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個人社會實踐報告范例一
今年借助學校和青島啤酒企業合作這個平臺,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參與了北京XX年年奧林匹克運動會,我感到十分榮幸,也十分高興。這首先要感謝學校能夠給我這么一個機會,感謝青島啤酒企業能夠給我這個平臺,使我投身奧運,服務奧運,在工作近一個月的時間里,我學到了許多,成長了許多。
我們在七月下旬就“進駐”鳥巢,到綜合區隨首旅集團一起配送貨物,基本上干的都是體力活。這么早就“進駐”鳥巢,一方面我們可以跟著首旅集團的員工進出鳥巢,熟悉場館;另一方面也可以熟悉作業流程,結識那里的工作人員,方便以后工作。可以說在這方面我們占據了先機,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但在這幾天當中我們也體會到了什么是社會及社會殘酷性的一方面,我們在綜合區工作并沒有得到完全的認可,似乎我們的到來是應該的而且我們必須使出全力,看人臉色,竭盡全力。幸好有黨老師和李經理在這之間調和,使得我們的利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證。雖然有點苦,但這是一種歷練,是能使人成長的經歷。
進入了8月份,我們就漸漸的脫離了綜合區的工作,而是正式做我們的本職工作了。為了合理安排大家的工作與休息,分清楚職務,使目標更明確,我們分了兩部分,一部分主管物流,另一部分主管銷售。負責物流的同學有這么幾個職責,,一是要保證單獨售點的啤酒、杯子、蓋子量要充足;二是要盡量滿足綜合售賣點的啤酒、杯子、蓋子要夠用,啤酒存量不多時要催促他們的負責人向綜合區下訂單,保證銷售不出現斷貨問題;三是要統計各個樓層的銷量,這是一個非常繁雜的工作,有些時候還要求人家給咱看看那張標注銷量的單子,可以說這是工作量最大的一項任務。負責售賣的同學任務就很清晰了,就在銷售點里賣啤酒,看來很輕松的事情,如果做起來還是需要一定能力的,這就如同做銷售工作,需要一定的親和力還要有很好的口才,而且來買啤酒的大部分是外國人,所以口語也要有一定基礎,總體來講綜合素質要求還是很高的。
物流同學和售賣同學都要堅守崗位,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還要及時溝通,發揮團隊合作精神,大家一起努力把工作做好,有了業績就有種成就感,感覺很自豪。
我們每個人都在這期間付出了許多,有些時候我們通宵達旦,但我們依然很快樂,因為我們的啤酒賣得最好,而且我們接待的外國人都很有激情,他們的那種情緒會帶動你,給你力量,讓你興奮。這種成就感、這種激情足以消除疲勞的心情。我喜歡這種工作!而且在鳥巢里付出了我的汗水與激情,得到了很多社會閱歷,這是我們現在需要經歷需要成長的關鍵點。
而開幕式的第二次彩排成為了我在鳥巢服務的一個轉折點,我從做物流轉行為做售賣。這是一次轉變,在做物流的時候,我就學到了很多,對這個作業流程已經很清楚了,我可以自己寫訂貨單,自己帶人到綜合區領取貨物,包括找誰領取貨物,從哪條路徑可以盡快省力地運送到位都已經很嫻熟了。然后來到了售賣點,最開始是在五樓那里,由于那里比較高,一些場館負責人也不經常去那里勘查,所以五樓的競爭非常激烈,不公平的競爭一直都存在,在那里我學會了“忽悠”,不是真的忽悠顧客,而是怎么招呼客人才能讓客人注意到你們的產品,怎么推薦你的產品而且不至于引起不公平競爭的現象出現,怎么能讓客人喜歡你的產品并且還會再來買你的啤酒。這些都是一些寶貴的經驗,也是一種豐富的閱歷。
在工作當中我們也都遇到了很多困難,很多時候我們自己的能力有限,我們的交際范圍畢竟還是比較狹窄,但李經理和黨老師對我們說:有什么事情不能解決就直接找我,電話短信都行,我們給你們解決。這句話使我們很感動,使我們更有信心做好自己的事,敢放手做事。當出現問題時,我們都是直接找黨老師或者李經理,基本上都給我們解決了,在奧運會服務期間,要感謝黨老師和李經理對我的照顧,對我的指導,使我明白了很多的事情,了解了很多我們暫時在學校還接觸不到的事情,這個假期,我成長很快。
在這近一個月的社會實踐中,我認識到校園是一方凈土,沒有雜質,永遠不象社會那樣復雜。很多時候我們是不能說真話的,并不是我們要說謊,而是我們要學會變通,學會委婉的拒絕別人,學會利用其他途徑幫助他人。社會就是一個大的交際圈,善于交際就會很好的生存,否則就會四處碰壁。這就是社會的復雜性及其對我們而言帶來的殘酷的一面。
雖然奧運會結束了,但我們這個團隊的友情永遠不會結束,我們的兄弟情誼不會結束。回想一下這個假期,我結識了很多要好的朋友,認識了很多人,在這期間我們忙忙碌碌,有苦有樂,酸甜苦辣人生百味也都有所品嘗。我們這個集群,各位兄弟從互不相識到現在的情同手足,從一開始的懵懵懂懂,到現在的成熟干練,從當初的生澀膽怯到現在的落落大方,這就是成長,這就是收獲!
暑期個人社會實踐報告范例二
我們會計系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小組一行20人來到吉林市小白山鄉,開展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小白山鄉的三天中,我們開展了許多活動,和小學生聯歡、為小學生義務輔導功課,深入農民之中調查研究等等。在農村里,我們學到了好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同時也看到了一些問題。這是我們這些大學生第一次如此熱衷于農村問題,并且如此深入地思索農村問題。其中大家關心最多,也是討論最多的,就是農村經濟的發展問題。
大學生參與"三下鄉"活動,是當年五四青年開創的 "走向社會 ,深入民眾"光榮傳統的延續,是貫徹落實xx在北大百年校慶講話中提出的"四個統一"的具體行動,是青年學生健康成長、將自身價值與祖國命運緊密相連的必由之路。
我們通過大學學習后,要想盡快的成為現代化建設的有用人才,適應社會的需要,就要在學習期間,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認識社會,認識自己的社會位置,明確自己的歷史使命,激發自己的學習熱情,調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戰勝各種困難和挫折,鍛煉意志和毅力,為適應以后的工作做一定準備.這是我參加"三下鄉"活動的目的之一.
大學生"三下鄉",有利于體察民情。淳厚民情和樸素民風中的情感滋養,難以盡得于書本;貧困母親臉上的愁容和失學兒童眼中的渴望所激發的力量,難以取之于校園。走出象牙之塔,融入堅實的土地,貼近農民的心,才會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艱辛,收獲的喜悅,才會真正把成長的根深深植入祖國的沃土。
大學生"三下鄉",有利于增長才干。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歷來是青年鍛煉成長的有效途徑。社會實踐是知識創新的源泉,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磨練意志,砥礪品格,把學得的知識用于實踐,在實踐中繼續學習提高,才能真正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在小白山鄉中心小學,我們給小朋友們帶來了許多他們沒有見過的東西,我們用學校的先進設備為小白山鄉的小學生們講了長達三個多小時的課程,讓孩子們看到了我們大學的生活,并培養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理想,我們還和小白山鄉的孩子們進行了文藝匯演,讓我們看到了孩子們的童真,同時我們系還向小白山鄉中心小學捐贈了一臺電腦和學習用品,讓孩子們能更好的學習。
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國將開始實施第三步戰略部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速推進現代化進程,對農業將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國的經濟結構能否順利調整,國民經濟能否發展的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農業基礎是否穩固。只有加強農業基礎,確保農產品供給,才能順利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只有加強農業基礎,開拓農業市場,才能支持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
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問題不僅關系到農村的改革、發展和穩定,而且關系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十五"計劃綱要提出,必須高度重視農民收入問題,把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作為做好新階段農業和農村工作、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基本目標。
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是高校素質教育的有效載體,社會實踐也是大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最好陣營,更是大學生服務社會的最好窗口。今年我系的大學生暑期“三下鄉”活動開展得既轟轟烈烈,又扎扎實實,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通過“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讓我們大學生更深入地學習領會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樹立了科學的發展觀,把愛國熱情和成長成才的強烈愿望轉化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和諧社會的實際行動;通過“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增強了廣大大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引導了大學生服務祖國和人民,培養了勞動觀念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觀念,讓我們增長了才干、接受了鍛煉、提高了素質。在實踐過程中,積攢了很多相關的經驗,也有很多的缺點與不足,我們將認真總結其中的經驗和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注意揚長避短,進一步引導廣大團員青年在各項活動中經受鍛煉、增長才干、提高素質、成才報國。“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也磨練了青年大學生的意志,也培養了大家理論運用與實際的能力與團隊合作的精神,實現了社會實踐過程中“服務社會、鍛煉成才”的目標,真正做到“雙贏”。“紙上得來終覺淺,投身實踐覓真知”。我們欣喜地看到,經過社會實踐的磨練,同學們變得更加成熟、更加自信,校園里到處洋溢著蓬勃向上的良好氛圍。我們有理由相信,當代青年大學生有實力承擔的起未來建設國家的重任,追求進步,刻苦求知,勤于實踐,全面成才必將成為廣大青年學生的共同心聲和行動。
人們在形容農村的教育狀況時總是用"適齡兒童入學率低"、"失學率高"、"教育狀況落后"等短語一言概之。這就模糊了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甚至誤導讀者進入"邊遠地區人們不重視教育"這一誤區。
經過這一段時間與鄉親們的接觸,我深深地感到:農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比起城市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越是貧窮地區的人們對教育的渴望越強烈。教育滯后的根源不在于觀念的落后而在于經濟的落后。
讓我們來看一組調查結果,在我們調查的家庭中有80%的家庭的三分之二家庭收入用于孩子的教育,絕大部分的家長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學.我依然清楚地記得鄉親們樸實的話語,搞調查時,當問及孩子們的學習情況時,他們總說:我的孩子能像你們一樣就好了.其實我們這么辛苦,啥也不圖,就希望他們多學點東西,找一條好的出路.還記得有個老漢對我們說:俺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砸鍋賣鐵也得上.。由此,我們轉過頭來想一想,一個地區是否重視教育能單憑入學率或人口文化水平來衡量嗎?答案是否定的。對于農村來說,判斷人們重視教育程度的標準應是他們用于教育的開支所占家庭收入的比重。雖然農村地區經濟落后,但也正因為落后,他們比城里人更渴望受到教育、更渴望"個個都能考上大學"!當你看到周家村的鄉親省吃儉用供孩子們上學的時候;當你聽到老漢說"砸鍋賣鐵也得上"的時候,你還會說他們不重視教育、還在扳著指頭數有幾個失學兒童嗎?!那么,盲目地給老少邊窮地區扣上"不重視教育"、"教育意識薄"之類的帽子是不是過于武斷、是否含有某些歧視成份呢?
教育,是個沉重的話題。但只有正視教育,而非遮蓋問題,才能抓住教育發展的癥結所在.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雖然飛速發展,但離發達地區還有很大一段距離,而且經濟發展阻礙了教育發展速度,而教育又反作用于經濟,但最終還得抓住"教育是基礎,經濟是關鍵"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努力縮短成長與社會需要之間的距離,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最需要的地方去見世面,長才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實踐以充分證明,社會實踐促進了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我們從與人民群眾的廣泛接觸、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體驗,從無數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啟發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華,社會責任感增強。在實踐中 ,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得到進一步的強化,提高了認識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下鄉”活動雖然早已結束,但它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思考,使我們這些"讀圣賢書"的人也開始關心"窗外事"。它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在生活著九億多農民的廣大農村中,還存在著許許多多這樣或那樣問題,那里的經濟還不夠發達,那里的政治體制還不夠健全,非常需要我們這些大學生為祖國的繁榮昌盛,為人民生活水平的整體提高,為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盡自己應盡的一份力,作出自己應做的一份貢獻!