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的區縣有4個區、4個縣、1個代管縣級市,名單分別是:瑤海區、廬陽區、蜀山區、包河區、巢湖市、肥東縣、肥西縣、廬江縣、舒城縣。
一、合肥所有的區縣名單有哪些
名稱 | 面積 (平方千米) | 下轄地區 |
---|---|---|
蜀山區 | 643 | 8個街道、3個鎮:三里庵街道、稻香村街道、琥珀街道、南七街道、西園街道、五里墩街道、荷葉地街道、筆架山街道、井崗鎮、南崗鎮、小廟鎮 |
瑤海區 | 247 | 11個街道、1個鎮:明光路街道、勝利路街道、三里街街道、銅陵路街道、七里站街道、紅光街道、和平路街道、城東街道、長淮街道、方廟街道、嘉山路街道、大興鎮 |
廬陽區 | 139 | 9個街道、1個鎮、1個鄉:亳州路街道、雙崗街道、杏林街道、海棠街道、杏花村街道、逍遙津街道、三孝口街道、四里河街道、林店街道、大楊鎮、三十崗鄉 |
包河區 | 316 | 11個街道、2個鎮、2個街道級大社區:望湖街道、駱崗街道、常青街道、蕪湖路街道、包公街道、義城街道、煙墩街道、濱湖世紀社區街道、方興社區街道、萬年埠街道、同安街道、淝河鎮、大圩鎮 |
巢湖市 | 2082 | 6個街道、12個鎮:鳳凰山街道、中廟街道、亞父街道、臥牛山街道、天河街道、半湯街道、欄桿集鎮、蘇灣鎮、柘皋鎮、銀屏鎮、夏閣鎮、中垾鎮、散兵鎮、烔煬鎮、黃麓鎮、槐林鎮、壩鎮、廟崗鄉 |
長豐縣 | 1835 | 12個鎮、2個鄉:水湖鎮、莊墓鎮、楊廟鎮、吳山鎮、崗集鎮、雙墩鎮、下塘鎮、朱巷鎮、陶樓鎮、杜集鎮、義井鎮、左店鎮、羅塘鄉、造甲鄉 |
肥東縣 | 2191 | 13個鎮、6個鄉:店埠鎮、撮鎮鎮、梁園鎮、橋頭集鎮、長臨河鎮、石塘鎮、古城鎮、八斗鎮、元疃鎮、白龍鎮、包公鎮、陳集鎮、眾興鄉、張集鄉、馬湖鄉、響導鄉、楊店鄉、牌坊回族滿族鄉 |
肥西縣 | 1695 | 10個鎮、2個鄉:上派鎮、三河鎮、官亭鎮、山南鎮、花崗鎮、紫蓬鎮、桃花鎮、豐樂鎮、高店鄉、銘傳鄉、柿樹崗鄉、嚴店鄉 |
廬江縣 | 2348 | 3個街道、17個鎮:東顧山街道、崗灣街道、移湖街道、廬城鎮、冶父山鎮、萬山鎮、湯池鎮、郭河鎮、金牛鎮、石頭鎮、同大鎮、白山鎮、盛橋鎮、白湖鎮、龍橋鎮、礬山鎮、羅河鎮、泥河鎮、樂橋鎮、柯坦鎮 |
二、合肥所有區縣介紹
1、蜀山區
蜀山區,隸屬于安徽省合肥市,地處合肥市區西南部,東與包河區為界,北與廬陽區為鄰,西南兩面與肥西縣接壤,總面積663平方千米。蜀山區下轄8個街道、3個鎮,另設有1個開發區,區政府駐三里庵街道梅山路107號。
蜀山區,其前身是合肥市第三區、西市區。1949年2月1日,合肥劃市區為第一、二、三區,蜀山區地境為第三區。1951年11月,設立西市區。2002年3月,西市區更名為蜀山區。
2、瑤海區
瑤海區,隸屬于安徽省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合肥市區東部,其東與肥東縣接壤,西南相隔南淝河、板橋河,與廬陽區相望,北與新站區毗鄰,總面積247平方千米。瑤海區下轄11個街道、1個鎮,另設有1個開發區,區政府駐明光路街道明光路1號。
瑤海區,1950年4月,合肥遵照皖北行政公署指令,車站區派出所行政區轄職權轉由新成立的合肥市車站區行使。1968年5月18日,東市區人民公社撤銷,改成立東市區人民政府。2002年3月,合肥市進行區劃調整,該區更名為合肥市瑤海區。
3、廬陽區
廬陽區,隸屬于安徽省合肥市。位于合肥市老城區及其西北部,東以板橋河為界與瑤海區相望,南連包河區、蜀山區,北與長豐縣接壤,總面積138.82平方千米。廬陽區下轄9個街道、1個鎮、1個鄉,區政府駐亳州路街道濉溪路295號。
廬陽區,1949年2月,合肥市設區,第一區、第二區在今廬陽區境內。1951年11月,在第一、第二兩區基礎上成立東市區。1960年6月,東市區更名為南市區。1963年8月,南市區更名為中市區。2002年,中市區更名為廬陽區。
4、包河區
包河區,隸屬于安徽省合肥市,地處合肥市東南部,巢湖北岸,通過南淝河通江達海,襟五河而帶一湖-包河、南淝河、十五里河、塘西河、派河川流其間,區南緊臨巢湖,區西緊臨國家級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包河區面積340平方千米,其中巢湖水面面積70平方千米。
包河區,原為合肥市郊區。2002年,郊區更名為包河區。包河區因轄區內的包河景區得名,又因北宋名臣包公故里而聞名。
5、廬江縣
廬江縣,隸屬于安徽省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合肥市南部,東與巢湖市、無為市接壤,南以樅陽縣、桐城市為鄰,西靠舒城縣,北抵肥西縣。毗鄰水域包括巢湖和長江。總面積2343.7平方千米。廬江縣轄3個街道、7個鎮,另設有1個開發區、1個生活社區,縣政府駐廬城鎮塔山路266號。
廬江縣,春秋時期屬舒國,徐人取舒后,為楚地。秦時先屬九江郡,后屬衡山郡。1952年2月4日,廬江縣劃屬安徽省蕪湖專區。1958年7月7日,劃屬六安專區。1965年7月14日,劃歸巢湖專區。1971年8月29日,巢湖專區改稱巢湖地區,廬江屬之。2000年1月,廬江隸屬巢湖市。2011年8月,廬江縣劃歸合肥市管轄。
6、肥西縣
肥西縣,隸屬于安徽省合肥市,地處安徽省中部、合肥市西南部、巢湖西岸,東連合肥市蜀山區、包河區,隔巢湖與巢湖市相望,西與六安市接壤,南沿豐樂河與舒城縣、廬江縣為鄰,北抵壽縣、長豐縣,總面積1695.41平方千米。肥西縣共轄10個鎮、2個鄉,另設有4個園區,縣政府駐上派鎮。
肥西縣,因位于合肥之西而得名。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2月底,析合肥縣地置肥西縣。
7、肥東縣
肥東縣,肥東地區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先民在此勞作生息。夏、商時期為虎方部落所建方國領域。秦時肥東地區屬九江郡(治壽春,今壽縣縣城)合肥縣。1979年2月27日,肥東縣改屬巢湖行署。1983年6月7日,肥東縣改屬合肥市。
肥西縣,因位于合肥之西而得名。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2月底,析合肥縣地置肥西縣。
8、長豐縣
長豐縣,隸屬于安徽省合肥市,地處安徽省中部、合肥市北部、江淮之間,南與合肥市區相接,東與滁州市定遠縣、肥東縣相鄰,西與肥西縣為鄰,北與淮南市接壤,總面積1841平方千米。長豐縣共轄12個鎮、2個鄉,縣政府駐水湖鎮。
長豐縣,是合肥的北部門戶區、輻射皖北的“橋頭堡”。1964年,析壽縣、定遠、肥東、肥西四縣邊境地區設縣,以淮南鐵路水家湖車站為中心,因縣境大部分地區屬清朝壽州長豐鄉,故定名長豐縣,寓意“長治久安,人壽年豐”。
9、巢湖市
巢湖市,安徽省轄縣級市,由合肥市代管,位于安徽省中部、江淮丘陵南部,介于合肥、蕪湖兩市之間,全市土地總面積2046.14平方千米,其中區域內巢湖水域面積463.78平方千米。巢湖市下轄6個街道、12個鎮,市政府駐姥山路1號。
巢湖市,居皖之中,古稱南巢、居巢,秦時設居巢縣,唐朝設立巢縣,1984年1月,撤銷巢縣設立縣級巢湖市,1999年7月,撤銷縣級巢湖市設立居巢區,2011年8月,撤銷居巢區設立縣級巢湖市。
三、合肥簡介
合肥市,簡稱“廬”或“合”,古稱廬州、廬陽、合淝,是安徽省轄地級市、省會、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現代制造業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截至2022年,全市下轄4個區、4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總面積1144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為963.4萬人,城鎮人口815.4萬人,城鎮化率84.64%。
合肥市地處中國華東地區、安徽省中部、長江三角洲西翼,環抱巢湖,介于北緯30°57′~32°32′,東經116°41′~117°58′之間,境內有丘陵崗地、低山殘丘、低洼平原三種地貌。合肥市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合肥市是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核心城市、G60科創走廊中心城市、“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雙節點城市、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世界科技城市聯盟會員城市、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城市。
合肥地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均發源于此而得名。在3000余年的建城史中,有2100余年的縣治、1400余年的府治歷史,數為州郡治所。1945年9月,安徽省省會遷駐合肥。1949年2月,設立合肥市。1952年,安徽復省,合肥市成為新中國安徽省省會。合肥市是江淮地區重要的行政中心、商埠和軍事重鎮,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齒”“江淮首郡、吳楚要沖”“三國故地、包拯故里、淮軍搖籃”之稱。
2022年,合肥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013.1億元,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2579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