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偉大意義】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是中國革命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在兩年中,紅軍長征轉戰十四個省,歷經曲折,戰勝了重重艱難險阻,保存和鍛煉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轉移到了西北,為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從1934年開始到1936年結束的長征,他們突破幾十萬敵軍的包圍封鎖,唱響戰略轉移的凱歌,是人類近現代戰爭史上凡人譜寫出的英雄史詩。
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關鍵。長征的勝利表明,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紅軍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強大隊伍,長征中紅軍表現出的對革命的必勝信念和一往直前、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成為激勵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前進的巨大動力。[1]
長征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的領導地位,中國革命的航船終于有了一位能駕馭其進程的舵手!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為代表的一批黨的領袖人物,
長征”屬于世界,長征精神: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
情景一:1934年10月16日傍晚,中央紅軍開始了長征。這時,遠隔千里的蔣介石指著地圖狂妄地叫道:“他們是走向深淵,走向死亡!”
短短的一年后,當他面對追獲的一大堆爛草鞋的時候,他方才意識到,這股頭戴紅星、足踏草鞋的鋼鐵洪流是不可阻擋的……
長征的歷程
紅軍的戰略轉移:
時間:1934年10月~1936年10月。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紅軍主力分別出發,*及直屬縱隊離開江西瑞金悲壯的長征。
1935年5月中央紅軍占領冕寧縣城后,朱總司令簽發的中國工農紅軍布告中的幾句話。長征'一詞第一次以文字的形式出現。
會師: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同陜北紅軍會師于陜西吳起鎮;
1936年,二、四方面軍共同北上,1936.10月先后在甘肅省會寧縣城和將臺堡與紅一方面軍會師,至此三大主力會師,偉大的長征宣告結束。長征保存和鍛煉了革命的基干力量,為即將到來的抗日戰爭和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做好了準備。
紅軍將士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他們縱橫十一個省份、攻占七百多座縣城,進行了三百余次戰斗,
突破敵人的重重包圍,兩過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穿越荒無人煙的地區,
總行程2.5萬余里。
紅軍先后跨越了近百條江河,征服了約40座名山險峰,
其中包括20余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皚皚雪山,穿過了被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
紅軍在長征途中,犧牲營以上干部多達430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計殲滅和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
紅軍也付出了兵力損失達四分之三的重大犧牲。
30萬紅軍經過長征,只幸存下了3萬,但這用無數生命寫下的英雄史詩,已成為中國革命和人類歷史上一座高聳入云的豐碑,一段永不磨滅的鐵骨精魂的回憶
把馬列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抓住事物最本質、最核心的要素,制定出了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定,而博古、李德等人生吞活剝馬列主義個別詞句,不顧現實斗爭客觀實際,機械地僵化地照搬外國經驗,幾乎葬送了整個紅軍;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具有遠大戰略眼光,他們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己任,站得高看得遠,始終正確把握革命航向,團結和帶領廣大軍民共同奮斗,而張國燾眼界狹隘、私欲膨脹,為一己之私利分裂黨和紅軍,終歸走向革命的反面。先進戰勝落后、真理戰勝謬誤、團結戰勝分裂、實事求是戰勝教條主義,這就是中國工農紅軍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政治邏輯和軍事文化邏輯。
長征途中重大戰役戰斗的勝利都是謀略和智慧的生動展示
長征途中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余次戰役戰斗,其中最著名的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等;紅二方面軍在西南進行的主要戰役、戰斗,如巧渡鴨池河、烏蒙山回旋戰、六甲阻擊戰等;紅四方面軍進行的反“三路圍攻”、反“六路圍攻”、嘉陵江戰役等,都發生在“敵軍圍困萬千重”的大西南地區。這些戰役戰斗,是在祖國大西南這個廣闊的舞臺上,以紅軍為主角演出的威武雄壯的戰爭活劇,展示了紅軍創造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爭奇觀。一邊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中革軍委,率領紅軍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充分發揮運動戰的特長,把“打”與“走”科學結合起來,用“走”創造戰機,以“打”開辟道路,在數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中牽著敵人鼻子走,使敵人聞風喪膽,擺脫了被動,爭取了主動;另一邊是蔣介石坐著飛機跑,跑到哪里,哪里戰事緊、吃敗仗,黔軍、川軍、滇軍各懷鬼胎,互相戒備,見死不救,亂了一?棋,處處變被動。一邊是我英勇的紅軍為人民而戰,堅決服從命令、聽從指揮,不畏強敵、不怕犧牲,不怕武器裝備落後,不懼高山阻隔、河流擋道,慷慨赴死、前仆後繼,用鮮血和生命鋪就勝利的道路;另一邊是國民黨的軍隊,軍紀渙散、畏縮不前,在煙土、銀元的刺激下,在長官手槍的逼迫下和紅軍打仗,貪生怕死,能逃則逃,逃不了就投降。長征中的戰役戰斗,是共產黨和國民黨的斗智斗勇,共產黨勝利了;是“得民心”與“失民心”的博弈,共產黨得道多助,走到哪里,人民群眾的無私支援就延伸到哪里,國民黨失道寡助,魚肉鄉里,?剝百姓,就難逃失敗的命運;是紅軍和白軍信念、意志、勇敢的較量,同樣是紅軍勝利了。與其說這些勝利是軍事的勝利,不如說是先進軍事文化的勝利,是“得道”與“失道”價值博弈中“得道者”的勝利,敵人不是敗在武化上,而是敗在文化上。在長征途中進行的重大戰役戰斗中,尤其是四渡赤水最為出神入化。
之一 人本精神
“人本精神”究其本質而言是對人自身生存和發展權利的尊重以及對于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相信,相信人類有把握自己、把握歷史和命運的能力。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孔子對于超出人類的虛構存在“存而不論”,但是對于人間世界卻充注了極大的熱情,用他一生的心血建立起了自己嚴密而獨特的哲學體系。在孔子哲學體系中,人學位居中心地位。人的價值和人的權利的學說是孔子人學的兩大發現。自春秋以來,人類對于宇宙自然和人類自身的把握能力大大加強,但是卻一直處于君主專制統治之下,即使是國民黨政府,也是為了某些特定人群,或者說是小部分人服務的政體。所以孔孟學說的仁義道德都還停留在抽象的層面上,對人的生命價值的尊重和人自身力量的重視并未得以執政者的真正實踐,而只是道德教化的宣傳內容。
高唱“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的共產主義戰士,是歷史上第一次真正認識到“人”在歷史活動中的主觀能動性,和人對于自身命運及其全人類歷史進程的把握。 “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只有依靠人類自身努力斗爭去爭取權力才能夠顯示人類生存的價值。這點在我黨長期的斗爭史里面顯現的酣暢淋漓,“不自由,毋寧死”,被剝削、被壓迫不是老百姓“天賜”的命運。
我們先來看一組數字:中央紅軍長征從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歷時13個月零2天,縱橫11個省份,長驅二萬五千里,途中總共爬過18座山脈,走過600里人跡罕至的茫茫草地,渡過24條河流,打過大小戰斗300多次;紅二方面軍長征從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歷時11個月,轉戰九省,行程一萬六千里,進行大小戰斗110次;紅四方面軍長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歷時長達18個月,轉戰數省,行程八千余里,進行過大小戰斗千百次。鑒于此,以色列軍人伍大衛曾經評價長征,中國紅軍表現出來的精神是全世界的珍貴財富,值得世界各國軍人景仰和學習。可以說,紅軍在長征路上的經歷是悲慘的,但他們的超凡毅力和精神卻是悲壯的。身后有飛機大炮追著,還要空著肚子,光著腳走過沒有路的“路”……這些在尋常看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他們卻圓滿完成了。支撐他們走完漫漫長征路靠的是什么?
長征所完成的不僅僅是戰略轉移,還為新的革命階段的到來醞釀了力量,最重要的是其對于人的生命、尊嚴的倡導和踐行。長征,二萬五千里一路走來,是人類對于自身生存權、發展權的斗爭。人在社會上的存在,不僅僅要貢獻義務,還要獲得自身生存繁衍的條件,在當時內外夾擊、重重壓迫的情況下,人要想想獲得真正稱之為“人”的自由和生活,就必須斗爭。長征和革命都是歷史的必然選擇,而就其精神內涵則是中國歷史上不絕如縷的對人的價值和權利的追求傳統的外在體現。
之二 君子之勇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生息繁衍的最原初的精神支持和精神動力。上下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孕育出了優秀的中華民族,和世界上其他文明相比,中華民族更加的內斂和自謙,在儒家經典《論語》中論及“君子”的共有八十四則,對于“君子”的言談、舉止、交友、德行等方面都做出了論述,可以說,對于“君子”的內圣外王的期望就是儒家理想人格和最高精神境界的化身。在這八十四則里面,有一則是這樣的: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孔子對于何謂君子的回答非常的簡潔,“問心無愧,何來憂懼?”在孔子看來這就是君子了。這一則代表了我們民族精神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內省。
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如果能一日三省,向自己發問,對自己剖析,那么還會有擔心和恐懼的事情嗎?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世上有幾人能夠嚴肅認真的面對自己的靈魂呢?“知恥近乎勇”,推及一個政黨,有沒有勇氣不斷反省、及時更正所犯下的錯誤呢?有沒有靈活辯證的思想去對待不斷發展變化的形勢而不是僵守舊模式呢?所以說,能直面現實、忠誠靈魂的才是真正的勇士。
我們知道,長征肇始于第五次反“圍剿”戰斗的失敗,之所以失敗有多種原因,從我們主觀方面來看是由于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對戰斗形勢、敵我力量對比都做出了錯誤的判斷。紅軍的長征轉移就是對于這個錯誤的及時彌補。但是也并非一帆風順,黨內仍然存在這樣那樣的錯誤思想,可貴的是,我們的黨卻一直沒有放棄同錯誤思想作斗爭的努力,至1935年1月15~17日,*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擴大會議,就是著名的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的正確領導思想,制定了紅軍后面的戰略方針,從而在最危險的關頭挽救了紅軍和中國共產黨。
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歷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點也是我們黨發展歷史上一次自我批判、自我檢討的勇敢嘗試。在這二萬五千里的長征路上,同錯誤同逆流的斗爭不止這一次。真正的共產黨人憑著對革命事業的無比忠誠,和對革命戰斗形勢的正確把握,一次次,不斷的進行著向著正確道路的努力和前進。正是如此真誠和自覺的檢討才使得長征路成為一條走向隊伍壯大和勝利的路。所以長征精神之一就是忠誠于自己信仰和靈魂的君子之勇。只有真正的共產主義戰士才敢做出這樣的內省和自查。
“君正,莫不正”。共產黨作為領導中國革命的生力軍,在歷史抉擇的重要關頭做出了正確的抉擇。而人民也因此在歷史中選擇了他們。儒家精神的傳統踐行者大多對于“君子之勇”只是停留在口頭的表達和踐行者個體行動的證實上,而共產黨作為以謀全人類幸福為主旨的政黨,卻可以從口頭落實到實際中,超出從個體上升到到整體中。所以是君子之勇的傳統的最好體現。
之三 進取精神
“自強不息”,而不是怨天尤人。而這也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魂之一,是我們炎黃子孫生存、發展、壯大歷史的最好概括。
所以一部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無數中華兒女前赴后繼的奮斗史,我們黨在七十多年前所進行的長征也是一部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紅軍為了爭取全人類的解放和幸福的奮斗歷史。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以后,何去何從成為擺在中共*面前的問題,最終選擇了戰略轉移,保存更多的有生力量以和敵人進行日后的戰斗。常言說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一息尚存,就有實現理想的可能。
莊子曾說“哀大莫過于心死”,只要心中的希望不破滅,哪怕這種希望是多么的微小,也終能在時間的歷練下成為燎原之火。共產黨人認識到了歷史賦予他們的重任,他們責無旁貸的承擔起來,用百折不撓的意志,戰勝了無數困難,許多長征的路途都是在紅軍走過以后才第一次有了人的足跡,變成了“路”。衣衫單薄、空腹赤腳的紅軍卻一步一步的丈量出了人類歷史上的奇跡,許多人會對此大惑不解。
我們想到了孔子對于他的學生顏回的贊揚:“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難道是顏回喜歡過簡陋的生活嗎?那為什么在“人不堪其 憂”的時候,顏回還能樂在其中呢?是因為他心中有“義”,有更高的理想。同理,紅軍正是崇高理想追求的支持下創造了活生生的人間奇跡。
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是一個人,一個民族發展強盛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動力來源。共產黨在歷史賦予的重任面前,義無反顧,臥薪嘗膽,終于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走完了充滿艱辛坎坷的漫漫長征路,帶領中國革命和社會來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中華民族的進取精神,在任何艱難困苦面前堅忍不拔的奮斗精神是寶貴的精神財富,而歷史上無數鮮活的例子也一次次的證明了這種精神力量的強大和重要。長征是中國革命歷史上運用這個法寶取得勝利的典范,并以其穿越時空的魅力鼓舞著*的建設者為了民族繁榮強盛的理想繼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