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冬郎既席為詩相送因成二絕,此詩是一首七言律詩,作者是著名的詩人李商隱,此詩寫一場送別宴的場景,下面是此詩的原文翻譯以及賞析,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原文】
韓冬郎既席為詩相送因成二絕
作者:李商隱
十歲裁詩走馬成,冷灰殘燭動離情。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
劍棧風檣各苦辛,別時冰雪到時春。
為憑何遜休聯句,瘦盡東陽姓沈人。
韓冬郎既席為詩相送因成二絕 翻譯:
(在昨日)蠟燭點點、滴淚成灰,凄凄滿別情的送別宴席上,(您的兒子)十歲的韓?文思敏捷的就像東晉的袁虎一樣,走馬之間即成文章;(不久,您將帶您的兒子到果州上任了)在那萬里長的丹山路上,桐花盛開,花叢中傳來那雛鳳的鳴聲,一定會比那老鳳更為清亮動聽(您兒子的才情就像雛鳳一樣一定比你這只老鳳凰的聲音還清亮)。
韓冬郎既席為詩相送因成二絕 字詞解釋:
①.韓冬郎:韓?,浮名冬郎,是李商隱的連襟韓瞻的兒子,是晚唐小有名氣的詩人,有《翰林集》一卷,《香奩集》三卷。"連宵待坐徘徊久"是殘句,原詩已佚。老成:指冬郎雖年少,但詩風老練成熟。杜甫《敬贈鄭諫議十韻》:"毫發無遺憾,波瀾獨老成。"他日追吟:大中五年(公元851年)李商隱將赴梓州柳幕,離長安時,韓?父子為之餞行,?曾作詩相送,其詩有"連宵……"句。至大中十年,李回長安,因作二首絕句追答。畏之:韓瞻的字。
②.十歲:大中五年,韓?十歲。裁詩:作詩。走馬成:言其作詩文思敏捷,走馬之間即可成章。《世說新語·文學》:"桓宣武北征,袁虎時從,被責免官。會須露布文,喚袁倚馬前令作。手不輟筆,俄得七紙,殊可觀。東亭在側,極嘆其才。"李白《與韓荊州書》:"雖日試萬言,倚馬可待。"
③.冷灰:應當是當時餞別宴席上的情景。
④.桐花:《詩·大雅·卷阿》:"鳳皇鳴矣,于彼高崗。梧桐生矣,于彼朝陽。"《山海經·南山經》:"丹穴之山……丹水出焉……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凰。"《史記·貨殖傳》:"巴蜀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
⑤.雛鳳:此戲謔韓瞻,并贊其子韓?的詩才。《晉書·陸云傳》:"陸云幼時,吳尚書廣陵閔鴻見而奇之,曰:'此兒若非龍駒,當是鳳雛。'"又杜甫有"清新庾開府","庾信文章老更成"詩句,商隱此言"清"、"老",當即此意。在商隱赴梓幕后不久,韓瞻亦出任果州刺史,韓?必隨行,所以這里說丹山路上,有'雛鳳''老鳳'之聲。
韓冬郎既席為詩相送因成二絕 背景:
這首詩用一條長題說明作詩的緣由。冬郎,是晚唐詩人韓?的小名。他的父親韓瞻,字畏之,李商隱的故交和連襟。大中五年(851)秋末 ,李商隱離京赴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臺)入東川節度使柳仲郢幕府,韓?才十歲,就能夠在別宴上即席賦詩,才華驚動一座。大中十年,李商隱返回長安,重誦韓?題贈的詩句,回憶往事,寫了兩首七絕酬答。這是其中的第一篇。酒宴上的蠟燭燒殘了大半,燭芯的灰燼也冷卻了。用“冷灰殘燭 ”,說明送別的筵宴已近尾聲,闔座的人觸動離情。在這種慘淡的氣氛中,十歲的冬郎觸發了詩思,飛速地揮寫成送別的詩章。這就是本篇頭兩句對當年情景的追述。別宴的情況交代簡略,重點突出冬郎題詩,是為了主題的需要。記事已畢,轉入評贊。怎樣才能不淪于一般的套語呢?詩人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將冬郎父子比作鳳凰,以“雛鳳清于老鳳聲”表明青出于藍,抽象的道理從而轉化為具體的形象。如此還不夠生動。詩人又聯想到 ,傳說中鳳凰產在丹山,它喜歡棲息的是梧桐樹。經過想象的馳騁 ,便構成這樣一幅令人神往的圖景:遙遠的丹山道上,美麗的桐花覆蓋遍野,花叢中不時傳來雛鳳清脆圓潤的鳴聲 ,附和著老鳳蒼亮的呼叫,顯得更為悅耳動人。多么富于詩情畫意的描繪!看了這幅圖畫,冬郎的崢嶸年少和俊拔詩才不都躍然紙上了嗎?使用活生生的聯想和想象,將實事實情轉化為虛擬的情境、畫面,這可以說是李商隱詩歌婉曲達意的又一種表達形式 。一首本來容易寫得平凡的寄酬詩,以“雛鳳聲清”的名句歷來傳誦不衰,除了詩人對后輩的真切情意外,跟這樣的表達形式是分不開的。
韓冬郎既席為詩相送因成二絕 賞析:
十歲裁詩走馬成,說的是冬郎,即晚唐詩人韓?的小名。他的父親韓瞻,字畏之,李商隱的故交和連襟。大中五年(851)秋末,李商隱離京赴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臺)入東川節度使柳仲郢幕府,是指韓?才十歲,就能夠在別宴上即席賦詩,才華驚動一座。大中十年,李商隱返回長安,重吟韓?題贈的詩句,追憶往事,寫了兩首七絕酬答。這是其中的第一篇。
冷灰殘燭動離情。酒宴上的蠟燭燒殘了大半,燭芯的灰燼也冷卻了。用“冷灰殘燭”,表明送別的筵宴已近尾聲,闔座的人觸動離情。正是在這樣的慘淡氣氛中,十歲的冬郎觸發了詩思,飛快地揮寫成送別的詩章。這就是本篇頭兩句對當年情景的追述。別宴的情況交代簡略,重點突出冬郎題詩,是為了主題的需要。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 記事已畢,下面轉入評贊。怎樣才能不陷于一般的套語呢,詩人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將冬郎父子比作鳳凰,以“雛鳳清于老鳳聲”表明青出于藍,抽象的道理從而轉化為具體的形象。光這樣還不夠生動,詩人又聯想到,傳說中鳳凰產在丹山,它愛棲息的是梧桐樹。
經過想象的馳騁,便構成這樣一幅令人神往的圖景:遙遠的丹山道上,美麗的桐花覆蓋遍野,花叢中不時傳來雛鳳清脆圓潤的鳴聲,應和著老鳳蒼亮的呼叫,顯得更為悅耳動聽。多么富于詩情畫意的寫照!看了這幅圖畫,冬郎的崢嶸年少和俊拔詩才不都躍然紙上了嗎?
驅遣活生生的聯想和想象,將實事實情轉化為虛擬的情境、畫面,這可以說是李商隱詩歌婉曲達意的又一種表現形式。一首本來容易寫得平凡的寄酬詩,以“雛鳳聲清”的名句歷來傳誦不衰,除了詩人對后輩的真切情意外,跟這樣的表現形式是分不開的。
詩的開頭就以年歲來表明韓冬郎與眾不同,是位少年詩才,再以帶有夸張性的比喻贊揚其才思敏捷,點出了詩題中“一座盡驚”的原因。然后補述作詩時的環境氛圍,暗指詩的質量也非一般的應酬之作,因為情之所動,言必由衷,當有可觀之處。由于古人往往以“龍駒”、“鳳雛”來贊譽有奇才的子弟,因此就很自然地聯想到鳳凰棲息的梧桐以及出生的仙山,借此傳說,再作比較。那么,雛鳳的鳴聲要比老鳳的聲音更為清越,動聽,這是生活中的常理,從而暗喻冬郎的詩作要勝過其父,不但詩句老成,而且其格調也較為清新、輕快而流暢,這樣引出的贊語也就容易為讀者所接受。因為首句中早已點明冬郎僅是十歲的孩子,所以把他喻為“雛鳳”也就十分貼切了。綜觀全詩,首尾相應,結構嚴謹,稱贊得體,故結句也常為后人引用,以此說明“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道理。
劉禹錫在他的《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一詩雖是感懷之意,其中卻也有著推陳出新,青出于藍的感慨: 吟君嘆逝雙絕句,使我傷懷奏短歌。世上空驚故人少,集中惟覺祭文多。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萬古到今同此恨,聞琴淚盡欲如何。
欣賞過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一詩,我們也當有“雛鳳清于老鳳聲”的志向,向更高的境界邁進......
作者資料:
李商隱(約公元813年--公元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漢族人,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祖輩遷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市),唐代詩人,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其詩構思新奇,風格?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清乾隆五十四年《懷慶府志》記載,李商隱死后葬于祖籍懷州雍店(今沁陽山王莊鎮)之東原的清化北山下。
韓冬郎既席為詩相送因成二絕就為您介紹到這里,希望它對您有幫助,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不妨分享給您的好友吧,更多你想要的詩句、古詩詞,這里都有!
關注微信公眾號:miyu_88,精彩內容每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