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感動著每個人的靈魂;感動中國,震撼著每個人的心靈;感動中國,陶冶每個人的情操。中華民族的子孫后代每個人都有一種內在的美。所以,那些感動祖國母親的人無處不在,正因為有這些人,中華民族才得以生生不息、日益強大。
觀“2015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有感
2月27日晚上,我們一家人在一起觀看了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和去年一樣,心中都有太多的感動和震撼,一直想寫點什么,又面臨開學很忙所以耽擱了。每個故事都讓我特別的感動,這些人即偉大又平凡,她們做一些很平凡的事,但是平凡中透露著一種無以言轉的感動。
其中最讓我動容的是最美鄉村教師朱敏才、孫麗娜,朱敏才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外交官,退休之后他沒有和妻子回到北京安想晚年,而是帶著本來就是小學老師的妻子,把光鮮靚麗的西裝和禮服留在北京,背上簡單的行囊,他們來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寨里有200多個孩子,在他們之前,這兒只有一名代課老師。盡管做好了吃苦的準備,但條件之艱苦還是超出了他們的預料。他們的臥室跟男廁所共用一面墻,夏天臭氣熏天,孫麗娜晚上要戴著兩層口罩才能睡覺。為省下錢購買教學器材和孩子的學習用品,朱老師那條大窟窿連著小窟窿的秋褲,他們都不舍得扔,縫縫補補接著穿。
看到這,我心里有太多的感動,是什么支撐他們放棄優越的城里生活而來到這樣條件惡劣的山區支教,是他們心中的理想和信念,如果沒有這樣的信念,只是為了沽名釣譽,是人受不了這樣惡劣的生活條件的。作為教師的我看到這夫妻倆無怨無悔,不畏艱難的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心中有太多的羞愧。我在自我反省,我是在無怨無悔的教育孩子嗎?很多時候心中是不是也充滿了很多的功利性。
還有兩位科學家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和科學先驅師昌緒。從60年代開始,于敏放棄了個人熱愛的基礎物理專業,此后30年一直隱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兩次公開露面,一次是1999年,國家為兩彈一星元勛授獎,另外一次是1月9日,國家科技獎頒獎,于敏成為最高科技獎的唯一獲得者。而科學先驅師昌緒于上個世紀50年代不畏艱辛,從大洋彼岸的美國留學歸國,于60年代立下軍令狀研制出航空發動機最關鍵的空心渦輪葉片,成為中國高溫合金的開拓者。他于2000年組織兩院論證,將制造大飛機列入中長期規劃。九十多歲了,他還天天去自然科學基金委上班,編輯《材料大詞典》,并為國家新材料的開發和利用獻計獻策。兩位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被評為同一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