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江市下轄2個區(市中區、東興區)、2個縣(資中縣、威遠縣),代管1個縣級市(隆昌市),另有內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內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具體名單見下表。
一、內江所有的區縣名單有哪些
名稱 | 面積(平方千米) | 政府駐地 | 鄉鎮街道 |
---|---|---|---|
內江市 | 5384.8 | 市中區 | |
市中區 | 388 | 城東街道 | 城東街道、城西街道、玉溪街道、牌樓街道、壕子口街道、樂賢街道、白馬鎮、史家鎮、凌家鎮、朝陽鎮、永安鎮、全安鎮、靖民鎮、交通鎮、龍門鎮 |
東興區 | 1181 | 東興街道 | 東興街道、西林街道、新江街道、勝利街道、高橋街道、田家鎮、郭北鎮、高梁鎮、白合鎮、順河鎮、雙才鎮、楊家鎮、椑木鎮、石子鎮、永興鎮、平坦鎮、雙橋鎮、富溪鎮、永福鎮 |
威遠縣 | 1289 | 嚴陵鎮 | 嚴陵鎮、新店鎮、向義鎮、界牌鎮、龍會鎮、高石鎮、東聯鎮、鎮西鎮、山王鎮、觀英灘鎮、新場鎮、連界鎮、越溪鎮、小河鎮 |
資中縣 | 1734 | 重龍鎮 | 重龍鎮、歸德鎮、魚溪鎮、鐵佛鎮、球溪鎮、龍結鎮、羅泉鎮、發輪鎮、銀山鎮、太平鎮、水南鎮、新橋鎮、明心寺鎮、雙河鎮、公民鎮、龍江鎮、雙龍鎮、高樓鎮、陳家鎮、孟塘鎮、馬鞍鎮、獅子鎮 |
隆昌市 | 794 | 古湖街道 | 古湖街道、金鵝街道、響石鎮、圣燈鎮、黃家鎮、雙鳳鎮、龍市鎮、界市鎮、石碾鎮、石燕橋鎮、胡家鎮、云頂鎮、普潤鎮 |
二、內江所有區縣介紹
市轄區
1.市中區
市中區隸屬于四川省內江市,地處重慶、成都中段,是東南至西南各省交通的重要交匯點,素有川中樞紐之稱。市中區是內江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市中區是四川省第二大交通樞紐和西南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成渝、內昆、內遂等7條高速公路在此匯集,市中區已融入成渝“半小時經濟圈”和全省經濟新增長極“川南城市群”。
2.東興區
東興區,隸屬四川省內江市,位于四川盆地中南部,總面積1180.58平方千米。東興區曾因盛產甘蔗,制糖業發達,被譽為“甜城”。
縣級市
3.隆昌市
隆昌隸屬四川省,由內江市代管的縣級市,位于四川省東南部、內江市的南端,面積794.41平方公里。
隆昌歷史悠久,境內置縣的歷史可追溯到唐代,距今已1300多年,以隆橋驛為縣治,取名為隆昌縣,寓意“興隆昌盛”。
縣
4.資中縣
資中縣隸屬四川省內江市,古稱資州,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是四川首批27個擴權強縣之一。
資中縣幅員面積1733.96平方公里,資中交通區位優勢明顯,成渝高速公路和321國道、成渝高鐵、成渝鐵路等交通干線橫貫全境。
5.威遠縣
威遠縣隸屬四川省內江市,地處內江市西北部,位于四川盆地中南部,面積1289平方千米。威遠縣最熱天氣氣溫比周圍城市低6-10℃,被稱為“紅盆中之綠島,熱盆中之涼臺”。
三、內江簡介
內江市位于四川盆地東南部、沱江下游中段,東漢建縣,曾稱漢安、中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內江是歷史上開發較早的巴蜀腹心之地,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人文薈萃,古有“十賢”,今有“七院士”,是國畫大師張大千、新聞巨子范長江的故鄉,“大千故里”“書畫之鄉”享譽中外;內江具有優越的區位優勢,交通便利,是國家重點交通樞紐之一、“一帶一路”重要交匯點、四川第二大交通樞紐和西南陸路交通交接點,素有“西南咽喉”“巴蜀要塞”之稱;內江環境優美,資源豐富,產業旺盛,在川南城市群中迅速崛起,經濟發展后勁十足。
悠久歷史據1951年出土的“資陽人”頭骨化石和其他一些石器、陶片及植物標本等文物證實,距今約35萬年至4萬年前,今內江所在沱江流域即有人類生息繁衍,并逐步形成原始部落群體。
遠古的內江為堯時資國封地,夏商時期為梁州之地,周朝為雍州之地,春秋戰國時分屬巴國、蜀國管轄,秦代為巴郡、蜀郡轄地。西漢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域內首次設置資中縣,東漢順帝永建年間(126—132年)劃出資中縣以南地域置漢安縣,南北朝時期后魏廢帝二年(553年)析武康郡之陽安縣(今簡陽市境內)首次設置資州。北周天和二年(567年)漢安縣更名為中江縣;隋開皇元年(581年),隋文帝避父諱(其父楊忠),閱覽中江縣地圖,見縣城江水環繞,遂將中江縣更名為內江縣。
后周武成二年(560年)資州治地由陽安縣遷資陽縣并置資中郡,保定中(561—565年)于此置盤石縣。隋開皇七年(587年)資州治地從資陽縣遷盤石縣,此時州、郡、縣同治今資中縣重龍鎮。元初州、郡、縣俱廢,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復置資州,明洪武四年(1371年)降資州為資縣,清雍正五年(1727年)資縣升為資州直隸州。
民國3年(1914年)撤銷資州。民國24年(1935)川政統一,四川實行督察區制。現內江市所轄縣(市、區)除隆昌市外,均屬四川省第二行政督察區(治地資中),1949年12月5日至16日相繼解放。
1949年12月21日,川南行署區資中行政督察專區建立,轄內江、資中、資陽、簡陽、榮縣、仁壽、井研、威遠八縣。1950年2月,改“資中行政督察專區”為“內江行政督察專區”,同時劃出井研縣,內江行政督察專區轄內江、威遠、榮縣、仁壽、簡陽、資陽、資中等7縣。1951年7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批準設置內江市(縣級市),以內江縣城區及近郊為行政區域。內江專區轄1市、7縣。1952年,內江專區隸屬四川省。1958年,仁壽縣劃歸樂山人民行政專區;遂寧人民行政專區所屬安岳、樂至2縣劃入內江人民行政專區,至此,內江人民行政專區轄內江市和內江、資陽、簡陽、榮縣、資中、威遠、安岳、樂至8縣。1968年7月1日,“內江人民行政專區”更名為“內江地區”。1978年榮縣劃歸自貢市;隆昌縣劃入內江地區。內江地區轄內江市和內江、資陽、簡陽、資中、威遠、安岳、樂至、隆昌8縣。1985年2月,撤銷內江地區和內江市,設立地級內江市和市中區,1989年11月,撤銷內江縣,設立內江市東興區。內江市轄市中區、東興區和資中、資陽、簡陽、威遠、隆昌、安岳、樂至7縣。1998年2月26日,國務院決定調整內江市行政區劃,設立資陽地區,將資陽、簡陽、安岳、樂至劃歸資陽地區管轄。內江市轄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隆昌縣、威遠縣。2013年,內江經濟技術開發區(托管市中區部分街道辦事處)掛牌成立。2017年,撤銷隆昌縣,設立縣級隆昌市;內江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托管東興區部分街道辦事處)掛牌成立。內江市轄市中區、東興區、隆昌市、資中縣、威遠縣和內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內江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地理位置內江市地處四川省盆東南部、沱江下游中段,東經104°15′-105°26′,北緯29°11′-30°2′。東連重慶,西接成都,南靠自貢、宜賓、瀘州,北通資陽、遂寧。東西長121.5公里,南北寬94.7公里。地形以丘陵為主,東南、西南面有低山環繞。海拔在350-450米間的丘陵約占90%。地質構造屬新華夏系沉降帶的一部分,褶斷規模小。地表由較平緩的紫色砂巖與泥巖組成,經長期流水侵蝕切割后,多呈渾圓狀和壟崗狀淺丘;丘間溝谷狹長平直,從丘頂到溝谷多為梯形緩坡,構成層層臺階糧田。泥質中以泥土、粗砂土和紅砂土、豆面泥土、黃泥砂土為主,保水性能良好,抗旱力強,有利于農作物生長。全市土地總面積5384.72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1%,其中,農用地679.14萬畝,占全市總面積的84.08%;全市耕地保有量411.84萬畝,人均耕地0.94畝,是全國平均人均耕地的67.14%;建設用地107.05萬畝,占全市總面積的13.23%。倆母山海拔834米,是內江海拔最高點,也是流向沱江水系的清溪河和流向岷江水系的越溪河的分水嶺。白云山有“川中小青城”之稱,有108個山頭,峰巒疊翠,連綿起伏,上下森林密布,林海茫茫,幽谷深壑縱橫交錯,懸崖絕壁隨處可見。最高峰海拔733米,相對高差達430米。
區位優勢千年歷史、民風民俗傳承積淀,造就內江“書畫之鄉”“文化之鄉”“大千故里”“體育之鄉”“蔗糖之鄉”美名。內江位于成都、重慶兩大城市中心,東連重慶永川,西接資陽、成都,南鄰自貢、宜賓、瀘州,北通遂寧、南充,在成渝經濟區“居中獨厚、南北交匯、東連西接”,是區域間梯度傳遞、互動和協調的重要樞紐和戰略支撐點。素有“川中樞紐”、“川南咽喉”之稱。特別是隨著成渝鐵路客運專線的建成,內江到成都和重慶僅需30分鐘,可盡享兩座特大城市的同城效應。“從關聯程度看,內江與成渝‘雙核’的綜合互動能力強。內江與成都、重慶及包括川南各市在內的周邊各市產業、資源等互補性較強,經濟聯系比較密切。高鐵、產業雙推動,內江正從從地理中心走向區域性中心城市,迎來了多元新契機,城市發展不斷向前。
內江市是交通運輸部規劃的國家公路運輸主樞紐之一、四川省第二大交通樞紐和西南陸路交通的重要交匯點。新中國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和全國第二條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貫境而過;境內有5條鐵路(成渝、內昆、資威、歸連、隆瀘),7條運營過境高速公路(成渝、內宜、隆納、內遂、成自瀘赤、自隆、內威榮);1條在建高速公路(內江城市過境高速),1條運營高鐵(成渝鐵路客運專線)和1條在建高鐵(川南城際高鐵);周邊有3個千噸級貨運碼頭、4個機場,基本形成南北貫通、東西相連、縱橫交錯、水陸空立體發展的交通網絡。
行政區劃截至2017年底,內江市,下轄2個區(市中區、東興區)、2個縣(資中縣、威遠縣),代管1個縣級市(隆昌市),107個鎮、鄉(僅東興區保留有4個鄉的建制),1609個行政村,14個街道辦事處,346個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