自己看作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創始人的學生 ,認真學習相關的理論和方法,掌握其精神實質。我認為,能夠做到這點實屬不易。這就是一種不浮于表面,肯深入探究的學習態度,想到大學學習生活,又有多少同學能做到這點?如果只是平時得過且過,考試前突擊,60分萬歲,記憶書本上的條條框框尚屬勉強,探究專業問題的實質就更無從談起。
另外,要增進黨員修養還要做到黨員個人利益無條件地服從黨的利益。這一點,似乎也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即使不是黨員,我們作為個體,當個人的利益與集體的利益乃至國家的利益沖突時,也應該集體利益、國家利益優先。但是在經濟發展的今天,我們擔憂的看到個人利益至上的思想隨處可見:選擇的標準是一切向“錢”看;對人民幣的解釋成為,你向“人民”靠攏,我向“幣”??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呼喚的是一種 “先天下之憂而優, 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作為一名黨員,在黨內、在人民中,應該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與別人計較享受的優劣來提高自身修養,才能在患難時挺身而出,在困難時盡自已最大的責任,還要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堅定性。
在文章后面分析還提到:“共產黨員在思想意識上進行修養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鍛煉成為一個忠誠純潔的進步的模范黨員和干部??
在思想、言論、行動上嚴格地約束自己,特別是對于同當時革命斗爭有關的政治思想、言論和行動,要用嚴格的立場和正確的原則來約束自已,除此以外,最好連許多“小節”(個人生活和態度等)也注意到。”
這里的論述使我聯想到前段時間對黨員干部私德問題的討論。近些年查處的案件可以看出,許多腐敗分子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大都是從道德品質的滑坡開始的。黨員干部的道德品行,生活作風,不僅影響到個人生活,至影響執政黨的形象和威信。從這個意義上講,私德一點兒也“不私”。因為沒有良好的生活作風,不能在“小節”之處嚴格約束自己,就不能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堅定性。有的黨員領導干部認為工作要做好,個人生活更要“快活”便包“二”,這又怎能做到“富貴不淫”?有的黨員領導干部,認為收受一點好處,沒有什么原則性錯誤,逐漸胃口大開,直至見利忘義,為錢所累,為
錢所害,能說是“貧賤不移”嗎?有的黨員領導干部,為一己之私,趨炎附勢,奴顏媚骨,不惜喪失人格,能叫做“威武不屈”嗎?所以,加強黨員的修養,更要注意養成良好的私德,在道德建設中起到模范帶頭作用,才能為黨風廉政建設奠定基礎,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我想《論共產黨員的修養》是一篇值得回味的經典文章,不論你是否為一名共產黨員,閱讀后都會有所獲益。作為黨員,可以從中學到用怎樣的標準要求自己,加強黨性修養,逐步成為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即使不是黨員,作為普通群眾,也可以從文中學到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因為加強個人修養是人生的必修課,是每個人都應該深入思考,努力上好的一堂必修課。
篇二:2017年大學生的思想匯報
尊敬的黨組織:
結束了一個學期的學習,我終于迎來了大學生活的倒數第二個寒假。明年的這個時候,隨著人生下一階段生活狀態的確定,大學生活也會接近尾聲。回想起大一時,稚嫩的我們對大學生活充滿期待和幻想。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要多讀書,充實自己。然而隨著時間流逝,各項事務逐漸龐雜,好不容易的休息時間也被用來看電影、上網或者逛街,剛上大學時勾勒的藍圖似乎離我越來越遠。也只有在假期這樣一段真正放松的時間,沒有別人,只有自己,仿佛才能靜下心來真正讀上幾本好書。
對于讀書,我始終相信開卷有益的觀點。盡管很大一部分人認為在目前信息爆炸的時代,有很多信息是無用甚至是有害的,書也是一樣。但我認為,讀者能否從中獲益,一方面固然取決于書本內容本身,但更重要的還是取決于讀者思考的角度及深度。譬如很多被認為沒營養的流行讀物,如武俠、言情小說等,如僅僅是讀來消遣,確實不會有什么收獲。然而一部小說若想要吸引人,其故事必然要有新意,情節必然要跌宕起伏,人物必然要有復雜的關系和豐富的內心世界。小說講的是故事,也是人生。如果有心,從中必然能悟出些許道理。如果能思考得深入,效果也并不比讀一些所謂名著要差。更何況,讀書要帶有批判性思維,正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再好的書也有糟粕,再糟的書也有精華。見多才能識廣,多讀書才能更好地練就“去粗取精”的本領。
而現如今,“讀書”的意思似乎已被限定為“狹義理解上的學習”。家中老人常常叮囑的“要好好讀書”也可直接理解為“要好好學習,好好考試,
好好上學”。讀書逐漸被功利化,從暢銷書榜上排列的大多為走實用主義路線的英語學習讀物、教輔讀物和快餐讀物就可見一斑。而那些真正高雅智慧的結晶只在一句“有什么用呢?是考試要考還是工作有用?”面前就會速速敗下陣來。生活的節奏太快,我們已經來不及思考,來不及消化。對于那些一時半刻看不見的好處,我們來不及享受。讀書變為了人前賣弄的資本、故作高深的源泉、急功近利的快餐和臨時抱住的佛腳。而即使這樣,想翻完一本書似乎也是難上加難。平日里已經太累,閑下來時根本不想思考,不用思考不用費力理解的電視劇才是休閑時光的最佳伴侶。這也可以說是一種逃避,逃避讀書所需的思考,逃避讀書所需的寧靜,逃避讀書所需的堅持,因為人們被激烈的競爭、不確定人生的恐懼和焦慮包圍著,希望在娛樂、喧囂、懶散中得到緩解。
這一切或許可以歸咎于競爭背景下的生存恐懼。正是因為競爭,人們過于急功近利,才會無視讀書如涓涓溪流般的滋潤。培根說:“讀書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讀書并不是為他人,也不是為功名利祿,而是為了自己。就像凱勒所說的“一本新書像一艘船, 帶領著我們從狹隘的地方, 駛向生活的無限廣闊的海洋”,讀書是為了自身修養的提高,是為了人生境界的升華,是為了生命意義的崇高。只有擁有強大的人格,才不會再恐懼。
如今的生活是來之不易的。我會珍惜時間,好好充實自己,“多讀書,讀好書”,不辜負黨組織的諄諄教誨。希望在黨組織的幫助和培養下,我能逐漸成為一名不僅會學習、有能力,更在人格上強大的純粹的黨員。
匯報人:
20年2月5日
篇三:2017年大學生的思想匯報
“黨員講壇”系列活動一直是學校最有特色的活動之一。每次圍繞不同話題展開的活動,都使我受益匪淺。第一期“事件”讓我從多學科的角度認識了,明晰了事件的始末;“我的家鄉文化”由來自五湖四海的老師們做導游,讓我認識了祖國的山南海北,各地民俗美食;“我的教育故事”則傾聽了來自不同年級不同學科不同風格的老師們,講他們與學生真摯的情感,老師們的付出和學生們的感恩??通過一期期活動讓我在這些老師們身上學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就在前不久,我們的“黨員講壇”又開講了,這次的活動又給了我很大的感觸和收獲。
這次的話題是“讀書感悟人生”,從第一位孫婷婷老師上臺我就被深深的吸引了。她推薦的書名字叫《大江大海1949》,作者是著名作家龍應臺。婷婷老師不僅為我們深入的講述了書中那一代人動蕩流離的故事,更結合她自己到臺灣的經歷,訴說了海峽對岸的老一代人渴望回歸故土,渴望祖國統一的深情。是啊,我們的人生太過順遂,可能體會不到這生離死別之苦,但是當我聽完去讀這本書時,里面一個個故事卻敲擊著我的心。寂寞溯洄千秋水,無奈去留萬里人,若真能跨過這一彎淺淺的海峽,不知有多少白發蒼蒼的耄耋老人會淚如雨下,是不是這些年來流過的淚足以抵得上那一彎海峽。
無獨有偶,龍應臺的文章可能的確能夠打動人,宮穎老師介紹的書目《親愛的安德烈》作者同樣是龍應臺。兩代人又是兩種不同的文化當面對同一個問題時自然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當時我讀這本書的時候沒有太大的感觸,因為彼時我只是個懵懵懂懂還未畢業的學生。然而現在由宮老師帶著重溫這部書,感受更有不同。我們的學生和我已然是兩代人了,我們是80后,他們已然是95后00后了,面對不同的觀念碰撞,我能每次都向龍應臺那樣去細心的觀察,交流么?接著還有李鵬老師分享的自己從小到大的讀書經歷,有很多地方我們這一代人是出奇的一致。最后楊哲贏老師分享的《學習哪有那么難》一書,介紹了王金戰老師獨特的教育方法。
每一期的黨員講壇,每一期的話題都是一次次小小的精神洗禮。盡管沒有高深的理論,卻用這種樸實而又接地氣的方式,引領著每一個老師去開拓自己的視野,了解更多本學科本專業以外的知識和文化,不斷的學習新的事物,用新的眼光去看待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